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库存不成反造成二次浪费 “食物盲盒”商业化前途未卜
近日,一个名为“惜食魔法袋”的微信小程序火了。该小程序推出的“面包盲盒”引发了广大年轻消费者的关注,这款产品以其独特的售卖方式和新颖的购买体验,成为当下年轻群体之间的热门话题。
据悉,“食物盲盒”首次出现于2016年,是由丹麦企业“Too good To go”推出的新型购物模式,而国内也早有诸多以“食物盲盒”形式售卖商品的商家,例如趣小袋、米粒盒子等。
盲盒,是指消费者不能提前得知其内所装具体产品的“神秘盒子”,具有随机属性。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是一种新的消费体验和情感寄托,他们通过购买盲盒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彼此之间分享“盲盒消费”所带来的惊喜,后来逐渐形成了特有的“盲盒文化”。
最初,“食物盲盒”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商家浪费食物的行为,是促进食品行业增绿减碳的举措之一,而并非是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的营销手段。但是仍然有部分年轻人热衷于“盲盒文化”,从购买盲盒中获得新鲜刺激的新体验。
在“惜时魔法袋”小程序上,消费者们纷纷晒出自己购买的“食物盲盒”,“开心,这次盲盒开出来了一个红酒椰香口味面包和一个肉桂苹果口味面包,都是我喜欢吃的”“他家的食物都好吃,今天的盲盒里是猪肉包、新奥尔良鸡肉和韭菜馅饼。”
中经传媒智库专家张书乐对此表示,“盲盒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潮流体验,消费者通过开盲盒、福袋的方式,偶遇目标消费领域中的不确定商品,可以带来一种意外获得感和满足感。
然而,盲盒这种销售方式也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并非所有的消费者都能买到适合自己的“食物盲盒”,部分消费者也可能会因为收到不喜欢的口味的食物而感到失望。
近日,记者来到北京市好适口方庄店领取在“惜食魔法袋”小程序上已经购买的“好适口小份魔法袋”,其中有两个韭菜饼和一个素馅饼,总计消费7.9元。
当记者领取盲盒时发现,一位市民同样在等待领取自己的“魔法袋盲盒”。“我觉得还是挺划算的,因为如果你用平常的价位去买和盲盒份量相同的食物,价格要贵一倍。不过,由于盲盒随机性比较高,购买时需要承担买到量大吃不完的盲盒或者不喜欢该盲盒内食物口味等类似的风险。”市民王先生对记者说。
就像王先生所说的一样,在“惜食魔法袋”小程序评论交流区内,记者看到有很多消费者抱怨每次购买的“魔法袋盲盒”里都有自己不喜欢吃的食物,“不喜欢吃酸菜,但是盲盒里面还是有两个酸菜饼。”
对此,“惜食魔法袋”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魔法袋盲盒”内的食物商品种类是不固定的,其盲盒内容与所售卖盲盒的商家每日剩余过量食物的种类和销售情况有关,因此盲盒内食物种类并不能保证。
记者看到,在“惜食魔法袋”小程序上有不少消费者在评论中抱怨买到的“食物盲盒”保质期太短了,有的甚至要当天吃完,如果当天无法全部食用就只能丢掉。“上次买了一家面包店的盲盒,东西太多了,就算当天晚上吃一些第二天早上接着吃还是会剩下,导致过期,产生浪费。”一位在“惜食魔法袋”小程序上购买过“魔法袋盲盒”的消费者向记者说。
其实早在今年6月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就印发了《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对盲盒经营行为进行了全面规范,其中第五条明确规定,不具备保障质量安全和消费者权益条件的食品、化妆品不应当以盲盒形式销售。
盲盒内的食物如果不符合消费者口味是否会造成二次浪费?这些食物都是余量食物,临近保质期是否安全?
对此,张书乐表示,“食物盲盒”的出现对于减少食物浪费现象有一定的营销效果,但在“食物盲盒”售卖商业化上不会理想,甚至会因为“剩菜”问题、临期问题和为销售盲盒而有意超量生产问题,而造成二次浪费;消费者购买盲盒后,发现并非喜欢的口味而丢弃,同样也会带来二次浪费问题。张书乐说,食物本身的保质期不同,而多种食物盲盒化后,由于“盲盒玩法”需要保证公平和盲选,因此可能会出现“食物盲盒”到手即过期的现象。
记者 胡静 王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