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成世界规模最大职业教育体系 培育更多“大国工匠”

我国建成世界规模最大职业教育体系 培育更多“大国工匠”

来源:经济日报2021-04-19

记者 李 丹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水平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已经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

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我们也要理性地看到,不少地区的职业教育还远未成为社会广泛认可的类型教育,而是成为学历教育的补充;职业院校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面临“校热企冷”的现象,我们的职业教育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开宗明义地指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应该遵循的发展方向。对于没有机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职业教育不失为另一种受教育的方式,让千千万万年轻人在不同岗位上都能发挥人生光彩。尤其是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例子比比皆是,职业教育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力抓手。

“因为从小喜欢旅游,2010年9月,中考失利的我来到井冈山旅游中专,从此开启了人生的新征程。”现在井冈山茨坪景区做导游的林娟说。在学校的3年,她不仅受到专业训练和指导,还获得许多外出学习实践的机会。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她从一个腼腆的小姑娘,成为落落大方、在游客面前侃侃而谈的资深导游。留在家乡工作的林娟,年薪近10万元,家里条件也因此得到了改善,“原来家里住的是时不时会漏水的小土房,现在已经是三层楼房了!”林娟补充说,她要更加努力,做一名井冈山优秀导游。

与林娟情况类似,家住江西省遂川县南江乡石鼓村的叶娇兰也来自贫困家庭,2017年从遂川县职业教育中心毕业后,她应聘入职上海一家保险公司,任电销客户经理,月均工资达到6000元左右。而在建档立卡的2014年,她全家年人均收入才2315元。

“学生看似起点低,但可塑性强。”遂川县职业教育中心负责人肖昭铖说,学校始终相信,人人皆可成才,“我们尽全力在软硬件上提供条件,开设电子商务、学前教育、高级饭店管理与运营、高铁乘务、智能制造等专业,此后又增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茶艺和护理专业。”肖昭铖还强调,学校在学生毕业前夕会积极推荐实习岗位,让他们有机会找到一份好工作,给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职业院校不仅有助于贫困学生及其原生家庭实现脱贫,培养的学生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更多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实现脱贫增收。贵州工商职业学院负责人曹昌海兴奋地跟记者提起,他们学院电商专业学生在去年疫情期间,用自己所学知识在学校开设直播间,帮贵州贫困山区农民卖当地土特产。

高职连年扩招、设立中职国家奖学金、扩大高职院校奖助金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不断赋能,一大批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高素质农民都有机会通过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让人生更加出彩。

让更多有志青年成为能工巧匠

在促进个人成长成才的同时,职业教育还有一项更重要的职责,就是要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为实体经济输出大量优质劳动力。图纸设计得再好,也需要能工巧匠把它变成现实。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职业教育承担起了更重大的责任。

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许多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都与当地的产业发展、就业需求息息相关。“学校为适应北京电气行业能效管理智能化、数字化转型需求,与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施耐德电气能效管理应用工程师学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冯海明介绍,通过探索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该学院主要培养适应未来需求的智能配电与物联网结合型应用人才、信息技术与运营技术综合型应用人才和能效管理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由于人才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因此,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与课程布局中,尤其要具有前瞻性,不但要适应眼下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要面向市场,提前谋划,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新需求提供充足“供给”。

因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这是职业院校的育人优势,也是育人特色。冯海明指出,“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配套政策与评价体系不足,企业方面缺少动力、产教供需的双向对接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让校企融合成为关键抓手

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就在于能够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稳定的就业渠道和发展空间。要想达到这一要求,校企深度融合至关重要。然而让不少职业教育从业者感到困惑的是,在校企融合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校热企冷”的尴尬局面。

“我们除了与企业合作打造校外实训基地外,还在校内以工作室的方式引进企业工坊入驻,学校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和办公设施,采取项目制方式,让学生真正投入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去。”曹昌海表示,在训练过程中,学校可以发现学生还存在哪些短板,以便相应调整教学方式,用人单位也可以在实操过程中挑“好苗子”,降低了企业的招聘成本和用工风险。校企合作对于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都是颇有裨益的。

既然一举三得,为什么企业还会“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在学校的课程、实习等安排中缺乏话语权。“现在政府对待职业教育的态度,就像是对待一个柔弱的孩子,总想把他抱在怀里,不让他下地走路。”储朝晖说,这样就造成了很多名义上是职业学校,但实际上开着普通高中的课,拿着政府经费、用着职业学校的招生名额,但学生最后还是只能参加高考,成为学历教育的附庸。

“企业在职业院校开课需要成本,如果职业学校与之无关的必修课太多,针对实操的训练课安排得又太少,那企业就得在成本核算上有所顾虑。”储朝晖提出,未来发展职业教育应该注意两大关键点,一是充足的经费投入;二是职业教育要与市场亲和,依法保障其市场的主体权利,而不能成为政府的下属机构。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我国建成世界规模最大职业教育体系 培育更多“大国工匠”

