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要转折时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结束了国家分裂、两党对立的局面,推动了全民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实现了全民族抗战的发动,保障了抗 日战争的持久胜利,洗雪了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奇耻大辱,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各派政治势力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和进步,促进了人民民主革命力量的壮大,加快了中国的民主革命的进程。第二次国共合作中一国之内两种政权两种军队并存的合作形式,通过对等谈判处理两党关系的合作途径,“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基本经验,对新时期推进海峡两岸和国共两党关系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中国;抗日战争;国共合作;历史地位;现实价值
从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中共合法地位的庐山谈话开始,到1947年春国民党限令中共在重庆、南京、上海的办事处全部撤退为止,第二次国共合作历时10年,贯穿于8年抗战历史的始终。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日本对华侵略不断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捐弃前嫌、求同存异、相忍为国、相互作出妥协的结果,是在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要转折时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第二次国共合作,对实现近代中国的民族解放、国家进步和人民革命,做出了极其重要的历史贡献,对新时期推进海峡两岸和国共两党关系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①。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现实价值
(一)一国之内两种政权、两种军队并存的合作形式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以党外合作的形式进行的。由于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和政治信仰不同,由于国共两党各自拥有独立的军队和政权,因而在合作中便出现了一国之内两种政权、两种军队的局面。在党派问题上,共产党始终坚持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与国民党合作而不合并,在承认新三民主义为中国之必须并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的同时,仍然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军队问题上,共产党愿意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但同时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指挥权;在政权建设上,共产党拥护国民政府,拥护全国政权之统一,取消两个政权的敌对状态,但在边区政府和各地抗日民主政权中,执行与国统区完全不同的“三三制”政权建设原则,让人民当家做主;在经济上,共产党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实行减租减息、合理负担的政策;在文化上,共产党实行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样,国共两党在团结抗日的同一目标基础上,实行在一个国家内的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实践证明,一国之内两种政权两种军队并存的合作方式,是国共两党合作抗战的最好方式。尽管这种合作出现过重大曲折和危机,但终究保持了全民族的团结,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构想,江泽民、胡锦涛也反复强调,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新时期的“一国两制”和抗战时期的“一国两制”具有许多不同的内涵,但是,我们可以相信,在抗战时期,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国共两党实现了“一国两制”的合作,取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共两党理应再度合作;而抗战时期“一国两制”的合作形式为第三次国共合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二)通过对等谈判处理两党关系的合作途径
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全过程中,国共两党之间几乎所有重大矛盾和纷争,无论是政治上的,还是军事上的,都是通过谈判来解决的。尽管这些谈判内容每每不同,分歧比比皆是,但谈判的目的却十分明显:就是为了实现某种程度的谅解与妥协,为了保持某种形式的和平和合作。(1)两党谈判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随着日本对华侵略的不断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相继调整了自己的政策。从1935年底开始,国共两党开始了秘密接触,双方就合作抗日问题开始了艰难的交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领导人开始了直接谈判,先后进行了西安谈判、杭州谈判、两次庐山谈判、南京谈判。尽管谈判远非尽如人意,但两党的谈判毕竟表明双方合作抗日的诚意,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共识,并最终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2)两党的谈判维持了两党的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后,由于国共两党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政治地位和社会基础,两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远未解决。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就曾发动过三次反共浪潮。但是,由于两党始终在努力维护着双方之间的抗日统一战线,因此,双方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又总是通过谈判的途径来协调和解决。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继续通过谈判来解决和平建国问题,并实现了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直接谈判,使两党合作达到历史的最高峰。两党的谈判,维系了两党长达十年之久的合作。(3)国民党在谈判中的不平等立场,严重损害国共两党的合作,并最终导致了国共两党的分裂。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民党蒋介石始终没有放弃消灭共产党的立场,采取“融化共党政策”[10],极力设法做到“编共而不容共”[11],特别是控制共产党的军队,表现在谈判之中,就是始终不以对等的态度来进行谈判。这样,谈判也许可以解决两党之间的临时矛盾和冲突,但却不能根本解决两党的关系问题,从而严重地损害国共两党的合作;也正是因为国民党的这种态度和立场,最终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破裂。通过对等谈判处理两党关系问题,这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要历史经验。这一合作途径教训,同样为第三次国共合作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三)“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基本经验
国共两党是近代中国两个实力最强大的政党。中国之命运如何,两党的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以民族利益为重,顺应历史潮流,捐弃前嫌,合作抗日,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以一党私利出发,逆历史潮流而动,发动内战,最终落败而逃。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两党合作,相互发展,历史前进,民族之幸;两党分裂,必战火连年,人民受难,两党受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腾飞,国共两党再度携手合作,必将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加辉煌的贡献。
① 涉及此方面的研究论著甚多,著作有王功安、毛磊主编《国共两党关系通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马齐彬主编《国共两党关系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李良志、王顺生《国共合作历史与展望》(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秦野风等《国共合作的过去与未来》(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等。论文有李良志《抗战期间国共合作的历史经验与启示》(《群言》2005年第7期),刘畅然《试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经验》(《党史文苑》2008年第16期),张文生、邹慧君《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经验与启示》(《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张志荣《国共合作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江 西 社 会 科 学》2005年 第9期),李 百 齐《论第二次国共合作》(《文史哲》2000年第3期),高现潮《试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作用》(《邢台学院学报》1994年1期)等,比较深入地研究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发展、特点、影响及历史经验等。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着重于总体把握和分析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贡献和现实启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尽管国民党方面长期否认国共合作(但又不得不承认“和平共存”),蒋介石甚至认为“对共党谈判和对共军收编,乃是政策和战略上的一个根本错误”(《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九,第200页,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印),但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的历史贡献无疑是无法否定的。
作者简介:潘洵(1965-),男,重庆市人,历史学博士,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中华民国史、抗战大后方历史。
参考文献:
[10] 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7-03-10[N]//杨天石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II.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42.
[11] 中共活动真相(一)[M]//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五编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印,1985: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