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题听琴手卷
2024-01-05 来源:华龙网

戏题听琴手卷 

元/陆文圭 

流水高山不用弹,巴人下里众皆欢。

只今何处求钟子,多向文用作考官。

【作者】

陆文圭(1252-1336 ):宋元间常州江阴人,字子方。博通经史百家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数之学。宋度宗咸淳初,中《春秋》乡选。宋亡,隐居城东,学者称墙东先生。元仁宗延祐时,再中乡举。为文融会经传,纵横变化,莫测其涯际,东南学者皆宗师之。朝廷数聘,以老疾辞。有《墙东类稿》。

【注释】

戏题:戏谑地题写,即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题写。 

听琴手卷:听琴的场景或故事的画卷。

流水高山:比喻美妙的琴声,意指高妙的琴曲《高山流水》无需弹奏,因为其意境已经超越了琴声本身。 

巴人:古代巴蜀地区的人。

下里:普通百姓。这里指普通百姓都能欣赏、享受琴声,表达出琴声的普遍受欢迎程度。

【赏析】

这首诗《戏题听琴手卷》的作者为元代的陆文圭,通过描绘听琴的场景,表达了对于音乐欣赏和艺术理解的深沉感慨。首先,诗中首句“流水高山不用弹”以高妙的琴曲《高山流水》比喻美妙的琴声,意指其意境深远,无需弹奏便能感受到。这既体现了诗人对琴声的极高评价,也表达出对音乐内在美的追求。 

“巴人下里众皆欢”描绘了琴声的普遍受欢迎程度,无论是巴蜀地区的普通百姓还是文人雅士,都能从中得到享受。这既体现了音乐的普遍魅力,也暗示了音乐的本质在于沟通人心。 然而,诗人随后笔锋一转,“只今何处求钟子”感叹如今哪里还能找到像钟子期那样的知音。钟子期是古代著名的音乐鉴赏家,这里借指能够真正理解琴声深意的知音。这种感慨体现了诗人对当前社会普遍追求形式与技巧,而忽视艺术内在精神的忧虑。 

“多向文用作考官”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艺术理解的感慨。这里的“文”指文人、士人或官职,意味着多数人只是将琴声视为一种形式或技巧,而忽视了其真正的艺术价值。 总体来说,这首诗以听琴为切入点,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普通人与知音对于音乐的认知,展现了诗人对音乐艺术的独到见解和深沉感慨。全诗结构紧凑,寓意深远,表达了对音乐艺术的深度思考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