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政策将怎样跨周期调节
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宏观政策如何发力?“跨周期调节”成为重要关键词。继7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9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要求统筹做好跨周期调节。

宏观政策将怎样跨周期调节

来源:经济日报2021-09-06

记者 曾金华 陈果静 敖 蓉

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宏观政策如何发力?“跨周期调节”成为重要关键词。继7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9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要求统筹做好跨周期调节。

作为宏观政策主体,财政、货币和就业政策备受关注。这些宏观政策如何更好实施跨周期调节,怎样更好协同配合?就相关热点问题,记者采访了专家学者。

财政政策:加快预算支出进度

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必须着力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的定位说明,后疫情时代,经济波动频率在增加,不确定性风险压力没有实质性减弱。实现经济增长跨期稳定,是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的主要目标。”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说。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分析师罗志恒也认为,实施跨周期调节主要是基于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特别是经济恢复的基础不牢、恢复不均衡,必须未雨绸缪,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和防风险的关系。

今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体现出“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的特点。统计显示,1月至7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7716亿元,同比增长20%,比2019年同期增长9.6%。支出方面,前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7928亿元,同比增长3.3%。

专项债发行使用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截至7月末,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8833亿元,其中一般债券5287亿元、专项债券13546亿元。由于今年专项债券恢复常态化管理等原因,发行进度较去年明显放缓。

对于下一步财政政策如何发力,财政部在近日发布的上半年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中表示,“将保持财政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统筹做好今明两年财政政策衔接,切实提升政策效能和资金效益”,并提出了加快下半年预算支出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等措施。

“跨周期调节就是要综合考虑财政空间和财政风险,既不能透支未来,也不能不顾当前下行压力。”罗志恒说,相较此前的逆周期调节,本轮跨周期调节更注重财政政策的结构性作用,要求提质增效。

对于具体举措,罗志恒认为,要加快专项债发行节奏,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扩大有效投资;同时,继续落实减税降费,部分受损严重行业和恢复不及预期行业可定向、阶段性减免和延迟缴税。

何代欣表示,下半年跨周期调节应该关注一些重点工作,比如基础设施投资和防疫复工复产,财政金融政策要加大帮扶力度;要注意政府投融资项目和企业前期融资较多项目的还本付息压力传导,财政、金融、工信等部门应协调起来,统一决策部署,采取精准应对措施。

货币政策:保持信贷平稳增长

9月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大对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力度,加强政策储备,做好跨周期调节。

“强调‘跨周期’与当前宏观经济和金融形势密切相关。”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尽管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上呈现出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但在全球疫情持续演变、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仍不稳固、不均衡的大背景下,经济增长仍面临一定压力。这一方面要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更要强化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近期,央行召开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强调“保持信贷平稳增长仍需努力”。7月金融数据中,人民币贷款和社会融资的增量和增速都低于预期,市场担心,如果这样的短期收缩态势没有得到明显改变,下半年信贷平稳增长将面临一定压力。在此情况下,需要进一步保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适度的货币增长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保持总量平稳的同时,仍需要强化对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政策不应贸然退出。”董希淼认为,保市场主体,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基础和前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不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仍较为困难。“在此时加大对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力度,有助于稳定市场主体的信心和预期,进一步巩固前期政策效果。”董希淼表示,下一步,金融管理部门应根据国务院部署,及时出台和细化措施,特别是要通过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加大对中小银行的定向支持,确保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金融支持力度不减。

此外,还应加快提升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金融服务,加强和完善小微金融政策支持体系。业内专家建议,应加快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银行三者参与的风险共担体系,完善政府主导的小微信贷担保体系,改善小微金融风险补偿环境。同时,对积极开展小微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税收优惠,降低金融机构服务成本。

就业政策:强化扩容提质

今年以来,就业形势呈现稳定恢复、稳中向好的局面。1月至7月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22万人,同比增长23%,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4.7%。在城镇新增就业稳步增长的同时,城镇调查失业率从2月份的5.5%逐步回落到7月份为5.1%,处于历史同期较低水平。

下半年,面对一些看得见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需要继续推进就业的短期和中长期政策措施的落实,稳住就业基本盘。

在近日推出的《“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把保障就业放在宏观政策的首位,将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和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加强与其他各方面宏观政策支持就业的导向,实现与就业政策的协同联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认为,规划更多聚焦就业质量问题,通过提供更多有效就业,让群众更有获得感。

扩容和提质已成为下半年与整个“十四五”时期就业工作的着力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表示,扩容就是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聚力支持就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容量;提质就是推动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健全覆盖城乡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消除就业歧视,切实保障妇女在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促进平等就业。

这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超常规之举,既能在短期内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从长期来看,又是以精准滴灌的方式帮助劳动者和市场主体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盘和林认为,未来就业工作的难点之一在于大量新就业来自新兴产业,不少劳动者还没有足够的技能适应就业环境的变化。“要以市场主体和经济发展来促进就业扩量提质,核心是以适度的市场竞争推动劳动者与时俱进,并让劳动者能够适应未来发展,培养专业能力。”

“从总体上看,要实现跨周期调节,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突出财税、货币、区域、产业、就业政策协同。当前,特别要瞄准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进行精确化帮扶。同时,要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协调多方力量及时解决风险点,将防风险和实现实物工作量两个任务目标有机统一。”何代欣说。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宏观政策将怎样跨周期调节

