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二首(其二)
2024-01-05 来源:华龙网

雨二首(其二)

唐/杜甫

空山中宵阴,微冷先枕席。回风起清曙,万象萋已碧。

落落出岫云,浑浑倚天石。日假何道行,雨含长江白。

连樯荆州船,有士荷矛戟。南防草镇惨,沾湿赴远役。

群盗下辟山,总戎备强敌。水深云光廓,鸣橹各有适。

渔艇息悠悠,夷歌负樵客。留滞一老翁,书时记朝夕。

【作者】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注释】

空山:幽深少人的山林。

中宵:中夜,半夜。

枕席:铺在枕头上的凉席。

清曙:清晨。

落落:形容举止潇洒自然;豁达开朗。

出岫:出山,从山中出来。

浑浑:浑浊貌;纷乱貌。

道行:僧道修行的功夫;比喻技能本领。

连樯:桅杆相连。形容船多。

荆州:古“九州”之一。在荆山、衡山之间。汉为十三刺史部之一。

矛戟:矛和戟。亦用以泛称兵器。

沾湿:被淋湿。

远役:谓到远方服役,戍守边疆。

总戎:统管军事;统率军队。

强敌:亦作"强敌"。强有力的敌人。指强有力的对手。

云光:云层罅缝中漏出的日光。

鸣橹:亦作“鸣艣”。摇橹声。借指船行。

渔艇:小型轻快的渔船。

夷歌:夷人的歌曲。亦泛指外族的歌曲。

老翁:老年男子。

【赏析】

全诗分三段。前四句写雨中景物。颔联两句描写雨中山景,颈联四句写日隐云蔽,雨势时大时小,全诗用墨极淡,却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后四句写避兵的羌人一伙一伙在湘水西来东去,如流民渔人一样生活不安定,时在江边劳作,时在山中采樵。末两句点出作者留滞潭州、老病无聊的景况。诗人把避兵的羌人看作流民,而自己是老翁,这样才合乎诗中情理。 这首诗在艺术上用笔甚为简练,本来是一首长律,却以绝句的笔墨写成。首句点明时间——阴历六月的晚上。天气初变阴,一半被阴云遮盖着,但并未下雨,所以说“微冷”。次句承“阴”字,描写入夜后下雨的情景。“回风”即旋风,“清曙”指明亮的曙光。“万象”指所有的物象。“萋已碧”形容草木经雨洗刷一变为新绿。

三、四两句写雨中山景。落日的余辉照着山间的白云,显得云彩四射,明丽可爱。“倚天”,形容山石的高大。“石”而说“倚天”,则见其高耸入云,“万象萋碧”亦在于此。五、六两句写日隐云蔽,雨势时大时小。先出“云”字,后见“雨”字,写来便觉有情致。诗末两句写实:“留滞一老翁,书时记朝夕。”“留滞”,即“淹留”,犹言闲居不能远行。“老翁”即作者自指。“书”,记也,往日记事之意。上句言留滞潭州,下句说自己每日记着阴晴。用“记”字带住诗的后半部分,不仅说明每天记天气,而且逗引出以下一段话来。

 诗的后四句写避兵的羌人一伙一伙在湘水西来东去,如流民渔人一样生活不安定,这样写含有思治乱、忧边事之意。用“群盗下辟山”来说明当时州县不振,政事不修的情景,“水深云光廓,鸣橹各有适”,正反映出一般小民劳动本无罪过竟遭官府征调的不合理现象。诗人自己不能去从军西征,却连遭征调而“留滞”潭州,这是十分苦闷的。末两句点出作者留滞潭州、老病无聊的景况,并写出以读书遣日的苦闷情怀。 这首诗全用白描手法,写得极简略,形象鲜明而富于概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