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青远:三举措推动低碳循环产业实现减排增效

彭青远:三举措推动低碳循环产业实现减排增效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3-08-05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丁新)近日,华龙网企业互联网品牌“美颜”计划访问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低碳与新能源产业协调办公室专家委员会成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重庆市西南低碳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彭青远。

图片2
彭青远

彭青远表示,碳交易降低了减排的总成本,并不断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到碳中和行动中,为技术创新提供持续动力,利用碳市场的补偿机制,推动企业持续地通过技术创新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和生产方式转变等与行业先进水平对标,实现自身的高能效低排放。

各行业领域清洁生产与自愿减排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开展清洁生产的企业集中在化工、纺织、电子、冶金、造纸、钢铁、机械制造业等重点行业,数量不超过企业总数的5%,仅占国家规模以上企业数目的3.15%。

《“十四五”全国清洁生产推行方案》提出在工业领域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进一步深化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领域清洁生产。

上述行业的减排措施在带动行业企业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绿色低碳科技变革等方面将发挥积极作用,但随之产生的“小微散”减排项目在自愿减排市场无法获得减排收益。

根据中国自愿减排交易信息平台数据,截至目前,已核证碳减排量的CCER项目总数为254个。

从数量分布上看,风电项目90个,光伏发电项目48个,沼气利用项目41个,水电项目32个,其他项目43个,主要包括生物质发电、垃圾发电、天然气发电等;从领域分布来看,CCER主要是再生能源发电和农村沼气利用项目,针对工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应用、资源循环利用、建筑节能和清洁交通等低碳循环产业减排项目类型较少。

低碳循环产业发展面临什么问题

通过分析碳市场的低碳循环产业减排项目情况,彭青远表示,当前,低碳循环产业发展,实现减排增效主要面临企业实行清洁生产数量少、难度大和碳市场的循环产业减排项目类型少等难点。

“企业实行清洁生产数量少、难度大。”彭青远表示,主要症结是企业对清洁生产认识不足、清洁生产技术开发投入不够、清洁生产的成本相对较高。

同时,碳市场的循环产业减排项目类型少,主要是因为碳市场的减排项目类型存在分布不均和全国及各试点碳市场也对CCER项目类型进行限制。

三个方面推进行业实现高能效低排放

基于当前情况,我们当如何推动低碳循环产业实现减排增效?

彭青远建议,首先是以先进清洁技术推动减排增效。加快全面推行清洁技术应用,推动清洁技术的研发与引进,建立清洁技术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企业间的经验交流与合作;针对中小企业,构建产业生态链,以生态工业园为载体,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循环利用;加强绿色金融和财政补贴对清洁技术的支持,解决清洁技术应用成本高、实现难的问题。

其次是丰富碳市场的循环产业减排项目类型。加快各产业降碳项目开发,进一步丰富项目种类,拓展开发区域。从资源循环利用、生产工艺减碳等多方发力,鼓励非常规减碳项目的开发和推广,一方面扩大自愿减排项目的范围,挖掘减排资源,提高项目可持续性,另一方面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加大对低碳技术和绿色产业的投入,推动各类减排项目进入碳市场实现碳减排量的交易变现,推动社会形成全面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最后是拓展循环产业减排项目的消纳场景。推动降碳产品价值实现改革向深层次、宽领域迈进;倡导全国碳市场和试点碳市场优先使用工业、农业、建筑节能、清洁交通等低碳循环产业减排项目进行碳配额的抵消,为低碳循环产业减排项目进入碳市场交易提供政策支持;鼓励民间自愿减排交易体系的建设,拓展低碳循环产业减排项目的消纳场景。

彭青远表示,我们的碳市场需对应不同应用场景,挖掘不同减排行为的功能属性以及衍生出的生态效益,提供形式更为多样的价值实现方式,同时推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碳信用的项目互认、信息共享。不断开发碳市场交易品种,丰富项目类型和交易机制,探索碳市场的创新发展内涵。我们相信,通过这些举措可以创建具有鲜明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促进全社会低成本可持续发展。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彭青远:三举措推动低碳循环产业实现减排增效