2021-09-06 07:01:05 来源: 0 条评论

记者 曾金华 陈果静 敖 蓉

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宏观政策如何发力?“跨周期调节”成为重要关键词。继7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9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要求统筹做好跨周期调节。

作为宏观政策主体,财政、货币和就业政策备受关注。这些宏观政策如何更好实施跨周期调节,怎样更好协同配合?就相关热点问题,记者采访了专家学者。

财政政策:加快预算支出进度

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必须着力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的定位说明,后疫情时代,经济波动频率在增加,不确定性风险压力没有实质性减弱。实现经济增长跨期稳定,是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的主要目标。”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说。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分析师罗志恒也认为,实施跨周期调节主要是基于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特别是经济恢复的基础不牢、恢复不均衡,必须未雨绸缪,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和防风险的关系。

今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体现出“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的特点。统计显示,1月至7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7716亿元,同比增长20%,比2019年同期增长9.6%。支出方面,前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7928亿元,同比增长3.3%。

专项债发行使用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截至7月末,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8833亿元,其中一般债券5287亿元、专项债券13546亿元。由于今年专项债券恢复常态化管理等原因,发行进度较去年明显放缓。

对于下一步财政政策如何发力,财政部在近日发布的上半年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中表示,“将保持财政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统筹做好今明两年财政政策衔接,切实提升政策效能和资金效益”,并提出了加快下半年预算支出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等措施。

“跨周期调节就是要综合考虑财政空间和财政风险,既不能透支未来,也不能不顾当前下行压力。”罗志恒说,相较此前的逆周期调节,本轮跨周期调节更注重财政政策的结构性作用,要求提质增效。

对于具体举措,罗志恒认为,要加快专项债发行节奏,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扩大有效投资;同时,继续落实减税降费,部分受损严重行业和恢复不及预期行业可定向、阶段性减免和延迟缴税。

何代欣表示,下半年跨周期调节应该关注一些重点工作,比如基础设施投资和防疫复工复产,财政金融政策要加大帮扶力度;要注意政府投融资项目和企业前期融资较多项目的还本付息压力传导,财政、金融、工信等部门应协调起来,统一决策部署,采取精准应对措施。

货币政策:保持信贷平稳增长

9月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大对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力度,加强政策储备,做好跨周期调节。

“强调‘跨周期’与当前宏观经济和金融形势密切相关。”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尽管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上呈现出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但在全球疫情持续演变、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仍不稳固、不均衡的大背景下,经济增长仍面临一定压力。这一方面要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更要强化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近期,央行召开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强调“保持信贷平稳增长仍需努力”。7月金融数据中,人民币贷款和社会融资的增量和增速都低于预期,市场担心,如果这样的短期收缩态势没有得到明显改变,下半年信贷平稳增长将面临一定压力。在此情况下,需要进一步保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适度的货币增长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保持总量平稳的同时,仍需要强化对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政策不应贸然退出。”董希淼认为,保市场主体,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基础和前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不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仍较为困难。“在此时加大对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力度,有助于稳定市场主体的信心和预期,进一步巩固前期政策效果。”董希淼表示,下一步,金融管理部门应根据国务院部署,及时出台和细化措施,特别是要通过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加大对中小银行的定向支持,确保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金融支持力度不减。

此外,还应加快提升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金融服务,加强和完善小微金融政策支持体系。业内专家建议,应加快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银行三者参与的风险共担体系,完善政府主导的小微信贷担保体系,改善小微金融风险补偿环境。同时,对积极开展小微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税收优惠,降低金融机构服务成本。

就业政策:强化扩容提质

今年以来,就业形势呈现稳定恢复、稳中向好的局面。1月至7月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22万人,同比增长23%,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4.7%。在城镇新增就业稳步增长的同时,城镇调查失业率从2月份的5.5%逐步回落到7月份为5.1%,处于历史同期较低水平。

下半年,面对一些看得见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需要继续推进就业的短期和中长期政策措施的落实,稳住就业基本盘。

在近日推出的《“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把保障就业放在宏观政策的首位,将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和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加强与其他各方面宏观政策支持就业的导向,实现与就业政策的协同联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认为,规划更多聚焦就业质量问题,通过提供更多有效就业,让群众更有获得感。

扩容和提质已成为下半年与整个“十四五”时期就业工作的着力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表示,扩容就是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聚力支持就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容量;提质就是推动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健全覆盖城乡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消除就业歧视,切实保障妇女在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促进平等就业。

这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超常规之举,既能在短期内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从长期来看,又是以精准滴灌的方式帮助劳动者和市场主体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盘和林认为,未来就业工作的难点之一在于大量新就业来自新兴产业,不少劳动者还没有足够的技能适应就业环境的变化。“要以市场主体和经济发展来促进就业扩量提质,核心是以适度的市场竞争推动劳动者与时俱进,并让劳动者能够适应未来发展,培养专业能力。”

“从总体上看,要实现跨周期调节,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突出财税、货币、区域、产业、就业政策协同。当前,特别要瞄准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进行精确化帮扶。同时,要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协调多方力量及时解决风险点,将防风险和实现实物工作量两个任务目标有机统一。”何代欣说。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李辉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