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当古法红糖遇到网络电销“熬”出甜日子
传承100多年、工序20多道,甚至为全国知名的云贵红糖“流”出颇具技术经验的老师傅……这是江津区石蟆镇古法红糖不容置疑的辉煌。然而,从1万多亩甘蔗种植缩减至4000亩,从50多家作坊缩减至4家,这也是当地制糖业难忘的衰落。
但2022年数据显示,石蟆镇的红糖出货量已达800吨,销售额达1000多万元。
其间,有着什么样的起伏?日前,记者来到当地最大的红糖生产企业——重庆锦兴瑞食品有限公司,一探石蟆制糖业“起死回生”的“良方”。
从“一大块”到“一小块”
“这是目前销售的主要产品之一,一小块红糖大约20克。”红糖厂负责人罗春为记者展示了生产线上的成品。
在多数人的记忆中,看到的红糖多是乡镇集市摊位上六七十斤的大块糖,在当时,这是广受男女老少喜爱的甜食。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成为支撑起石蟆制糖业的主要生产和销售模式。
“这种方式工序简单,家庭作坊基本都能出产。”罗春说,随着人们对食品要求的提高,粗糙的成品越来越不适合市场,大体量、无包装等造成的浪费,也成为了压垮当地制糖业的“稻草”。
2018年,罗春成立公司,重新梳理制作流程,保留了熬煮出糖、打冷铲“翻砂”等传统工艺,重新调整了糖浆中的含水比,增添了小块模具定型,让“砖块糖”变成了包装精细、随手可拿的小巧产品。
从“一大块”到“一小块”,是对市场的迎合。本身有家族六代制糖历史的罗春,对于红糖制作有着自己的“情怀”:老祖宗留下的手艺,质量不能丢,如果被市场抛弃,则失去了根本意义。
小块红糖的推出,不仅以精美的包装、更长的保质期获得了更多市场,石蟆红糖独有的细腻松软、入口即化也让众多消费者想起了“儿时的味道”。
甘蔗林里的网络电销
回忆与情怀,是许多商家试图唤起消费者的卖点。重获新生的石蟆红糖,也将这一卖点发挥到极致。
“家人们,这是我们的甘蔗地……”2月27日,罗春和妻子将直播间“搬”到了甘蔗地,面对镜头,年近五十的罗春热情地向网友们展示红糖从原料开始的纯正。
事实上,锦兴瑞4年前就获得了SC认证,拿到了电商销售“入场券”。
“谁掌握了互联网,就掌握了世界”这句话,在该公司销售中格外贴切——全年销售额300多万元,通过与知名电商主播合作,有三分之二通过网络售出。
而放眼整个石蟆镇,800吨出货量和1000多万元销售额,网络电销功不可没。
今天,石蟆镇再次成为“重庆最大的古法红糖制作基地”,有千余人投身红糖制造业。短短数年,当地甘蔗每吨收购价由280元提高到每吨700元左右。2021年,全镇甘蔗种植面积已超过5000亩,首次实现恢复性增长。
新农人、新理念、新气象,这成为今天石蟆古法红糖最好的注脚。正是无数像罗春这样的“新农人”与“新农村”的“双向奔赴”,才谱写了乡村振兴的华美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