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式对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开展综合评价并纳入机构评级——
金融机构需将“双碳”目标嵌入业务全流程
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再度迈出实质性步伐。自7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简称《方案》)正式施行,对金融机构的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业务开展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将纳入央行金融机构评级。

我国正式对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开展综合评价并纳入机构评级——
金融机构需将“双碳”目标嵌入业务全流程

来源:经济日报2021-07-20

记者 郭子源 姚 进

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再度迈出实质性步伐。自7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简称《方案》)正式施行,对金融机构的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业务开展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将纳入央行金融机构评级。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求金融部门迎难而上,及早、科学地设置碳减排目标,部署切实可行的达标方案,出台规范、明确、可操作的绿色发展举措。”央行副行长刘桂平说。

多位业内人士预计,接下来,在《方案》等政策的指挥棒的调动下,金融机构会更有针对性地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嵌入自身的政策标准、风险控制、产品开发、业绩评价全流程,进一步加快投融资结构的低碳转型步伐。

实现目标时间紧、任务重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此,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已将“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列入今年的重点工作;央行也将绿色金融确定为“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实现“碳中和”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刘桂平表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处于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碳减排压力较大。同时,“碳达峰”不等于冲高点,而是要尽快进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持续调整。达峰后的碳排放很难陡然下降,可能需要经历一段峰值平台期。在不同的达峰时间、峰值水平和平台期下,实现碳中和的整体成本差异较大。

“‘十四五’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说,不论是转变发展方式,还是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都离不开金融的强有力支持。因此,金融部门要全力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整体目标,完善清晰具体、可操作的政策措施,支持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主动防范气候变化带来的相关金融风险。

实际上,近年来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力度已持续加大。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全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已达13万亿元,同比增长24.6%,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12.3个百分点。绿色信贷的环境效益也在逐步显现。以2020年为例,绿色信贷每年可支持节约标准煤超过3.2亿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超过7.3亿吨。

发挥“绿色指挥棒”作用

《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制定的目的,正是进一步动员资金支持绿色发展,提升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质效。

根据《方案》,绿色金融评价工作将每季度开展一次,评价指标包括定量和定性两类,定量指标权重80%,定性指标权重20%。

定量指标共4项,分别为绿色金融业务总额占比、绿色金融业务总额份额占比、绿色金融业务总额同比增速、绿色金融业务风险总额占比;定性指标共3项,即执行国家及地方绿色金融政策情况、机构绿色金融制度制定及实施情况、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情况,权重分别为30%、40%、30%。

“评价体系弥补了规则制度短板,主要在于约束金融机构主体行为,做到既推进绿色金融加快发展,又实现绿色金融发展的商业可持续。”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说。

“工行将持续提升绿色贷款余额,将金融资产优先配置于可再生能源领域,不断提升可再生能源项目在能源融资组合中的占比,力争2030年末可再生能源投融资余额较2020年末增加一倍,并设立逐步退出煤炭融资的路径图和时间表。”中国工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周月秋表示。

周月秋认为,作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接下来,首先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纳入战略体系和经营过程,将碳中和目标植入政策标准、风险控制、产品开发、业绩评价全流程。同时,要加快投融资结构的低碳转型步伐。在境内,要持续扩大绿色投融资占比,制定碳中和计划,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帮助股东、企业以及供应链上下游实现节能减排;在境外,工行将按东道国自主原则、可再生能源优先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成本可负担原则支持境外能源项目,支持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

做强五大支柱

仅压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责任还不够,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还亟需顶层设计、统筹谋划。

其中,重要的着力点是做强绿色金融的“五大支柱”,即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激励约束机制、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目前,绿色债券的标准已得到统一。近期,央行已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证监会联合发布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不再将煤炭等化石能源项目纳入支持范围。

同时,银行间市场已推出碳中和债务融资工具和碳中和金融债,重点支持符合绿色债券目录标准且碳减排效果显著的绿色低碳项目。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银行间市场“碳中和债”已累计发行656.2亿元。

在监管和信息披露方面,记者获悉,央行正在计划分步推动建立“强制披露制度”,统一披露标准,推动金融机构和企业实现信息共享。

7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设立支持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以稳步有序、精准直达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的发展,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

