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差评机制守住“初心”
消费者在进行网络购物和线上消费时,除了商家提供的描述和展示图片,参考的另一个重要信息就是其他消费者的评价,尤其是差评。然而,媒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部分购物平台不再设置“好评”“中评”“差评”的直观分类,而是以关键词的形式呈现评价。
差评是消费者网购时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监督的权利,这是差评权利的依据。该项权利旨在通过用户消费后的真实反馈,反映商品或服务的真实人气、品质和口碑等,以帮助消费者更便捷地对是否选购商品或服务作出判断和选择。消费者有了差评权,不仅可以理直气壮地对商家“用脚投票”,也可以倒逼商家诚信经营。
不少商家挖空心思采用隐藏差评分类、删除差评和诱导好评等方式,试图使差评销声匿迹。如此做法,既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也破坏互联网生态和经济社会秩序,必须坚决遏制。在理想状态下,一个能对各方市场主体起到规范约束的差评制度,既能保护消费者正常的评价行为,又能倒逼商家诚信经营。但要让差评制度真正守住这些“初心”,无疑需要有效的监管机制兜底。
目前,依法治理屏蔽或删除差评行为已有明确法律依据。《电子商务法》规定,网络平台或商家有义务为消费者建立健全相应的信用评级制度,为消费者提供评价商品或服务的途径,且不得删除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评价;消费者有权知悉其所购买商品或享受服务的完整信息和详细评价,商家或平台应当确保相关信息的完整性。虽然法律已有相关规定,但现实中对商家和平台屏蔽删除差评行为的监管,还多停留在“不告不理”的被动应对层面,这无形中助长了此类行为的蔓延,也凸显出完善监管长效机制的紧迫性。
部分商家对差评欲除之后快,本质上反映其对差评缺乏理性认识。尽管屏蔽或删除差评可以在短期内忽悠消费者,但始终不可持续。须知,刻意屏蔽或删除差评不仅打造不出真实口碑和美誉,还可能陷入虚假宣传和不正当竞争的泥淖。商家要想口碑长红,必须赢得消费者信任。遏制此种不法行为,需要监管部门在依法惩治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完善监管机制。对无良商家有偿删除差评或诱导好评等行为,消费者要擦亮双眼,不为蝇头小利甘当继续坑害消费者的“帮凶”,坚决对侵犯自己合法权益的不良商家说“不”。
不让商家屏蔽删除差评的行为得逞,既是维护各方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需要,也关系到电商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唯有健全监管长效机制,才能让差评制度守住“初心”,确保网络消费环境的清朗有序。
张智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