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颂缙云山
宋朝/冯时行
借问禅林景如何,半天楼殿冠嵯峨。
莫言暑气此中少,自是清风高处多。
岌岌九峰晴有雾,弥弥一水远无波。
我来游览便归去,不必吟成证道歌。
【作者】
冯时行(1100年-1163年),字当可,号缙云,祖籍浙江诸暨(诸暨紫岩乡祝家坞人)。 宋代诗人、词人、官员。 冯时行于宣和六年(1124年)中恩科状元,历江东县丞。 绍兴六年(1136年),知丹陵县。 绍兴八年(1138年),冯时行力言和议不可信,知万州。 绍兴十二年(1142年),为秦桧所恶,勒停,归缙云山中,授徒讲学十馀年。
【注释】
“借问禅林景若何,半天楼殿冠嵯峨”:借问这里的禅林景色如何,半天的楼殿高耸入云,冠盖天下。
“莫言暑气此中少,自是清风高处多”:不要说这里炎热少了,自然就有清风在高处多。
“岌岌九峰晴有雾,弥弥一水远无波”:九座山峰巍峨耸立,晴天时也有云雾缭绕;一条江水悠悠流淌,远去无波。
“我来游览便归去,不必吟成证道歌”:我来游览后便归去,不必吟咏成诗歌来赞美这里的景色。
【创作背景】
绍兴十二年(1142年),为秦桧所恶,勒停,归缙云山中,授徒讲学十馀年。 秦桧死后二年,冯时行起知蓬州,至官五日,又为侍御史王硅论罢。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知黎州。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迁知彭州。
【赏析】
首先,这首诗以禅林为背景,描绘了缙云山的美丽景色。诗人以“借问禅林景如何,半天楼殿冠嵯峨”开头,巧妙地借助提问的形式,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山中的楼殿之上。随后,诗人通过“莫言暑气此中少,自是清风高处多”表达了山中的清凉与宁静,使读者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在描绘山景时,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岌岌九峰晴有雾,弥弥一水远无波”一句,既描绘了山峰的高耸入云,又描绘了江水的平静悠远。这种对比强烈的画面感,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美丽的山水之间。
最后,诗人以“我来游览便归去,不必吟成证道歌”结尾,表达了自己游览缙云山的愉悦之情,同时也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又有人文情怀的体现,充分展现了冯时行诗歌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禅林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和深入思考。通过对楼殿、山峰、江水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珍视。这种热爱和珍视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欣赏,更是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和对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