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节点—轴线—域面”联动空间格局
今年伊始,我市按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快进键”,明确提出把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引领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展现新作为、迈出新步伐、见到新气象。

构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节点—轴线—域面”联动空间格局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3-02-20
构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节点—轴线—域面”联动空间格局
青山绿水掩映下的奉节县夔州博物馆。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编者按

关起巫山峡,巴蜀是一家。巴蜀文化,“殷周已见传”,在数千年的互相交融、互相渗透中,休戚与共、血脉相通、生生不息,成就了一个又一个传奇。今年伊始,我市按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快进键”,明确提出把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引领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展现新作为、迈出新步伐、见到新气象。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川渝两地经过3年的协同发力,取得了不菲成效。但毋庸讳言,站在全域旅游视角来看,该廊道也面临“一体化发展与差异化竞争”“双核驱动与板块割裂”“点状聚集与带状乏力”等廊道建设的常见难题。如何借鉴其他地方文旅廊道建设的经验,真正把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成为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为此,本报邀请到全国多地权威专家、行业精英,从廊道构建、线路开发、文创协同等维度,建言献策。相关报道将陆续推出,敬请关注。

人物名片:

张玉蓉 重庆交通大学旅游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旅游管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带头人,重庆市文化旅游与绿色交通融合发展协同创新团队带头人,兼任中国公路学会旅游交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常务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出版著作7部。

“文旅廊道一般指拥有特殊文旅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大尺度、跨区域,如美国66号公路、蓝岭风景道等,其资源呈线性分布,且有不少于一条文旅主题来整合沿线资源……”

2月12日,重庆日报记者走进重庆交通大学旅游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张玉蓉的办公室,其关于文旅廊道建设的成果堆摞成丘,涵盖川藏公路生态与文化遗产旅游廊道、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生态与文化遗产廊道、三峡库区生态与文化遗产旅游廊道等。在她看来,高质量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要厘清该走廊的构建基底,加强顶层设计,优化空间布局,推动机制创新。

厘清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构建基底

“整合资源,释放1+1>2的聚合效应,壮大区域经济。近年来,廊道建设是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点,也是区域经济实践的热点。”张玉蓉称。

廊道是一个地理空间。近年来,在我国关于廊道的研究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成果,如俞孔坚和奚雪松从发生学视角构建了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的自然系统、遗产系统和支持系统,李小波从文化基因、文化沉淀、旅游品牌形成三方面阐述了长江三峡遗产廊道的时空构建等。

2020年4月,川渝两地召开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专项工作组联席会第一次会议,标志着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正式全面启动。经过3年的“你来我往”,川渝两地文旅合作的领域、层次、内容越来越丰富,步伐明显加快。一条文旅走廊,赋予了巴蜀更蓬勃的生命力。

“不过,跟大运河、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廊道一样,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也面临一些‘常见病’,如区域内同质化竞争、核心目的地板块割裂、深度线性体验游产品供给不足等。”张玉蓉说。

她认为,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厘清走廊构建的基础条件、影响因素和关键问题。

明确基础条件。对巴蜀文化发展脉络及体系进行系统梳理,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进行普查分类,对走廊构建的经济基础、文化基础、交通基础等进行综合分析。

剖析影响因素。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等建设的叠加效应下,从廊道旅游发展和供给侧改革视角,重点分析供给、需求、环境和政策四大因素,为走廊建设提供支撑。

揭示关键问题。注重问题导向,从深化区域文旅合作、完善文旅产业体系、优化走廊空间布局、塑造文旅走廊品牌、加强整体保护开发等方面,深入分析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优化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空间布局

目前,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有8项世界遗产、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7个国家一级博物馆、148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世界地质公园、12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5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5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可谓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众多,生态类型多样,旅游资源禀赋好、数量多、品质高。

那么,如何破解目的地板块割裂的问题,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张玉蓉看来,要注重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构建走廊“节点—轴线—域面”有机联动的空间格局。

注重节点的极核驱动作用。成都和重庆中心城区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双核驱动”的重要节点城市,具有较强水平的旅游发展指数。重庆都市核,强化都市旅游集散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世界知名都市旅游目的地;成都都市核,突出成都旅游都市型、国际化和综合性的特点,建设世界文创、旅游、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音乐、会展之都。

