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渝高校校长访谈⑪|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让学生知道自己生活在什么时代,有什么责任
学校名片:四川美术学院是全国著名的八大美院之一。其前身之一是1940年由李有行、沈福文等艺术教育家在成都创立的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另一脉是1950年西北军政大学艺术骨干南下重庆创立的西南人民艺术学院。1953年,两校美术、设计类学科合并,成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1959年,更名为四川美术学院。1981年,川美成为国家首批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日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达“202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授予单位及其学位授权点的通知”,四川美术学院新增为博士授予单位,美术学、设计学新增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
这对川美学科建设有怎样的影响?在人才培养、校地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川美又有怎样的打算和规划?近日,中国美协副主席、重庆市美协主席、川美院长庞茂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专访,畅谈学校的工作和未来。
谈创作
技术发展带来艺术的创新,艺术的呈现、建构方式也更新了
重庆日报:一提到川美,大家就会想到《父亲》《收租院》等系列经典艺术作品,在您看来,川美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经典的作品,孕育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
庞茂琨:我们一直坚持“思政+艺术”的培养方式,让学生知道艺术是为谁创作,为什么创作。让他们知道,艺术应该是为社会、为人民服务,不能孤立地做艺术,要有对社会的胸怀和担当。
我们在教学和创作活动中强调“艺术为人民”,并让学生广泛参与创作。比如围绕党的十九大、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新冠疫情防控等主题,川美师生都进行了主题创作,让学生知道自己生活在什么时代,有什么责任,从而发挥新时代美育的导向作用。
重庆日报:近年来,大家发现在油画、国画等领域,川美涌现了很多与科技相融合的作品,师生不再专注传统纸墨笔砚的画法了?
庞茂琨:不是。川美的每个专业都在不断更新提升,雕塑特别明显,传统的架上雕塑在材料、空间、展出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创作者会运用声光电、机械方面的材料,进行互动性装置作品的创作。
油画、国画等也都不再局限平面的艺术,会对材料、影像等进行新的探索和发展。我们在全国美展、重庆双年展等展览上,都有很多使用高科技创作的作品,这是新艺术的舞台。
重庆日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呢?
庞茂琨:因为技术革命。进入智能科技时代后,艺术的概念拓宽了。艺术不再只是为了反映客观世界,而是把新思想赋予在里面。技术的发展带来艺术的创新,艺术的呈现、建构方式都彻底地更新了。
谈合作
共同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艺术联盟·成渝艺术走廊
重庆日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已经出台,川渝两地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川美打算如何利用?
庞茂琨:川美和川音已牵头成立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艺术联盟,共有川渝20多所有艺术专业的高校参与,联盟成员之间将推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艺术联盟·成渝艺术走廊”行动计划。
成渝艺术走廊涉及四川成都、资阳、安岳、内江,以及重庆大足、荣昌等城市。这些地方有很多特色的民间艺术和地域文化,如安岳和大足的石窟艺术,荣昌的夏布、折扇、安陶等“非遗”,可以举行专题研讨会,做一些艺术教育、文创产品开发等。这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文化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重庆日报:艺术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方面可以发挥巨大作用。川美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庞茂琨:川美很早就开始进行“设计介入精准扶贫”等工作。比如焦兴涛副院长在贵州桐梓县羊蹬镇做的“羊磴艺术合作社”,通过展览、文创作品、艺术活动等,将艺术与乡村进行联系互动。
此外,在石柱中益、北碚柳荫、酉阳叠石花谷等地,川美通过艺术创作、文旅融合等方式,让艺术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目前,我们正在建设“环川美艺术生态圈”,与九龙坡、沙坪坝、高新区、北碚等合作,联合打造重庆美术公园、科学公园等。
重庆日报:在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建设中,川美会做什么项目?
庞茂琨:川美将建造重庆市工业设计中心,采用大数据、智能制造等相关技术,打造物联网工业应用、虚拟现实、医工交叉设计研究与应用集群等平台,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医养健康、现代高效农业等产业的设计应用与创新。
重庆日报:川美的美术学、设计学获批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这一点怎么做到的呢?
庞茂琨:和我们学科建设息息相关。在川美的学科建设中,美术学和设计学是“双核”,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是“两翼”。其中美术学学科包含油画、版画、国画、书法、雕塑等10余个研究方向。设计学学科包括工业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等研究方向。
如今,川美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重庆市一流专业建设点24个(覆盖全校所有专业)。川美也正在发展前沿的未来科技新兴学科,例如实验艺术、智能设计等,这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谈未来
让专业的人群去影响城市的艺术生活
重庆日报:艺术对城市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川美每年的毕业展“开放的六月”已成为重庆一年一度的文化节日。未来,川美会继续拓展这个活动?
庞茂琨:是的。川美是全国美术院校中,最早提出“毕业展如何与整个城市发生关系、与民众发生联系”概念的。通过毕业展,让大家认识到艺术家们在干什么,美是无处不在的。让专业的人群去影响这个城市的艺术生活。
“开放的六月”我们已经进行10多年了。最早在老校区时,作品专业与时代的结合不是很明显。现在每个专业的毕业作品都丰富多样,与时代、市场需求、现代科技越来越紧密对接。环境艺术专业有些毕业设计作品,政府拿去直接用了;一些艺术机构、收藏家等通过“开放的六月”来选才、挖掘好作品;广东、福建等地的企业,在观展后订购服装、首饰、工艺品等。学生们作品呈现出越来越活跃的状态,互动性、参与性非常强。这与我们教学的变化也是紧密结合的。
重庆日报:在加强“双一流”建设,不断推动学校高质量的发展方面,川美有什么计划和打算?
庞茂琨:“双一流”建设是当前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家各自找准定位,在竞争中寻找特色发展。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我们比较有特色的是12个特色工作室,还有1个创新人才实验班以及“驻留艺术家计划”。 所以规范化的学科建设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两手都在抓。
记者手记》》
艺术服务人民才有生命力
“志于道 游于艺”,这是川美的校训。其语出孔子《论语·述而》。“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志于道”,意为探究宇宙之根源,遵社会之法则;“游于艺”意为探索“艺”与“术”的精神。
川美早期历史沿革与创作学统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延安鲁艺的革命传统、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以及留学欧洲、日本的教员所受到的欧美现代艺术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川美秉承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围绕“新中国建设”等主题,着力从美术与设计两方面创新发展,进行重大主题创作。
“志于道 游于艺”正是体现了川美开放兼容、浪漫自由的办学理念和艺术思想。 秉承艺术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理念,川美的教学和作品一直与时代紧密相连,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的艺术人才,才能人才与精品佳作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