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双城⑥ | 善抓4个要害,打造“绿色经济圈”
良好的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抓生态环保就是抓发展。

专家论双城⑥ | 善抓4个要害,打造“绿色经济圈”

来源:两江观察2023-02-05

良好的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抓生态环保就是抓发展。

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易淼认为,干好“一号工程”,实现生态环境保护能级大幅跃升是“必选项”,事关重庆长远发展和国家发展全局。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重庆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需要看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不小。成渝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产业密集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仍处于攻坚期,能源结构矛盾比较突出。同时,双城经济圈覆盖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自然生态本底相对脆弱,绿色低碳生活转型难度大;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资金融通、科技

专家论双城⑥ | 善抓4个要害,打造“绿色经济圈”
▲美丽的梁平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吴梦雄 摄/视觉重庆

可以说,打造“绿色经济圈”是一项持续时间长、任务艰巨繁重的系统工程。重庆在这个“必选项”上,要抓住关键要害:

建生态系统要有“整体观”。继续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高质量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展开综合治理。充分考量各地区各群体的生态利益和发展诉求,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同时,强化科技、数字赋能,加快建设国家级生态环境监测创新中心,以数字技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迭代升级。

城乡环境治理要有“统筹性”。保护蓝天,强化联动治污和区域协作,重点控制交通、工业、扬尘和生活污染;护卫碧水,改扩建污水处理厂,建设改造污水管网,开展江河排污整治;守护净土,持续开展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对农用地和建设用地进行重点监测,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产业绿色转型要有“创新力”。持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两高”项目盲目无序发展。加快打造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在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等方面开展试点工作,大力推进静脉产业园建设。打好绿色金融这张牌,建设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做大绿色融资规模,积极利用绿色金融政策引导全市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模式变革。

实现“双碳”目标要靠“一体化”。共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发展节能低碳建筑,优化建筑用地用能结构。加快建设全国清洁能源基地,推进川渝天然气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建设,促进川渝电网一体化。推广节能低碳交通工具,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共享低碳生活。对接全国碳市场,做大做优本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特别是建立健全能源和碳排放统计、核算、监测体系和大数据平台,并动态优化现有的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机制。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专家论双城⑥ | 善抓4个要害,打造“绿色经济圈”

2023-02-05 11:41:04 来源:

良好的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抓生态环保就是抓发展。

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易淼认为,干好“一号工程”,实现生态环境保护能级大幅跃升是“必选项”,事关重庆长远发展和国家发展全局。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重庆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需要看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不小。成渝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产业密集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仍处于攻坚期,能源结构矛盾比较突出。同时,双城经济圈覆盖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自然生态本底相对脆弱,绿色低碳生活转型难度大;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资金融通、科技

专家论双城⑥ | 善抓4个要害,打造“绿色经济圈”
▲美丽的梁平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吴梦雄 摄/视觉重庆

可以说,打造“绿色经济圈”是一项持续时间长、任务艰巨繁重的系统工程。重庆在这个“必选项”上,要抓住关键要害:

建生态系统要有“整体观”。继续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高质量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展开综合治理。充分考量各地区各群体的生态利益和发展诉求,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同时,强化科技、数字赋能,加快建设国家级生态环境监测创新中心,以数字技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迭代升级。

城乡环境治理要有“统筹性”。保护蓝天,强化联动治污和区域协作,重点控制交通、工业、扬尘和生活污染;护卫碧水,改扩建污水处理厂,建设改造污水管网,开展江河排污整治;守护净土,持续开展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对农用地和建设用地进行重点监测,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产业绿色转型要有“创新力”。持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两高”项目盲目无序发展。加快打造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在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等方面开展试点工作,大力推进静脉产业园建设。打好绿色金融这张牌,建设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做大绿色融资规模,积极利用绿色金融政策引导全市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模式变革。

实现“双碳”目标要靠“一体化”。共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发展节能低碳建筑,优化建筑用地用能结构。加快建设全国清洁能源基地,推进川渝天然气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建设,促进川渝电网一体化。推广节能低碳交通工具,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共享低碳生活。对接全国碳市场,做大做优本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特别是建立健全能源和碳排放统计、核算、监测体系和大数据平台,并动态优化现有的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机制。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熊世华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