注重轴线的主干牵引作用。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主干道为核心,对文旅走廊发展轴线进行合理分级,重点打造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带,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推动打造多条旅游线路;长江上游生态文化旅游带,依托长江干流,辐射带动乌江、嘉陵江、大宁河等沿线城镇群,重点发展内河游轮、山地度假、都市休闲、生态康养、乡村旅游等;成绵乐世界遗产精品旅游带,依托G5、G93高速公路,发挥大足石刻、三星堆等世界级文旅资源优势,建设世界级精品旅游线路,全面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注重域面的网络辐射作用。深耕大峨眉—大熊猫生态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区、古蜀文化与嘉陵山水休闲旅游协同发展区、石窟石刻艺术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区、大巴山生态休闲与高峡平湖旅游协同发展区、武陵山—乌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区、大华蓥—明月山红色旅游与绿色康养协同发展区、民俗文化与江河风光旅游协同发展区,以及依托铁路、国省干线公路和水路,构筑“五横五纵”旅游通道、生态旅游大环线,形成互联互通、相互促进的联动发展新格局。

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机制创新

廊道建设,因具有大尺度、跨区域特性,打破“行政区划”制约瓶颈,推动产业横向竞合和纵向延伸,区域协同发展和互利多赢是题中之义。

对此,张玉蓉的看法是,要构建“三位一体”的系统机制,加强动力机制、协同机制和保障机制的有机联动。

动力机制。从政府引导力、需求拉动力、供给推动力、人才保障力、环境整合力五方面,构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动力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人才、环境等的驱动作用。如今年我市采取“1+10+N”的工作思路,即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工程这个“1”,作为全市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总抓手总牵引;实施培育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行动计划、文旅赋能乡村振兴行动计划、智慧文旅建设行动计划、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行动计划等“10”项行动计划;逐项细化“N”个任务清单,就是“亮点之笔”。

协同机制。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一个全新的生态、文化、经济和旅游的复合型廊道,要从组织协调管理、资源差异互补、文旅产业联动、利益均衡分配、信息共建共享五方面,构建起走廊的协同机制。如深入实施川渝阅读“一卡通”工程,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新空间,加快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建设;探索开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高铁旅游专列等。

保障机制。川渝两地要从巴蜀文化遗产保护、文旅服务设施共建、文旅政策法规保障、文旅合作社会参与四方面,构建起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保障机制,包括完善川渝两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工作机制,争取设立“国家文化和旅游创新改革试验区”;不断推动“双城”文化和旅游业态、品牌、市场、服务、交流推广深度融合;加大资金、资源、资产整合力度,建立健全项目库管理机制;加强一体化旅游服务质量和安全监管,确保文化旅游市场安全平稳有序等。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构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节点—轴线—域面”联动空间格局

2023-02-20 09:26:56 来源:
构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节点—轴线—域面”联动空间格局
青山绿水掩映下的奉节县夔州博物馆。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编者按

关起巫山峡,巴蜀是一家。巴蜀文化,“殷周已见传”,在数千年的互相交融、互相渗透中,休戚与共、血脉相通、生生不息,成就了一个又一个传奇。今年伊始,我市按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快进键”,明确提出把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引领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展现新作为、迈出新步伐、见到新气象。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川渝两地经过3年的协同发力,取得了不菲成效。但毋庸讳言,站在全域旅游视角来看,该廊道也面临“一体化发展与差异化竞争”“双核驱动与板块割裂”“点状聚集与带状乏力”等廊道建设的常见难题。如何借鉴其他地方文旅廊道建设的经验,真正把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成为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为此,本报邀请到全国多地权威专家、行业精英,从廊道构建、线路开发、文创协同等维度,建言献策。相关报道将陆续推出,敬请关注。

人物名片:

张玉蓉 重庆交通大学旅游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旅游管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带头人,重庆市文化旅游与绿色交通融合发展协同创新团队带头人,兼任中国公路学会旅游交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常务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出版著作7部。

“文旅廊道一般指拥有特殊文旅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大尺度、跨区域,如美国66号公路、蓝岭风景道等,其资源呈线性分布,且有不少于一条文旅主题来整合沿线资源……”

2月12日,重庆日报记者走进重庆交通大学旅游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张玉蓉的办公室,其关于文旅廊道建设的成果堆摞成丘,涵盖川藏公路生态与文化遗产旅游廊道、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生态与文化遗产廊道、三峡库区生态与文化遗产旅游廊道等。在她看来,高质量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要厘清该走廊的构建基底,加强顶层设计,优化空间布局,推动机制创新。

厘清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构建基底

“整合资源,释放1+1>2的聚合效应,壮大区域经济。近年来,廊道建设是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点,也是区域经济实践的热点。”张玉蓉称。

廊道是一个地理空间。近年来,在我国关于廊道的研究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成果,如俞孔坚和奚雪松从发生学视角构建了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的自然系统、遗产系统和支持系统,李小波从文化基因、文化沉淀、旅游品牌形成三方面阐述了长江三峡遗产廊道的时空构建等。

