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郊园雨霁
宋/赵湘
郊园春已暮,霁色射疏篱。
地静苔过竹,沙清树入池。
野人来尽日,山鸟话多时。
偶傍松窗立,微风动七丝。
【作者】
赵湘(959—993),字叔灵,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柯城区)人。他是宋代诗人,官员。他十五岁时就开始学习写文章,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他参加了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淳化三年(992年)他再次参加考试,最终进士及第,被授予庐江尉的职位。在淳化四年(993年)赵湘去世,享年三十五岁。他的诗文颇为时人称赏,宋祁称赞他的诗“清整有法度,浑然无雕琢,不琢而美,无丹臒而采”,文章也“恢动沈蔚,不减于诗”。欧阳修则称其诗“清淑粹美”,文章“抑扬驰骋,辩博宏达”。他的著作有《南阳集》十二卷,原本已佚。《全宋诗》录其诗三卷,《全宋文》收其文二卷。
【注释】
霁色:雨后天晴的颜色。
疏篱:稀疏的篱笆。
地静:地面安静,形容没有人烟。
苔过竹:青苔爬上竹子。
沙清树入池:沙地清澈,树木倒映在池塘中。
尽日:整天,一整天。
山鸟:山中的鸟。
多时:很长时间。
松窗:用松木制作的窗户。
七丝:指七弦琴,此处用以指琴声或弹琴的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暮春时节郊园雨霁后的景色,以及诗人的感受。包括疏篱、竹林、沙地、树池等,都展现了长江流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同时,诗中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仰之情,进一步体现了长江流域的文化底蕴和诗词的传统。
首句“郊园春已暮,霁色射疏篱”点明了时间和地点,春天的郊园已经接近尾声,雨后天晴,阳光透过稀疏的篱笆照射进来。接下来的“地静苔过竹,沙清树入池”进一步描绘了郊园的静谧与美丽,青苔爬上了竹子,沙地清澈,树木倒映在池塘中。而“野人来尽日,山鸟话多时”则表现了诗人与野人、山鸟之间的互动,他们在自然中相处得非常和谐,尽享天伦之乐。最后“偶傍松窗立,微风动七丝”描绘了诗人偶尔站在松木窗前,感受到微风吹动七弦琴的声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诗人内心感受的抒发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对生活的独特感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