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
2023-12-28 来源:华龙网

巴山

唐/杜甫

巴山遇中使,云自峡城来。

盗贼还奔突,乘舆恐未回。

天寒邵伯树,地阔望仙台。

狼狈风尘里,群臣安在哉。

  【作者】

  杜甫,(712—770) 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甫被公认为唐代以来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注释】

  中使: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

  乘舆:古代特指天子和诸侯所乘坐的车子。

  风尘:纷扰的现实生活境界。

  【赏析】

  《巴山》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巴山遇到的中使(宦官),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盗贼和风尘之苦。

  首联“巴山遇中使,云自峡城来。”中,诗人描述了在巴山遇到的中使,他们来自峡城。这里暗示了中使是从朝廷来的使者,他们穿越险峻的峡城来到巴山,展现了旅途的艰辛和危险。

  颔联“盗贼还奔突,乘舆恐未回。”中,诗人指出盗贼在当地仍然出没,肆意攻击行人和商旅。而乘舆(皇帝的车驾)恐怕还未安全返回。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治安状况的担忧和对皇帝安全的关切。

颈联“天寒邵伯树,地阔望仙台。”中,诗人描绘了巴山的自然景观。天寒地阔,邵伯树矗立在寒风中,望仙台空旷寂寥。这里既表达了诗人对巴山自然风光的赞叹,也暗示了诗人的孤独和寂寞。

  尾联“狼狈风尘里,群臣安在哉。”中,诗人感叹自己在风尘之中狼狈不堪,不禁思考那些身居高位的群臣们究竟在哪里,他们在做什么。这里流露出诗人对权贵们不关心百姓疾苦的不满和批判。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通过对巴山的描绘和对中使的遭遇的叙述,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这首诗反映了杜甫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