2023-08-05 13:53:27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丁新)近日,华龙网企业互联网品牌“美颜”计划访问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低碳与新能源产业协调办公室专家委员会成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重庆市西南低碳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彭青远。

图片2
彭青远

彭青远表示,碳交易降低了减排的总成本,并不断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到碳中和行动中,为技术创新提供持续动力,利用碳市场的补偿机制,推动企业持续地通过技术创新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和生产方式转变等与行业先进水平对标,实现自身的高能效低排放。

各行业领域清洁生产与自愿减排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开展清洁生产的企业集中在化工、纺织、电子、冶金、造纸、钢铁、机械制造业等重点行业,数量不超过企业总数的5%,仅占国家规模以上企业数目的3.15%。

《“十四五”全国清洁生产推行方案》提出在工业领域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进一步深化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领域清洁生产。

上述行业的减排措施在带动行业企业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绿色低碳科技变革等方面将发挥积极作用,但随之产生的“小微散”减排项目在自愿减排市场无法获得减排收益。

根据中国自愿减排交易信息平台数据,截至目前,已核证碳减排量的CCER项目总数为254个。

从数量分布上看,风电项目90个,光伏发电项目48个,沼气利用项目41个,水电项目32个,其他项目43个,主要包括生物质发电、垃圾发电、天然气发电等;从领域分布来看,CCER主要是再生能源发电和农村沼气利用项目,针对工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应用、资源循环利用、建筑节能和清洁交通等低碳循环产业减排项目类型较少。

低碳循环产业发展面临什么问题

通过分析碳市场的低碳循环产业减排项目情况,彭青远表示,当前,低碳循环产业发展,实现减排增效主要面临企业实行清洁生产数量少、难度大和碳市场的循环产业减排项目类型少等难点。

“企业实行清洁生产数量少、难度大。”彭青远表示,主要症结是企业对清洁生产认识不足、清洁生产技术开发投入不够、清洁生产的成本相对较高。

同时,碳市场的循环产业减排项目类型少,主要是因为碳市场的减排项目类型存在分布不均和全国及各试点碳市场也对CCER项目类型进行限制。

三个方面推进行业实现高能效低排放

基于当前情况,我们当如何推动低碳循环产业实现减排增效?

彭青远建议,首先是以先进清洁技术推动减排增效。加快全面推行清洁技术应用,推动清洁技术的研发与引进,建立清洁技术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企业间的经验交流与合作;针对中小企业,构建产业生态链,以生态工业园为载体,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循环利用;加强绿色金融和财政补贴对清洁技术的支持,解决清洁技术应用成本高、实现难的问题。

其次是丰富碳市场的循环产业减排项目类型。加快各产业降碳项目开发,进一步丰富项目种类,拓展开发区域。从资源循环利用、生产工艺减碳等多方发力,鼓励非常规减碳项目的开发和推广,一方面扩大自愿减排项目的范围,挖掘减排资源,提高项目可持续性,另一方面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加大对低碳技术和绿色产业的投入,推动各类减排项目进入碳市场实现碳减排量的交易变现,推动社会形成全面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最后是拓展循环产业减排项目的消纳场景。推动降碳产品价值实现改革向深层次、宽领域迈进;倡导全国碳市场和试点碳市场优先使用工业、农业、建筑节能、清洁交通等低碳循环产业减排项目进行碳配额的抵消,为低碳循环产业减排项目进入碳市场交易提供政策支持;鼓励民间自愿减排交易体系的建设,拓展低碳循环产业减排项目的消纳场景。

彭青远表示,我们的碳市场需对应不同应用场景,挖掘不同减排行为的功能属性以及衍生出的生态效益,提供形式更为多样的价值实现方式,同时推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碳信用的项目互认、信息共享。不断开发碳市场交易品种,丰富项目类型和交易机制,探索碳市场的创新发展内涵。我们相信,通过这些举措可以创建具有鲜明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促进全社会低成本可持续发展。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杨娟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