2020年4月,川渝两地召开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专项工作组联席会第一次会议,标志着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正式全面启动。经过3年的“你来我往”,川渝两地文旅合作的领域、层次、内容越来越丰富,步伐明显加快。一条文旅走廊,赋予了巴蜀更蓬勃的生命力。

“不过,跟大运河、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廊道一样,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也面临一些‘常见病’,如区域内同质化竞争、核心目的地板块割裂、深度线性体验游产品供给不足等。”张玉蓉说。

她认为,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厘清走廊构建的基础条件、影响因素和关键问题。

明确基础条件。对巴蜀文化发展脉络及体系进行系统梳理,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进行普查分类,对走廊构建的经济基础、文化基础、交通基础等进行综合分析。

剖析影响因素。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等建设的叠加效应下,从廊道旅游发展和供给侧改革视角,重点分析供给、需求、环境和政策四大因素,为走廊建设提供支撑。

揭示关键问题。注重问题导向,从深化区域文旅合作、完善文旅产业体系、优化走廊空间布局、塑造文旅走廊品牌、加强整体保护开发等方面,深入分析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优化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空间布局

目前,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有8项世界遗产、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7个国家一级博物馆、148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世界地质公园、12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5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5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可谓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众多,生态类型多样,旅游资源禀赋好、数量多、品质高。

那么,如何破解目的地板块割裂的问题,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张玉蓉看来,要注重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构建走廊“节点—轴线—域面”有机联动的空间格局。

注重节点的极核驱动作用。成都和重庆中心城区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双核驱动”的重要节点城市,具有较强水平的旅游发展指数。重庆都市核,强化都市旅游集散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世界知名都市旅游目的地;成都都市核,突出成都旅游都市型、国际化和综合性的特点,建设世界文创、旅游、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音乐、会展之都。

注重轴线的主干牵引作用。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主干道为核心,对文旅走廊发展轴线进行合理分级,重点打造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带,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推动打造多条旅游线路;长江上游生态文化旅游带,依托长江干流,辐射带动乌江、嘉陵江、大宁河等沿线城镇群,重点发展内河游轮、山地度假、都市休闲、生态康养、乡村旅游等;成绵乐世界遗产精品旅游带,依托G5、G93高速公路,发挥大足石刻、三星堆等世界级文旅资源优势,建设世界级精品旅游线路,全面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注重域面的网络辐射作用。深耕大峨眉—大熊猫生态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区、古蜀文化与嘉陵山水休闲旅游协同发展区、石窟石刻艺术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区、大巴山生态休闲与高峡平湖旅游协同发展区、武陵山—乌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区、大华蓥—明月山红色旅游与绿色康养协同发展区、民俗文化与江河风光旅游协同发展区,以及依托铁路、国省干线公路和水路,构筑“五横五纵”旅游通道、生态旅游大环线,形成互联互通、相互促进的联动发展新格局。

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机制创新

廊道建设,因具有大尺度、跨区域特性,打破“行政区划”制约瓶颈,推动产业横向竞合和纵向延伸,区域协同发展和互利多赢是题中之义。

对此,张玉蓉的看法是,要构建“三位一体”的系统机制,加强动力机制、协同机制和保障机制的有机联动。

动力机制。从政府引导力、需求拉动力、供给推动力、人才保障力、环境整合力五方面,构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动力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人才、环境等的驱动作用。如今年我市采取“1+10+N”的工作思路,即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工程这个“1”,作为全市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总抓手总牵引;实施培育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行动计划、文旅赋能乡村振兴行动计划、智慧文旅建设行动计划、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行动计划等“10”项行动计划;逐项细化“N”个任务清单,就是“亮点之笔”。

协同机制。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一个全新的生态、文化、经济和旅游的复合型廊道,要从组织协调管理、资源差异互补、文旅产业联动、利益均衡分配、信息共建共享五方面,构建起走廊的协同机制。如深入实施川渝阅读“一卡通”工程,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新空间,加快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建设;探索开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高铁旅游专列等。

保障机制。川渝两地要从巴蜀文化遗产保护、文旅服务设施共建、文旅政策法规保障、文旅合作社会参与四方面,构建起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保障机制,包括完善川渝两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工作机制,争取设立“国家文化和旅游创新改革试验区”;不断推动“双城”文化和旅游业态、品牌、市场、服务、交流推广深度融合;加大资金、资源、资产整合力度,建立健全项目库管理机制;加强一体化旅游服务质量和安全监管,确保文化旅游市场安全平稳有序等。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熊世华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