涌颁堆赋
宋/苏轼
世以瞿塘峡口淹溯堆为天下之至险,凡覆舟者皆归咎于此石。以余观之,盖有功于斯人者。夫蜀江会百水而至于夔,弥漫浩汗横放于大野,而峡之小大曾不及其十一。苟先无以龃辞于其间,则江之远来,奔腾迅快,尽锐于瞿塘之口,则其险悍可畏,当不啻于今耳*因为之赋,以待好事者试观而思之。
天下之至信者,唯水而已。江河之大,与海之深,而可以意揣,唯其不自为形,而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而有必然之理。掀腾悖怒,万夫不敢前兮;宛然听命,惟圣人之所使。余泊舟乎瞿塘之口,而观乎淹渔之崔嵬,然后知其所以开峡而不去者,固有以也。
蜀江远来兮,浩漫漫之平沙。行千里而未尝龃靖兮,其意骄逞而不可摧。忽峡口之逼窄兮,纳万顷于一杯。方其未知有峡也,而战乎淹溯之下。喧庖震掉,尽力以与石斗。勃乎若万骑之西来,忽孤城之当道,钩援临冲毕至于其下兮,城坚而不可取。矢尽箭折兮,迤速循城而东去。于是滔滔汩汩,相与入峡,安行而不敢怒。嗟夫,物固有以安而生变兮,亦有以用危而求安。得吾说而推之兮,亦足以知物理之固然。
【作者】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注释】
淹颁堆:长江三峡瞿塘峡中的险滩,在重庆奉节县东边。也称"淫颁堆",俗称"燕窝石。
夔:指夔门。
弥漫:形容水充盈貌。
浩汗:同“浩瀚”,广大辽阔。
龃部:齿参差不齐,喻抵触。
“尽锐”句:谓江水迅猛急速,冲到狭窄的峡口。
不啻:不止。
至信者:最可信的。
悖怒:违逆盛怒。
宛然:屈曲。
圣人:人格品德最高的人,也指最聪明、知识最渊博的人。
崔嵬:高耸貌。其所以开峡而不去者:谓大禹开凿峡口而不除去艳颁堆的原因。
其:代指江水。
战:冲击,斗撞之意。
喧您:哄闹声。
震掉:震颤。
勃乎:突然。
孤城:喻指潴颁堆。
钩援:登城的钩梯(云梯)。
临冲:古代战车中的临车和冲车。
矢尽箭折:喻江水冲击无法直接越过淹颁堆而受挫折。
矢:箭。
迤遮:曲折绵延。
滔滔汩汩:形容水势汹涌。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瞿塘峡之险峻和蜀江之浩渺的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惊叹和敬畏之情。
首先,诗人描述了瞿塘峡的险峻,“世以瞿塘峡口淹溯堆为天下之至险,凡覆舟者皆归咎于此石。”然后,诗人指出,瞿塘峡之所以如此险峻,是因为有大石的存在。这些大石的存在使得江水在经过峡口时变得汹涌澎湃,形成了一个深潭,因此成为天下的至险之地。
接着,诗人描绘了蜀江的浩渺,“江河之大,与海之深,而可以意揣,唯其不自为形,而因物以赋形。”诗人认为,江河之大与海之深都是可以意揣的,但江河和海并没有固定的形态,而是随着不同的环境和条件而变化形态。因此,江河和海的浩渺是必然的。
然后,诗人描述了自己在瞿塘峡口泊舟的情景,“余泊舟乎瞿塘之口,而观乎淹渔之崔嵬,然后知其所以开峡而去者,固有以也。”诗人通过观察瞿塘峡口的淹渔之崔嵬,了解了瞿塘峡开峡而去的原因。他发现,这些大石的存在使得江水在经过峡口时变得汹涌澎湃,形成了淹渔的现象。因此,如果这些大石不存在,瞿塘峡口的江水就会变得平缓,而淹渔的现象也就不会出现了。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嗟夫,物固有以安而生变兮,亦有以用危而求安。”他认为,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有其必然之理的,无论是江河的浩渺还是瞿塘峡的险峻。他对大自然的惊叹和敬畏之情溢于言表。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情感深沉。通过对瞿塘峡之险峻和蜀江之浩渺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惊叹和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