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峡闻猿
宋/释文兆
倚棹望云际,寥寥出峡清。
心如无一事,愁不在三声。
带露诸峰迥,悬空片月明。
何人同此听,彻晓得诗成。
【作者】
释文兆是宋朝时期的僧人,他也是著名的九僧之一。《湘山野录》卷中称他为闽(今福建)人。另外,也有资料称他为一作南越人。他的诗文作品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被誉为诗僧。他的诗词作品以自然景色和僧侣生活为主题,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佛教信仰的坚定。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深受读者喜爱。
【注释】
倚棹:靠着船桨,形容在船上休息或欣赏景色。
寥寥:空旷、高远的样子,形容巴峡的景色开阔,空旷。
出峡:指诗人的船驶出峡谷,进入开阔的水面。
心如无一事:内心平静,没有任何杂念和烦恼。
愁不在三声:即使听到三声猿啼,也不会感到忧愁。
带露诸峰迥:山峰带着露水,显得格外高远。
悬空片月明:月亮挂在空中,照亮了整个峡谷。
此听:指在巴峡听猿啼声。
彻晓得诗成:表示完全领悟了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创作出优秀的诗歌。
【赏析】
释文兆在诗中描绘了自己在巴峡听猿声的感受。诗中通过“云际”、“寥寥出峡清”、“带露诸峰迥”、“悬空片月明”等元素,展现了长江峡谷的壮丽景象。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感慨。
首联“倚棹望云际,寥寥出峡清”,他依靠着船桨,仰望天空中的云彩,感受着峡谷的清新气息。这表明他已经离开了喧嚣的城市,来到了一个清净的地方。
颔联“心如无一事,愁不在三声”,释文兆表达了自己的心境,即心中没有任何杂念和烦恼,即使听到了三声猿啼,也不会感到忧愁。这是因为他已经超越了尘世的纷扰,心境平静,不为外物所动。
颈联“带露诸峰迥,悬空片月明”,释文兆开始描绘巴峡的景色,山峰带着露水显得格外高远,月亮挂在空中照亮了整个峡谷。这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悦和宁静。
尾联“何人同此听,彻晓得诗成”,释文兆提出了一个问题:有谁会和他一样,能够在这个美丽的地方静心听猿啼,并创作出优秀的诗歌呢?这是对知音的寻找和期盼,也是对自然美景的敬畏和赞美。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巴峡景色的描绘和猿啼声的感受,表达了诗人释文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和对禅宗思想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