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巴渝美食⑨ | 陈夏辉:熟练技艺、研发新品,让重庆小吃焕发生机
小吃,是一个城市最接地气、最具特色、最具烟火气的餐饮。走在重庆大街小巷,可见各类小吃店生意红火,小吃品种琳琅满目;解放碑八一好吃街里,特色酸辣粉吸引了一批批游客驻足停留、品尝美味;大渡口产业园中,自动生产线源源不断生产出标准化的重庆小面,备受八方食客好评。
源于民间
重庆小吃五花八门
“根据重庆小吃的性质可以分为五类,面粉类、米浆类、各种杂粮加工成面皮的小吃品种、其他植物加工成面皮的小吃品种及其他类。”陈夏辉介绍,重庆小吃起源于民间,兴盛于民间。以往,重庆地区的人们利用地方资源,制作成各类小吃,其中最耳熟能详的有过桥抄手、山城小汤圆、土家酱香饼、荞面糕、现榨小酥肉等。
重庆小吃是长期历史演化和市民生活的产物,重庆地区多年来将茶余饭后的消遣、加餐的点心、夜宵的小食、点心统称为小吃。后来,随着市场的繁荣、物质条件的丰富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各地区烹饪取材、烹饪技术、烹饪品种和烹饪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创制出了适合重庆人口味需求的小吃品种,如麻饼、核桃酥、绿豆糕、鲜花酥饼、怪味桃酥等,加之外地餐饮店涌入重庆,重庆小吃品类逐渐扩大,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
“重庆小吃品类多、地域性强,不少传统小吃为小作坊生产,注重手工技法、师徒传承等,工序较为复杂。”陈夏辉举例说,如重庆酸辣粉,一样的苕粉、一样的佐料、一样的汤汁、十个人做出来会产生十种不同的效果,很多都是遵循着口耳相传、心领神会的技艺传承方式。
立足实际
烹饪技艺显功夫
重庆小吃是从无数次实操中沉淀出的地道美食密码,只有通过不断熟悉地掌握技术要领,并达到熟能生巧后,才能制作出感官良好的点心小吃。按照烹饪加工的性质和内容,在传统中餐厨房分为制作点心小吃的白案和烹制菜肴的红案,根据点心小吃的品种的技术要求及产量,白案中又分为了“大案”“小案”。大案厨师主要制作馒头、包子、花卷、面条、麻圆等大市品种为主;小案厨师主要以制作荷花酥、手工银丝面、双麻酥、桂花山药糕等筵席品种为主。
“以常见的重庆老字号九园包子为例,单从和面来说,便可窥见其制作技艺难点。”陈夏辉表示,一个包子好不好吃,第一口非常关键,面皮要既松软又不粘牙,非常考验“和面”“发酵”手艺,它指向的是一连串精确的操作要领。为了让面皮更白更松软,“和面”时还要添入“猪油”“牛奶”“冰糖”等材料。
从“和面”到“成功上灶”只有通过不停失败来验证结果,好味道没有捷径,“传承经典”就是要尊重每一克调料、每一份食材,敬重每一道工序。重庆小吃的背后蕴藏着深厚的烹饪技艺、文化底蕴。
守正创新
吃出“新滋味”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重庆小吃本身也在不断调整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它从世世代代的百姓生活中诞生传承至今,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创制出了不少具有新口味、新款式的小吃品种。
例如,耳熟能详的陈麻花从创新推出市面稀有的冰糖糯米味、辣子鸡味、榴莲味、芥末味、青柠味等多种花样的麻花口味,再到调整麻花形状让其变得更为精致小巧,成为适口的零嘴,口味、包装等多样化、新潮的创新让崭新的“陈麻花”又俘获了不少年轻消费者前来尝鲜。
“全国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重庆小吃需要改良成适合大多数人口味、具有营养价值的食品,同时还应具有较长的保鲜期以适应长途运输,这样才能真正打开全国市场。”陈夏辉表示,重庆餐饮行业协会现已成立重庆小吃专委会,主要研究总结小吃业深化改革和开拓市场的经验,进行交流和推广,开展小吃食品营养知识的宣传,推动小吃饮食文化和健康、营养有机结合起来。
据了解,重庆小吃专委会现创新研发了“手抓空心饼”“酥糯榴莲糕”,欲把这两款产品推向市场并纳入“地方菜品(小吃)推荐名录”中进行广泛推荐和传播,旨在发展重庆特色美食,传承和保护重庆地方饮食传统小吃,挖掘和弘扬充分利用互联网快速崛起的新派小吃文化。
陈夏辉认为,要紧跟时代步伐,持续做好烹饪技艺传承,并在口味、工序等方面开展创新,通过数字化、工业化等技术革新,让重庆小吃在保留美好口味的同时,吃出“新滋味”,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文/胡君寒
往期回顾:
话巴渝美食① | 王文军:提升火锅技能人才水平 将促进行业走向更标准、更专业的道路
话巴渝美食② | 毛新宇:“1+1>2” 携手共绘“大川菜”产业
话巴渝美食④ | 吴强:探索多渠道融合 推动培养烹饪人才之道
话巴渝美食⑤ | 张正雄:以文化为载体 分享传播重庆美食魅力名片
话巴渝美食⑥ | 李伟:抱团发展 研发与时俱进的重庆“新派”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