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农产品出口脚步能否再快一些
重庆农产品出口,近来又实现了一系列“首次”——
6月,城口腊肉首次实现自营出口;5月底,铜梁萝卜出口越南,首次走出国门;5月中旬,城口香菇出口至澳大利亚,这不仅是城口香菇首次出口,也是5年来城口县的首次外贸出口;4月,长寿的鲜鸡蛋首次实现自营出口......
如同打通“任督二脉”般,重庆农产品出口的脚步有了明显提升,正加速为重庆外贸进出口注入新活力。
但面对这种趋势,也要有客观的思考。重庆农产品出口的步伐够不够?它还面临哪些需要突破的瓶颈?对此,重庆日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出口“模式”有了但总量还偏小
6月下旬到8月初,是重庆耕田而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晨宇一年中最忙的时间。
1个多月的时间里,王晨宇要完成脆李采摘、洗果、挑选、分装、报关、运输等环节,最后让这些脆李销售到新加坡市场。时间之紧,可想而知。
忙归忙,王晨宇却并不“乱”,因为在去年,他们与市中新项目管理局、重庆海关、巫山县商务委一起尝试脆李出口,成功探索出了一条脆李出口模式。
这个模式简单来说,是由区县挑选适合出口的农产品和农户,海关和商务委等部门负责出口资质认定和产品检测,货代、物流公司负责手续、物流等中间环节,市中新项目管理局则负责对接以新加坡为主的海外市场和渠道。
“每个环节都是经过了实践验证的,所以今年再做时,就顺畅很多了。”王晨宇说,经过去年的尝试,今年新加坡客户需求量明显增加,订单量是去年的5倍,目前交付量已是去年3倍。
最让人欣慰的是,这个模式是可复制推广的。
王晨宇介绍,去年巫山脆李成功后,他后续用同样模式,将10吨奉节脐橙出口至新加坡。今年他准备如法炮制,让100吨三峡脐橙走出国门。
重庆某外贸公司是巫山脆李首次出口的责任企业之一,它通过上述模式,操刀了包括潼南萝卜、云阳奉节脐橙、陈麻花、忠州豆腐乳等重庆农产品的出口。该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他们还将通过这一模式,出口黔江猕猴桃、江津花椒等产品。
模式有,但整体来看,重庆农产品出口的量还是很小。
重庆海关数据显示,去年重庆出口超过5000亿元,农产品仅有13.2亿元;今年上半年,重庆农产品出口也只有6.4亿元。这一数据,跟邻省四川相差甚远,更无法与青岛等全国农产品出口领先的城市相比。
对此,市商务委方面认为,无论是看产业单个体量,还是对外贸的贡献力度,重庆农产品出口的步子还要走得再快一些。
“散乱”的局面亟待改变
想要走得快,就要先解决眼下的问题。就重庆农产品出口而言,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散乱”局面。
以柑橘为例。作为重庆出口的农产品中量相对较大,且有持续性的产品,一直没有在外打出名气,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从忠县到开州,再到云阳、奉节,这些柑橘大区每个都有自己的柑橘品种和种植标准,对外推广上无法形成合力。
“我尝过很多其他地方柑橘,比如赣南橙、埃及橙等,综合来说,我们重庆的柑橘水分多、甜份足,在东盟市场其实有优势。”前文提及的外贸公司负责人介绍,仅从品质而言,重庆的柑橘可以卖到更高的价格,但从品牌来看,国外市场很难接受其溢价。
市商务委外贸促进处相关负责人也很认可这一观点。她认为,重庆出口的农产品知名度不够高,缺少品牌效应,自然无法在市场上获得较多关注。就好像重庆的榨菜,虽然每年都有出口,但买单的大部分是国外华人,并没有真正“出圈”。
重庆农产品出口模式的主要探索者之一,市中新项目管理局物流航空部四级调研员郑弦对此也深有感触。
今年上半年,她曾带着重庆农业企业到新加坡调研,期间明显感觉,如果只是论产线技术、产能等,重庆企业并不输对方。但论塑造品牌、建立海外渠道、营销推广等,双方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王晨宇则认为,这种“散乱”,也直接导致农产品出口的物流成本变高。他说,像山东等省市,因为农产品出口成规模化,物流成本随之降低,然后形成了良性循环。但重庆区县没有形成合力,今天去团结村走铁海联运,明天我把产品到沿海走海运,各自为战,最后成本和效率都控制不好。
“渝东北完全可以让万州成为一个枢纽点,忠县、云阳、奉节、巫山等地区的农产品都可以在那边集散,最后再用统一品牌和物流方式出口,这样可以给很多企业省下大量时间和经济成本。”王晨宇建议。
农产品出口作用不只是“出口”
造成散乱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相对内贸而言,出口的流程很麻烦。
万州海关企业管理科副科长李开银介绍,农产品外贸出口有严格的资质要求,企业必须先认定申报,通过后才能从事外贸出口。同时,有资质的企业从种植开始就要接受全周期的监测,细致到农药用什么、喷多少次、怎么封装冷藏等。
然而,很多农产品背后的是个体农户,无法投入相应的资金,最后产出回报也不一定如预期,所以很多农户压根不考虑出口这个问题。
“我们要去引导、改变这种意识,让更多人认识到农产品不是为了出口而出口。”郑弦认为,农产品出口不能简单地算眼前的经济账,更要考虑到农产品对接国际市场后带来的“潜在效应”,比如品质提升、品牌塑造、产业提档升级等,这些成效都是长远而持久的。
巫山的农户邹贤亮,可谓郑弦观点的佐证。他种植的柑橘品相好、味道甜,在国内卖要4块多一斤,比一般的柑橘卖得贵。但在国外,因为重庆柑橘品牌的原因,其柑橘只能卖3块多一斤,再加上运输等成本,出口赚的钱远少于内贸。
但他却从没想过停止出口。原因有二。一来,出口拓展了他的产品市场,如今他的柑橘已经可以卖到香港、马来西亚等地方;二来,从事出口后,他果园所有标准全面对接国际市场,直接提升了其产品的品质。
“我的柑橘品质比很多地方都好,也卖得贵,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农产品出口标准高,我按照那个流程办,所以最后的成果品质自然就高了。”邹贤亮说。
郑弦表示,农产品出口时的产品品控要求非常严格,这对个体户、农产品企业,还是对重庆整个农产品产业来说,都是一种“倒逼”。出口做好了,不仅能提升重庆农业水平,还能打响重庆农产品在全球的名气。
把视野再放大一些,农产品出口,甚至将为重庆制造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今年6月,重庆市召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其中,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被确定为后续要升级打造的五千亿级支柱产业。
“当下我们重庆农产品出口的主要还是果实、蔬菜等为主,但未来的终极目标,必然是农业加工品。”市商务委副主任许新成表示,农产品加工的附加值更高,也易塑造品牌。重庆通过农产品出口,对接更大的国际市场和更高的国际标准,从而“倒逼”重庆农业从简单的原料生产向加工转型升级,既能提升重庆制造业的实力,也能重庆外贸增加更多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