2021-04-19 06:20:43 来源: 0 条评论

记者 李 丹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水平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已经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

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我们也要理性地看到,不少地区的职业教育还远未成为社会广泛认可的类型教育,而是成为学历教育的补充;职业院校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面临“校热企冷”的现象,我们的职业教育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开宗明义地指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应该遵循的发展方向。对于没有机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职业教育不失为另一种受教育的方式,让千千万万年轻人在不同岗位上都能发挥人生光彩。尤其是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例子比比皆是,职业教育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力抓手。

“因为从小喜欢旅游,2010年9月,中考失利的我来到井冈山旅游中专,从此开启了人生的新征程。”现在井冈山茨坪景区做导游的林娟说。在学校的3年,她不仅受到专业训练和指导,还获得许多外出学习实践的机会。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她从一个腼腆的小姑娘,成为落落大方、在游客面前侃侃而谈的资深导游。留在家乡工作的林娟,年薪近10万元,家里条件也因此得到了改善,“原来家里住的是时不时会漏水的小土房,现在已经是三层楼房了!”林娟补充说,她要更加努力,做一名井冈山优秀导游。

与林娟情况类似,家住江西省遂川县南江乡石鼓村的叶娇兰也来自贫困家庭,2017年从遂川县职业教育中心毕业后,她应聘入职上海一家保险公司,任电销客户经理,月均工资达到6000元左右。而在建档立卡的2014年,她全家年人均收入才2315元。

“学生看似起点低,但可塑性强。”遂川县职业教育中心负责人肖昭铖说,学校始终相信,人人皆可成才,“我们尽全力在软硬件上提供条件,开设电子商务、学前教育、高级饭店管理与运营、高铁乘务、智能制造等专业,此后又增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茶艺和护理专业。”肖昭铖还强调,学校在学生毕业前夕会积极推荐实习岗位,让他们有机会找到一份好工作,给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职业院校不仅有助于贫困学生及其原生家庭实现脱贫,培养的学生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更多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实现脱贫增收。贵州工商职业学院负责人曹昌海兴奋地跟记者提起,他们学院电商专业学生在去年疫情期间,用自己所学知识在学校开设直播间,帮贵州贫困山区农民卖当地土特产。

高职连年扩招、设立中职国家奖学金、扩大高职院校奖助金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不断赋能,一大批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高素质农民都有机会通过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让人生更加出彩。

让更多有志青年成为能工巧匠

在促进个人成长成才的同时,职业教育还有一项更重要的职责,就是要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为实体经济输出大量优质劳动力。图纸设计得再好,也需要能工巧匠把它变成现实。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职业教育承担起了更重大的责任。

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许多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都与当地的产业发展、就业需求息息相关。“学校为适应北京电气行业能效管理智能化、数字化转型需求,与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施耐德电气能效管理应用工程师学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冯海明介绍,通过探索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该学院主要培养适应未来需求的智能配电与物联网结合型应用人才、信息技术与运营技术综合型应用人才和能效管理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由于人才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因此,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与课程布局中,尤其要具有前瞻性,不但要适应眼下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要面向市场,提前谋划,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新需求提供充足“供给”。

因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这是职业院校的育人优势,也是育人特色。冯海明指出,“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配套政策与评价体系不足,企业方面缺少动力、产教供需的双向对接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让校企融合成为关键抓手

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就在于能够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稳定的就业渠道和发展空间。要想达到这一要求,校企深度融合至关重要。然而让不少职业教育从业者感到困惑的是,在校企融合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校热企冷”的尴尬局面。

“我们除了与企业合作打造校外实训基地外,还在校内以工作室的方式引进企业工坊入驻,学校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和办公设施,采取项目制方式,让学生真正投入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去。”曹昌海表示,在训练过程中,学校可以发现学生还存在哪些短板,以便相应调整教学方式,用人单位也可以在实操过程中挑“好苗子”,降低了企业的招聘成本和用工风险。校企合作对于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都是颇有裨益的。

既然一举三得,为什么企业还会“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在学校的课程、实习等安排中缺乏话语权。“现在政府对待职业教育的态度,就像是对待一个柔弱的孩子,总想把他抱在怀里,不让他下地走路。”储朝晖说,这样就造成了很多名义上是职业学校,但实际上开着普通高中的课,拿着政府经费、用着职业学校的招生名额,但学生最后还是只能参加高考,成为学历教育的附庸。

“企业在职业院校开课需要成本,如果职业学校与之无关的必修课太多,针对实操的训练课安排得又太少,那企业就得在成本核算上有所顾虑。”储朝晖提出,未来发展职业教育应该注意两大关键点,一是充足的经费投入;二是职业教育要与市场亲和,依法保障其市场的主体权利,而不能成为政府的下属机构。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杜漩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