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征虏亭
唐/李白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作者】
李白:唐陇西成纪人,其先人隋末流寓西域,故生于安西都护府所属碎叶城。中宗神龙初,迁居蜀之绵州昌隆县青莲乡,又尝寓居山东,故亦称山东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十岁通诗书,被称为“天才英特”。喜纵横术,击剑任侠,轻财重施。青年时离蜀漫游,玄宗天宝初,入长安,经贺知章、吴筠推荐,诏供奉翰林。但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天宝三载在洛阳结识杜甫。二人于诗坛齐名,并称“李杜”。安史乱起,白为永王李璘府僚,参与平乱。因永王兵败,坐流夜郎,中途遇赦东还,依族人当涂令李阳冰。不久病卒。其诗风雄奇豪放、清新飘逸,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有《李太白集》。
【注释】
山花:山间野花。
江火:江船上的灯火。
流萤:飞行无定的萤。
【赏析】
《夜下征虏亭》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诗,描绘了诗人坐在船上,眺望长江的夜晚景色,展现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氛围。
首句“船下广陵去”,点明了诗人所在的地点和行进的方向,即坐在船上,向着广陵驶去。第二句“月明征虏亭”则描绘了明月照耀下的征虏亭,亭子在月光下显得格外醒目和庄严。这里借用了月光的明亮和征虏亭的庄重,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出游的喜悦之情。
第三句“山花如绣颊”,用比喻的手法形容山花像少女的脸颊一样美丽,这里用“绣颊”来比喻山花的娇艳和美丽,形象生动,富有诗意。第四句“江火似流萤”,则描绘了江上的渔火,如同流萤一般闪烁不定,给整个江面增添了一种神秘而浪漫的气息。这里用“流萤”来比喻江火的美丽和动感,表达了诗人对江上夜景的无限赞叹。
整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从征虏亭到广陵一带的江中夜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出游的喜悦之情。同时,诗歌也体现了李白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