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郡姑苏北归渡杨子津(其二)
唐/刘禹锡
故国荒台在,前临震泽波。
绮罗随世尽,麋鹿古时多。
筑用金锤力,摧因石鼠窠。
昔年雕辇路,唯有采樵歌。
【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于德宗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又登博学宏词科,先佐杜佑于淮南,后授监察御史。他参与了王叔文、柳宗元的政治革新集团,人称“二王、刘、柳”。他曾被贬为连州刺史,途中改贬为郎州司马。后来,他被召回京都,担任主客郎中,并成为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他于文宗开成元年(836年)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刘禹锡在政治上主张革新,认为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强调人对天的作用。他的哲学思想深受道家影响,强调自然和人的和谐统一。他的诗文风格独特,内容广泛,表达了他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独到见解。著有《刘梦得集》《刘宾客集》等作品。
【注释】
故国:指姑苏,也就是现在的苏州。
荒台:荒废的台榭,这里指的是姑苏的台榭,因为废弃已久,所以称为“荒台”。
震泽:太湖的古称。
绮罗:华丽的丝织品,这里用来比喻繁华的生活。
麋鹿:泛指动物,这里用来比喻大自然中的生物。
筑用金锤力:形容建筑时用金锤砸实,形容建筑之坚固。
摧因石鼠窠:形容建筑被摧毁是因为石鼠(即老鼠)在墙角打洞。
雕辇路:雕花的辇车经过的道路,这里比喻昔日的繁华景象。
采樵歌:指樵夫唱的歌,这里比喻现在的荒凉景象。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从姑苏北归渡过杨子津时所见到的荒凉景象。诗人以“故国荒台在,前临震泽波”开篇,描绘了姑苏的荒废和太湖的广阔。接着,诗人用“绮罗随世尽,麋鹿古时多”来形容繁华的消逝和自然的永恒。在“筑用金锤力,摧因石鼠窠”中,诗人表达了对建筑坚固却毁于微小之物的感叹。最后一句“昔年雕辇路,唯有采樵歌”,则表达了诗人对昔日繁华景象的怀念和对如今荒凉之景的无奈。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开阔,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独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