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涧
清/方朝
宿昔梦龙门,兹晨越三峽。
湍雷翻水花,林风坠霜叶。
行人与飞鸟,邂逅忽相接。
寺门苍崖削,松台紫云叠。
我欲穷源泉,于弦将远沿。
所恐触潜虬,俯视为气慑。
【作者】
方朝(1675-1734)是清朝时期的诗人,字东华,广东番禺人。他出生在1675年,去世于1734年,享年约59岁。他的生平事迹不详,但他的诗歌作品被广泛传颂。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见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悟。他的诗歌作品涉及的主题广泛,包括山水、田园、离别、友情等,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他的诗歌风格简练明快,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和画面感。
方朝的诗歌作品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受到赞誉,也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作品被收录在《勺园集》《勺湖集》等诗集中,被广泛传颂和传承。
总的来说,方朝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真挚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打动了读者,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注释】
宿昔:过去,以往。
兹晨:今晨,早晨。
三峽:中国长江上游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简称三峡。
湍雷:急流发出的雷鸣般的声音。
水花:水面上溅起的小水珠。
林风:林间的风,树林中的风。
霜叶:经霜后的树叶。
行人:走路的人,旅人。
飞鸟:飞翔的鸟。
邂逅:不期而遇,偶然相遇。
寺门:寺庙的门。
苍崖:苍老的崖壁,形容崖壁的古老和沧桑。
削:形容崖壁陡峭,如刀削一般。
松台:松树下的平台或高地。
紫云:紫色云彩,通常象征吉祥或高贵。
叠:重叠,形容云层堆叠的样子。
我欲:我想要,表达个人的意愿或目标。
穷:穷尽,探索到尽头。
源泉:水源,水的源头。
于弦:沿着弓弦,形容顺着一条直线或道路前进。
将:将要,表示未来的动作或状态。
远沿:沿着远处,形容道路的漫长和遥远。
所恐:所害怕的事情或东西。
触:碰到,接触。
潜虬(qiú):潜伏在水底的虬龙,这里可能是一种比喻或象征,表示潜在的险或强大的力量。
俯视:低头看,向下看。
气慑:被气场所震慑,感到惊恐或敬畏。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诗人穿越三峡的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和对未知的探索。
“宿昔梦龙门,兹晨越三峽。”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从过去梦中的龙门,今晨穿越三峡的经历。诗人用“宿昔”和“兹晨”两个时间词语,表达了时空的跨越和经历的变迁。
“湍雷翻水花,林风坠霜叶。” 这两句诗描绘了三峡急流和雷鸣般的水声,以及林间的风和坠落的霜叶,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自然景色的壮丽和神奇。
“行人与飞鸟,邂逅忽相接。” 这两句诗则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行人和飞鸟在旅途中相遇,彼此之间相互呼应和交流,形成了一种美好的意境。
“寺门苍崖削,松台紫云叠。” 这两句诗描绘了苍崖削壁的寺门和紫云叠嶂的松台,展现出自然景色的壮丽和神奇。诗人用“苍崖削”和“紫云叠”两个形象生动的词语,表现出自然景色的独特魅力和壮美。
“我欲穷源泉,于弦将远沿。”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探索未知的渴望。诗人希望探寻事物的根源和真理,决定顺着溪流往前探险。这是对知识和探索的渴望,也是对冒险和挑战的勇气的表现。
最后两句“所恐触潜虬,俯视为气慑。” 表达了诗人对潜藏危险的恐惧。诗人担心会触碰到潜伏在水底的虬龙,因此俯视时感到惊恐。这是对未知和危险的恐惧,也是对自我保护的本能的体现。同时,“俯视为气慑”也暗示着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自我渺小的认识。
这首诗以穿越三峡的经历为主线,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壮丽和神奇,表达了诗人对未知的探索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也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意境和对自我保护的认知。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