“当前,央行正在按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抓紧研究设立直达碳减排领域的碳减排支持工具,通过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刘桂平说。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我国正式对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开展综合评价并纳入机构评级——
金融机构需将“双碳”目标嵌入业务全流程

2021-07-20 07:17:56 来源: 0 条评论

记者 郭子源 姚 进

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再度迈出实质性步伐。自7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简称《方案》)正式施行,对金融机构的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业务开展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将纳入央行金融机构评级。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求金融部门迎难而上,及早、科学地设置碳减排目标,部署切实可行的达标方案,出台规范、明确、可操作的绿色发展举措。”央行副行长刘桂平说。

多位业内人士预计,接下来,在《方案》等政策的指挥棒的调动下,金融机构会更有针对性地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嵌入自身的政策标准、风险控制、产品开发、业绩评价全流程,进一步加快投融资结构的低碳转型步伐。

实现目标时间紧、任务重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此,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已将“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列入今年的重点工作;央行也将绿色金融确定为“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实现“碳中和”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刘桂平表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处于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碳减排压力较大。同时,“碳达峰”不等于冲高点,而是要尽快进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持续调整。达峰后的碳排放很难陡然下降,可能需要经历一段峰值平台期。在不同的达峰时间、峰值水平和平台期下,实现碳中和的整体成本差异较大。

“‘十四五’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说,不论是转变发展方式,还是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都离不开金融的强有力支持。因此,金融部门要全力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整体目标,完善清晰具体、可操作的政策措施,支持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主动防范气候变化带来的相关金融风险。

实际上,近年来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力度已持续加大。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全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已达13万亿元,同比增长24.6%,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12.3个百分点。绿色信贷的环境效益也在逐步显现。以2020年为例,绿色信贷每年可支持节约标准煤超过3.2亿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超过7.3亿吨。

发挥“绿色指挥棒”作用

《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制定的目的,正是进一步动员资金支持绿色发展,提升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质效。

根据《方案》,绿色金融评价工作将每季度开展一次,评价指标包括定量和定性两类,定量指标权重80%,定性指标权重20%。

定量指标共4项,分别为绿色金融业务总额占比、绿色金融业务总额份额占比、绿色金融业务总额同比增速、绿色金融业务风险总额占比;定性指标共3项,即执行国家及地方绿色金融政策情况、机构绿色金融制度制定及实施情况、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情况,权重分别为30%、40%、30%。

“评价体系弥补了规则制度短板,主要在于约束金融机构主体行为,做到既推进绿色金融加快发展,又实现绿色金融发展的商业可持续。”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说。

“工行将持续提升绿色贷款余额,将金融资产优先配置于可再生能源领域,不断提升可再生能源项目在能源融资组合中的占比,力争2030年末可再生能源投融资余额较2020年末增加一倍,并设立逐步退出煤炭融资的路径图和时间表。”中国工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周月秋表示。

周月秋认为,作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接下来,首先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纳入战略体系和经营过程,将碳中和目标植入政策标准、风险控制、产品开发、业绩评价全流程。同时,要加快投融资结构的低碳转型步伐。在境内,要持续扩大绿色投融资占比,制定碳中和计划,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帮助股东、企业以及供应链上下游实现节能减排;在境外,工行将按东道国自主原则、可再生能源优先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成本可负担原则支持境外能源项目,支持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

做强五大支柱

仅压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责任还不够,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还亟需顶层设计、统筹谋划。

其中,重要的着力点是做强绿色金融的“五大支柱”,即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激励约束机制、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目前,绿色债券的标准已得到统一。近期,央行已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证监会联合发布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不再将煤炭等化石能源项目纳入支持范围。

同时,银行间市场已推出碳中和债务融资工具和碳中和金融债,重点支持符合绿色债券目录标准且碳减排效果显著的绿色低碳项目。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银行间市场“碳中和债”已累计发行656.2亿元。

在监管和信息披露方面,记者获悉,央行正在计划分步推动建立“强制披露制度”,统一披露标准,推动金融机构和企业实现信息共享。

7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设立支持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以稳步有序、精准直达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的发展,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

“当前,央行正在按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抓紧研究设立直达碳减排领域的碳减排支持工具,通过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刘桂平说。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李辉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