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陆海 通世界⑤|将“生活方式美学”作为城市国际传播的灵魂

连陆海 通世界⑤|将“生活方式美学”作为城市国际传播的灵魂

来源:重庆日报客户端2023-08-16
未命名图片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姜飞

城市,愈发成为诸多层面“空间”概念的复合。包括城市建设者基于“城市”定义和定位对于物理空间的立体化组织;“移民”于其中的个体对居住空间的个性化调适;主体因生活和工作在城市内挪移对于城市空间意义的认知性重构;同一物理空间跨越时间发生的文化空间符号性重置;还有外来游客对于城市感觉和知觉乃至记忆认知空间的价值性判断。这些不同主体、跨越时间和文化,对城市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总和,建构了所谓的“城市空间”。

这个空间是有生命的,不仅仅是因为有人生活在里面,还因为“它”自身也需要按照有机体的理念进行规划才可以满足人的需要。一般来说,是人建造和组成了“城市”这样一个复合性庞然大物。而如何实现人的解放、人群的和解、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三大目标,让一个城市充满生机地运转与发展,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核心命题。资本和基础设施像“汽油”,支撑着城市快车每日的飞奔;但是,用什么样的思想作为“机油”,让个体在岗位上安心,让城市的发展平稳、快速的同时,还能让居住其中的人审美化存在,和谐、诗意地栖居,增加城市空间的吸引力,实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就不仅仅需要技术的视野,还需要一个艺术和哲学的视野。

哲学和艺术的结合就是审美,是城市的灵魂。当城市的历史和硬件基础达到一定程度后,如何让城市的存在与运转更加审美化存在,释放出个体解放的美好气质、人群审美化交往的和谐气韵、人与自然相互解放的救赎气息,是城市哲学需要思考的问题。美可以使整个世界都感到愉悦,审美视野下的城市可以实现每个人在美的神奇魅力的作用下,淡忘其所受的局限,或者用释然的心境重新打量各种阈限,无限接近美好。

除了美好的建筑、园林、街道、社区和服务所呈现的散落的美、分布式的美,生活方式美学日益成为城市审美化传播的最大公约数,能够将这些文化物理美从感觉、知觉升级到认知层面,具有广泛传播价值和文化认同建构功能。“生活美学”是个体审美化生活的总和,而“生活方式美学”是基于城市人群生活生态而提炼、概括出来的时代性、空间性和可传播性特征。换句话说,生活美学是将“审美生活化”和“生活审美化”物理呈现出来的文化现象,而“生活方式美学”则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后的一种传播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生活美学具有身体具象性解放价值,生活方式美学则不仅解放身体,还解放精神,甚至反过来愈加呈现出实践指导性。将美学思想注入生活,进而提炼出审美化的生活方式进行传播,其价值不仅有助于重构与工具理性、规制相协调的感性秩序,对于现实原则制造的外在性强制发挥某种反拨和化解作用,还可以通过美感内化的生活方式呈现和生活过程的审美化再造,使人的身心同时得以解放,秩序柔和重建,人与环境和谐共处,对于文明社会建设性作用大有裨益。

在新时代将传播新思想、新实践与美学深度同构,超越自上而下的政治、由外而内的资本对于传播的形塑阈限,从审美体验过程,中心扩散式提炼和传播某种传播美学视角,从生活方式与美学视角的结合实践中提炼国际传播新视角,用“生活方式美学的国际传播”这样一个假设和新命题,丰富和发展传播学的思想链条,超越政治和资本主导的政治性国际传播余韵,从生活方式国际传播的实践中确立美的存在,确立美学思想介入传播和国际传播的实践探索,进而确立“生活方式美学”的传播和国际传播价值。其关键词是传播、生活、美学三者之间关系及其构成的问题域,朝向的问题意识是传播如何借助美学提高艺术性,国际传播如何借助生活方式美学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人类的传播实践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文化的传播,是以文化心理、精神内核为根基的带有民族性和地区性特点的文化精神的沟通和深层次的传播。将美学思想融入传播研究,既是传播研究人文价值转向的重要表现,是利用传播技术的成果从人的主体性出发,跳出西方传播学工具理性为主导的研究范式,推动中国传播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开始,也是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人文理性的思想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如此,传播理论和实践也需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社会实际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审视中国特有的传播现象,总结国际传播实践的成败与得失。从美学层面去研究传播学是一种深层的本质性研究,用“生活方式美学”的国际传播,在社会建构和国际舆论场中发挥其立体味道的文化意义。

“生活方式美学”的国际传播视角不仅有解释力,还有执行力,更是当下城市国际传播的灵魂。当下的中国,正在经历着第三轮美的回归,伟大的历史机遇就在当下。从改革开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第一波美学复兴,使长期封闭和压抑之后的中国人突然获得一种精神上的释放;经济和工业进一步发展,生产出了美的产品,得到国际受众的关注,成就了以工艺美学复兴为代表的第二个时代;第三个时代是中国式现代化充溢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次释放的是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便捷审美的生活使其获得新的生命力,实践层面推动着人们生活方式变革,促进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理论层面,生活方式美学的国际通约性将为国际传播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而先前相互隔绝的文化,通过传播视角介入后生成的“生活方式美学”加盐调和后有了光,在康德所提出的“审美共通感”的层面上达成越来越多的共识,体现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共同的美的生活方式的体验,对美感的创造,对美的生活的追求。这就是生活方式美学的国际传播价值,也是国际文化传播润物细无声之道。

