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包镇:“小红薯”迎来“大变脸” 走“薯”光振兴之路
华龙网讯(通讯员 张举成)近年来,河包镇坚持做好红薯产业文章,注重补短板锻长链,破解红薯发展三大“阿喀琉斯之锺”,研发推广红薯新品种,完善冷链物联“新仓储”,积极推进红薯种植新机械,用万亩红薯种植助推河包粉条高质量发展。
初冬时节,河包万亩红薯正值收获的黄金期。在河包镇核桃村红薯种植基地,只见一台台红薯收割机在基地内开始来回穿梭,工人们忙着收捡刚刚出土的红薯,一框框被捡满的的红薯运往冷冻库,现场一片忙碌丰收景象
“今天我们集中组织了两台红薯收割机,通过介绍机器操作要点和使用方法,让农户在观摩中不断学习与交流”。11月9日,在基地内,西南大学唐道彬教授正在耐心地为农户指导红薯机械化收割技术。
“机收红薯对农户们来说还比较晦涩生疏,必须通过现场演示、培训帮助农户们理解,才能让他们见证在重庆黏土红薯机收的可行性。”唐道彬介绍到,“这不仅节约了20个用工成本,还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据介绍,河包镇在机械化种植红薯上“不畏浮云遮望眼”,还在研究红薯品种上“不破楼兰终不还”,提升红薯出粉率,是河包一直追求的“硬指标”。
今年6月以来,该镇联合西南大学种薯研究基地,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研发出了渝薯198、渝薯46、渝薯50等新品种,淀粉含量高达24%,比一般地方的高7-10个百分点,亩产均高达2400公斤。
为了验证新品种的优势,该镇今年6月,向核桃村的200户种植户免费发放的红薯育苗,农户只需提供15公斤红薯作为种薯即可,这种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户栽种红薯的积极性,这也正是该村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红薯的生动体现。
同时,该镇辖区内的24家粉条企业还分别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以高于市场价的标准定向收购红薯淀粉,并还投资100万在核桃村新建红薯专用地窖,促进了红薯品质的保鲜保质,带动了农户致富增收。
多年来,河包镇坚持抓好“两个”红薯育苗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科研院校科技优势,加强对红薯的研发与推广,注重实用技术示范推广,“小红薯”迎来“大变脸”,为河包粉条全产业链发展注入不竭动能。然而,红薯产业要想长远发展,提档升级,关键要靠标准保障。
为此,10月31日,《河包粉条手工粉条技术规范》团体标准育孕而生,从此河包粉条有了自己规范标准,极大促进了河包粉条传统工艺、风味的传承,拉动了红薯标准化种植,标志着河包粉条进入新阶段。
该技术规范传承非遗“精工十二道”,对清洗、制浆、过滤、沉淀、干燥、打芡、和面、漏粉成型、熟化拉粉、冷却、冷藏冷冻、干燥/解冻、包装等13个步骤,明确了具体的加工要求,明确存储、运输技术要求,还对河包红薯选用作出要求。
随着这些措施和标准的加持,河包粉条供给链体系逐步完善,河包粉条产业发展“腾笼换鸟”“增资扩产”步伐加快。接下来,该镇将以乡村振兴为契机,立足全产业链发展,做强加工环节,拉动红薯种植,全力塑造“河包粉条”品牌形象,将河包镇建设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粉条之乡”和“重庆酸辣粉特色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