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网媒记者走进柳州柳江 在这里看到一幅“乡村振兴图”
华龙网讯(记者 张馨月)车辆行驶在乡间小道,两侧景观变幻多姿……10月30日,“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区”——全国重点网络媒体云观广西采风活动首站来到柳州市柳江区,来自中央、全国重点新闻网站的记者们在这里一览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养好“一尾鱼”
鱼植共生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丰收
此次柳江之行,华龙网记者跟随采风团首先来到了位于成团镇盘石村的绿嘉园陆基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依托水资源优势,这里因地制宜发展起特色养殖业。走进基地大棚,一人高的圆形养殖池内淡水鲈鱼只只肥美,不时跃出水面抢食,养鱼的水则顺着循环系统在水池与管槽间流转。在管道的另一端,被滋润的雾培青瓜同样长势喜人、根根饱满……
“大棚采用智能技术可随意调控鱼池水温,养殖的鱼类肉质紧实、味道鲜美,而用养鱼的水种出的蔬菜营养也更丰富。”该基地技术总监王代前介绍。
这种“陆基圆形池循环水”新型养殖模式,将水产养殖和无土栽培结合,随着持续的发展壮大,目前已实现年产海鲜30万斤以上,年产值可达1300万元。
华龙网记者从采访中得知,该基地通过“政策+银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提供就业岗位120个,已带动周边十余名脱贫户前来务工,保障了脱贫群众的稳定增收。
鱼植共生,产业串联。产生的聚集效应不仅美了乡村,也富了村民,该模式在柳江区不断推广,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广西柳州绿嘉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芳梅介绍,下一步,该基地将以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与科技部门合作,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科技特派员+农户”模式,继续引进水产养殖新品种和推广应用新技术,吸纳更多脱贫户到基地就业,带动当地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壮大“一根葱”
打造香葱品牌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一根香葱如何实现亿元价值?华龙网记者在柳江区三都镇找到了答案。
“一都米,二都女,三都大财主……”古老的童谣唱出了柳江三都的味道,也唱出了三都人民勤芳、创富的文化内涵。暖阳下,采风团沿着一路葱香走进村屯,墨色的青山、翠绿的香葱与田间劳作的农户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这里是位于三都镇觉山村的“葱满幸福”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也是广西最大的香葱连片种植基地——香葱复种面积达80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92%,从事香葱产业的农户达到了1020户,香葱产值1.5亿元,2020年,该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4036元。
凭借香葱产业,2021年,觉山村同时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和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两个奖项。荣誉背后,是该村大力实施“产业强村,产业富农,葱满幸福”发展思路,不断壮大香葱产业、推动香葱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觉山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韦源峰谈到,目前该村已联合广西农科院,探索出“四季豆→苦瓜→香葱→香葱”“叶菜类→叶菜类→香葱→香葱”生产新模式。“在3月份开春后种植四季豆、苦瓜等‘短平快’蔬菜,再种植两季香葱,既能保证土壤肥力的保持,又能将综合效益提升至50%左右,按照此类种植模式预计每亩收入能提高1万元。”
与此同时,该村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也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游客慕名前来。2017年以来,觉山村共计接待国内外游客40余万人,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繁育“一只螺”
乘螺蛳粉产业快车带群众共同致富
近年来,随着广西柳州“网红”螺蛳粉的走红,也逐渐带动了这里关于螺蛳粉原材料产业发展的热潮。
走进柳江区里高镇板六村螺蛳良种繁育和养殖示范基地,金黄的稻田一眼望不到边,沉甸甸的稻穗忘情地摇曳着,向人们诉说着丰收的喜悦。如今,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这里已发展稻螺综合种养核心区300多亩,不仅有效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增收,也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活力。
“一块水田既有螺的收益,又有水稻的收益。就是‘一地两收’!”基地负责人兰健勇告诉华龙网记者,螺蛳在养殖的过程中,需要投放饵料,螺蛳的粪便可以为水稻提供营养。这种模式,稻跟螺是相互促进、相互有利的。“螺蛳和水稻的共养模式充分利用了土地的空间,我们的螺蛳年供应量能有200多万斤,每亩产量达1500-2000斤。”
兰健勇介绍,基地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积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常年接待前来参观和学习的养殖户,并从周边村屯吸纳了13名群众到基地工作。养殖户如按技术标准进行稻螺综合种养,精养模式下亩产值比传统水稻田增加3000-4000元/亩,套养模式下亩产值比传统水稻田增加1000-1500元左右。
作为螺蛳主产区,里高镇以“稻螺共养”新模式作为推动产业振兴突破口,持续壮大螺蛳粉原材料产业集群。该镇党委副书记周永义透露,目前,全镇螺蛳养殖扩充四基地面积达1120亩,带动养殖总面积已超过20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