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七创造了哪些“中国之最”?航天专家杨宇光为你解读
今天(26日)11时14分,酒泉,满载着国人期望的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将飞向中国空间站。
据新华社报道,据不完全统计,神十七任务创造了多项中国“之最”——
首次由第二批航天员带领第三批新航天员执行任务;
唐胜杰成为执行飞天任务的最年轻的中国航天员,年龄为33岁10个月;
汤洪波成为重返“天宫”第一人、第一位二度进驻中国空间站的航天员;
汤洪波成为执行两次飞行任务间隔最短的中国航天员。
聚焦这一中国空间站“史上最年轻”乘组创下的多项纪录,潮新闻专访了著名航天专家、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为你解读“神十七飞天”。
潮新闻:神十七02航天员唐胜杰是1988年12月出生的,还不到34周岁,如此年轻就上太空在航天员当中是极为罕见的。为什么主流航天员的年龄是四五十岁,很少有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杨宇光:也有一些著名航天员是20多岁,比如加加林的人类首次太空之旅时才刚满27岁,他的备份季托夫上天时才26岁,还有我认识的罗马尼亚航天员多林,也是20多岁就执行任务了。但总体而言,航天员执行任务时不到30岁的比例非常非常低。
随着航天技术越来越成熟,于航天员身体条件的要求放得越来越宽,但对于知识储备、知识结构和经验的要求越来越高,一般都会要求有理工科或者医学生物学方面的这个硕士以上的学位,国外好多航天员都是博士。你想,博士毕业一般至少二十八九岁,再训练几年就30多岁了。
而且,航天员的训练是需要花很多时间的。飞行环境的训练,最主要是起飞发射和降落的过程,风险非常高,因为会有剧烈的震动和加速度,相当于身体几倍的重量压在身上,专业术语叫过载(以G值计量)。在正常飞行中过载只有3-4个G,但是到了紧急返回时可能会有8个G以上。
很多航天员都是战斗机飞行员,但是战斗机飞行时的8G过载一般只有几秒钟,而载人航天器的8G过载往往要持续30秒,这就要求有非常强壮的体魄,要求甚至高于飞行员。
还有一点,航天器返回地球时万一出现偏差,不一定能降落在预定着陆场,有可能是在荒郊野外,这就要训练野外生存能力。再加上每个任务都不一样,所以要对自己的任务进行针对性训练,整个训练周期就会拉得比较长,一般来说至少是两年以上。
而且上天的名额太少,训练完成考核通过获得任务资格后,还得排队等待。像这次的汤洪波,从进入航天员大队到上天花了11年,神十五的邓清明更是等待了近25年。
潮新闻:说完年轻人,咱们再聊聊老年人。目前进入太空年纪最大的航天员是美国的约翰·格伦,1998年时以77岁高龄乘坐发现号航天飞机上天。以后七八十岁的老人进入太空能不能成为常态?
杨宇光:格伦在1962年成为美国第一个进入地球轨道的航天员,当时他就40岁了,像他这样首次上天就超过40岁的也不多。
其实他77岁的那次飞行,是专门为了研究太空飞行对老年人的影响,是有针对性的科学目的才专门挑了他,是一个个案。如果是常规的飞行任务是不会选这个年纪的航天员的。
而且格伦创纪录时乘坐的航天飞机很特殊,它是带机翼的空气动力学飞行器,比常规的宇宙飞船要舒适很多。航天飞机发射时的最大过载是3G,返回时最大过载只有2G甚至只有1.5G,大大低于过山车(最高5G)了,高龄老人也能适应。而神舟飞船飞行时的最大过载,据杨利伟是他坐神五返回地球时最大峰值过载是3.6个G,虽然比早期的东方号、水星号(最高达11个G)飞船要低很多,但依旧高于航天飞机,对于航天员身体素质还是有一定的要求。
虽然77岁的航天员很难重现,但五六十岁上天并不难。本身职业航天员的身体素质就是万里挑一的、那些坐转椅、身体平衡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等的考核极为严格,淘汰率非常高,但是你一旦合格以后就能长期保持,一般人在三四十对的体能衰退很慢,哪怕你40大几岁,与30来岁也不会有明显差别,依然能胜任航天任务。只有到了50多岁以后才会明显的有下坡,但这也是因人而异,只要科学锻炼、科学作息、科学调理,可以尽量延长能够随时上天的身体状态。
目前我国上天时最年长的航天员有邓清明和聂海胜,他们执行任务时都是56岁8个月,相信这个纪录未来还将不断被刷新。
潮新闻:本次神十七飞行,指令长汤洪波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执行两次飞行任务间隔最短的纪录,2021年6月17日他乘坐神十二发射升空,9月17日成功返回。今天他再度出征,从上一次返回到本次发射的时间是两年零一个月。请问这在全世界的航天员中属于什么水平?
杨宇光:仅仅两年出头就再度上天,这在全世界也是非常罕见的。在世界上还有时间更短的,据我所知,美国航天员约翰·杨在执行双子星任务时的两次飞行间隔非常短。1965年3月23日他乘双子星3号飞船发射入轨,1966年7月18日他乘双子星10号升空与阿金纳3号对接。两次间隔还不到1年4个月。
短时间重返太空的案例大多数集中在早期,因为当时世界上没有空间站,一次任务就几个小时到几天,航天员无法长期驻留太空,因此他们的身体也就不会受到太空恶劣环境的长时间损害,返回地面后的恢复期也就短得多。
潮新闻:相比于半个多世纪前约翰·杨的两次短暂飞行,汤洪波两次上天都是驻留空间站,这应该大不一样吧?
杨宇光:上面提到了,太空飞行时间越短,身体的损伤越小。有个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例子,就是2016年景海鹏乘神舟11号在天上待了一个月,返回着陆场时他被人抬上车,在车里面他直接就站起来了,站在车门口探出头来看,说明当时他身体状况不错。
汤洪波的两次太空任务都是长期进驻空间站,这很不容易。因为几个月暴露在失重、太空辐射和狭小密闭环境下,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有巨大损害,必须每天坚持高强度锻炼身体,才能尽量减少骨质和肌肉等的流失。
前年汤洪波在空间站驻留了三个月,这比目前神舟飞船乘组常规的6个月驻留空间站,对健康的损害要小得多。而且汤洪波本身体质特别出众,才能在大约两年内完全恢复并再次执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