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太痛苦啦!来了解一下失眠认知行为疗法!
华龙网讯 很多患者到院就诊,主诉自己长期睡不着,睡不好,同时伴有长时间的情绪不佳,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或出现胸闷、心悸、脾气急躁、易怒等表现。
其实,失眠有时只是某些疾病的一项临床表现,比如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在就诊病人中就十分常见。很多患者强调“睡不着”导致自己非常痛苦,但其实真正影响他们的是抑郁和焦虑这两种情绪问题。
所以,治疗失眠要关注情绪问题,同时干预才能提高疗效。对于失眠伴有抑郁/焦虑的患者,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睡眠心理科为您推荐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
一、什么是CBT-I?
CBT-I是针对失眠障碍的首选治疗方法,疗效与助眠药物相当,并且疗效更持久,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非药物干预失眠障碍的最佳疗法。
二、适宜人群
1.入睡困难,反复醒来、睡眠质量差;
2.存在不良的睡眠习惯和睡眠观点;
3.伴随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
4.暂时不能或不宜服药(如备孕、共病某些躯体疾病);
5.主观上不愿意服药(担心药物副作用)又希望改善睡眠质量;
三、CBT-I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见的失眠认知行为疗法,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
(一)睡眠卫生教育
通过教授睡眠卫生知识、减少或排除干扰睡眠的各种情况,以改善影响睡眠质量的行为与环境。
1.改善卧室环境,减少刺激;
2.保持规律的睡眠作息,建立生物钟;
3.不要勉强自己入睡;
4.规律饮食,限制饮水和咖啡因;
5.避免在睡前饮酒和抽烟;
6.不要带着问题上床;
7.白天不要午睡或打盹;
8.规律运动。
小提示:睡眠卫生教育需要同其他干预方式同时进行,不推荐将其作为独立的干预方式实施。
(二)放松疗法
主要包括渐进性肌肉放松、冥想和腹式呼吸训练。用以缓解由紧张、焦虑等诱因带来的不良效应,降低患者卧床时的警觉性,减少夜间觉醒。
(三)刺激控制
刺激控制法基于条件反射原理,指导患者避免在床及卧室内进行除睡眠和性行为以外的事情,以确立正确的睡眠反射联系,建立稳定的睡眠觉醒规律。
1.不困的时候不要上床;
2.不要在床上做与睡觉无关的事情;
3.如果卧床约30分钟还是无法入睡(无需看表),应离开卧室,进行一些放松活动,直到感觉有睡意再返回卧室睡觉。如果仍然无法入睡,可以重复这条策略;
4.一周7天,保持固定的起床时间。
(四)睡眠限制
睡眠限制法是通过缩短卧床时间,来增加入睡驱动能力以提高睡眠效率。
1.先做一周的睡眠日记,包括几点上床、几点入睡、几点觉醒等;
2.根据日记计算出这周每晚的平均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
3.以上周平均每晚睡眠时间作为本周每晚可躺在床上的时间,但要固定起床的时间,且卧床的时间不能低于5小时。
4.睡眠效率如果在85%,则增加15-20min卧床时间;若低于80%,则减少15-20 min 卧床时间;若睡眠效率在80%-85%之间,则保持卧床时间不变。
(五)认知治疗(cognitive therapy)
认知疗法是通过认知重构等技术,来改变患者对失眠的认知偏差及对睡眠的不良观点和态度。
1.纠正不切实际的睡眠期望;
2.保持自然入睡,避免过度关注并试图努力入睡;
3.不要担心自己失去睡眠能力;
4.不要认为失眠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5.增强对失眠影响的耐受性,不要有夜间睡眠时间不足而采取白天多睡的补偿心理。
睡眠心理科有话说
失眠本身并不可怕,失眠后自行滥用药物、借酒助眠、相信偏方秘方、不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才是可怕的事情。
失眠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药物,接受睡眠卫生教育,矫正失眠的不良认知,进行行为放松训练及睡眠限制,通过一系列综合治疗,失眠的问题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