姜飞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连陆海 通世界⑤|将“生活方式美学”作为城市国际传播的灵魂

2023-08-16 14:11:41 来源:
未命名图片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姜飞

城市,愈发成为诸多层面“空间”概念的复合。包括城市建设者基于“城市”定义和定位对于物理空间的立体化组织;“移民”于其中的个体对居住空间的个性化调适;主体因生活和工作在城市内挪移对于城市空间意义的认知性重构;同一物理空间跨越时间发生的文化空间符号性重置;还有外来游客对于城市感觉和知觉乃至记忆认知空间的价值性判断。这些不同主体、跨越时间和文化,对城市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总和,建构了所谓的“城市空间”。

这个空间是有生命的,不仅仅是因为有人生活在里面,还因为“它”自身也需要按照有机体的理念进行规划才可以满足人的需要。一般来说,是人建造和组成了“城市”这样一个复合性庞然大物。而如何实现人的解放、人群的和解、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三大目标,让一个城市充满生机地运转与发展,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核心命题。资本和基础设施像“汽油”,支撑着城市快车每日的飞奔;但是,用什么样的思想作为“机油”,让个体在岗位上安心,让城市的发展平稳、快速的同时,还能让居住其中的人审美化存在,和谐、诗意地栖居,增加城市空间的吸引力,实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就不仅仅需要技术的视野,还需要一个艺术和哲学的视野。

哲学和艺术的结合就是审美,是城市的灵魂。当城市的历史和硬件基础达到一定程度后,如何让城市的存在与运转更加审美化存在,释放出个体解放的美好气质、人群审美化交往的和谐气韵、人与自然相互解放的救赎气息,是城市哲学需要思考的问题。美可以使整个世界都感到愉悦,审美视野下的城市可以实现每个人在美的神奇魅力的作用下,淡忘其所受的局限,或者用释然的心境重新打量各种阈限,无限接近美好。

除了美好的建筑、园林、街道、社区和服务所呈现的散落的美、分布式的美,生活方式美学日益成为城市审美化传播的最大公约数,能够将这些文化物理美从感觉、知觉升级到认知层面,具有广泛传播价值和文化认同建构功能。“生活美学”是个体审美化生活的总和,而“生活方式美学”是基于城市人群生活生态而提炼、概括出来的时代性、空间性和可传播性特征。换句话说,生活美学是将“审美生活化”和“生活审美化”物理呈现出来的文化现象,而“生活方式美学”则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后的一种传播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生活美学具有身体具象性解放价值,生活方式美学则不仅解放身体,还解放精神,甚至反过来愈加呈现出实践指导性。将美学思想注入生活,进而提炼出审美化的生活方式进行传播,其价值不仅有助于重构与工具理性、规制相协调的感性秩序,对于现实原则制造的外在性强制发挥某种反拨和化解作用,还可以通过美感内化的生活方式呈现和生活过程的审美化再造,使人的身心同时得以解放,秩序柔和重建,人与环境和谐共处,对于文明社会建设性作用大有裨益。

在新时代将传播新思想、新实践与美学深度同构,超越自上而下的政治、由外而内的资本对于传播的形塑阈限,从审美体验过程,中心扩散式提炼和传播某种传播美学视角,从生活方式与美学视角的结合实践中提炼国际传播新视角,用“生活方式美学的国际传播”这样一个假设和新命题,丰富和发展传播学的思想链条,超越政治和资本主导的政治性国际传播余韵,从生活方式国际传播的实践中确立美的存在,确立美学思想介入传播和国际传播的实践探索,进而确立“生活方式美学”的传播和国际传播价值。其关键词是传播、生活、美学三者之间关系及其构成的问题域,朝向的问题意识是传播如何借助美学提高艺术性,国际传播如何借助生活方式美学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人类的传播实践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文化的传播,是以文化心理、精神内核为根基的带有民族性和地区性特点的文化精神的沟通和深层次的传播。将美学思想融入传播研究,既是传播研究人文价值转向的重要表现,是利用传播技术的成果从人的主体性出发,跳出西方传播学工具理性为主导的研究范式,推动中国传播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开始,也是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人文理性的思想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如此,传播理论和实践也需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社会实际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审视中国特有的传播现象,总结国际传播实践的成败与得失。从美学层面去研究传播学是一种深层的本质性研究,用“生活方式美学”的国际传播,在社会建构和国际舆论场中发挥其立体味道的文化意义。

“生活方式美学”的国际传播视角不仅有解释力,还有执行力,更是当下城市国际传播的灵魂。当下的中国,正在经历着第三轮美的回归,伟大的历史机遇就在当下。从改革开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第一波美学复兴,使长期封闭和压抑之后的中国人突然获得一种精神上的释放;经济和工业进一步发展,生产出了美的产品,得到国际受众的关注,成就了以工艺美学复兴为代表的第二个时代;第三个时代是中国式现代化充溢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次释放的是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便捷审美的生活使其获得新的生命力,实践层面推动着人们生活方式变革,促进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理论层面,生活方式美学的国际通约性将为国际传播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而先前相互隔绝的文化,通过传播视角介入后生成的“生活方式美学”加盐调和后有了光,在康德所提出的“审美共通感”的层面上达成越来越多的共识,体现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共同的美的生活方式的体验,对美感的创造,对美的生活的追求。这就是生活方式美学的国际传播价值,也是国际文化传播润物细无声之道。

姜飞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李婉昕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