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石奇潭——铜锣山矿区生态修复及价值实现
铜锣山是重庆“四山”之一,是重要生态涵养区和生态屏障。多年以来大规模露天采矿活动造成土地损毁,植被破坏,生态退化。
为进一步促进铜锣山矿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重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充分发挥空间保障作用,科学优化“四山”管控边界,将必要的景区配套设施纳入城市开发边界,合理布局建设用地予以保障。同时,科学编制村规划,优化完善片区国土空间布局,将生态修复与生态旅游发展相结合,形成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工作格局。
为探索出一条生态修复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路子,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按照“生态保育区、生态修复区、合理利用区”分区思路,统筹开展“山上”、“山腰”、“山下”系统修复。“山上”重点开展环山公路沿线国土绿化、景观步道、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山腰”重点开展废弃矿山及其影响区、矿坑水体生态修复;“山下”重点开展包括田水路林村等国土综合整治工作,统筹开展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地下水调查、村庄整治等10个子类型工作。同时,为保障生态修复长效资金投入,将铜锣山国土综合整治和矿山生态修复产生的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生态地票收益纳入生态修复资金池,统筹用于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
通过修复治理,铜锣山矿区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持续性不断提升,矿区生态修复实践入选全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和重庆首届生态保护修复十大案例。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化“坑”为园。
蔚蓝的湖水,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观赏,自2021年2月试运营以来,累计接待游客45万人次,峰值日2.6万人次,节假日日均接待5000余人次,游客对铜锣山的生态景观给予高度评价。周边镇村及群众围绕景区做产业、做配套、做服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2000万元。生态本底的提升既增强了人民群众源自美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又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文字来源: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