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实干 晒实绩 求实效 | 5大联盟34个社团 两江新区康美街道以“兴趣社团+”创新基层治理
华龙网讯(通讯员 刘溪涵 首席记者 佘振芳)“以前社区也有很多兴趣社团,但都是零零散散的。现在有了固定的教室,每周固定上课,还定期演出,大家都感觉找到了组织,有了归属感。”重庆两江新区康美街道金竹苑社区居民刘明忠今年76岁,是该社区金鸣民乐社团的团长。
刘明忠所在的社团,只是康美街道金竹苑社区社区学院5大联盟34个社团中的一个,也是该街道用“社区兴趣社团+”创新基层治理新模式的缩影。
“藏”在民间的文艺高手
康美街道坐落于嘉陵江畔,江岸沿线茂林修竹,孕育出独特的民间文化,更有不少“藏”在民间的文艺高手。
一个竹筒、一根竹竿,就地取材制作的竹节成为舞蹈中的节奏道具,居民何开碧自编自导竹节舞,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她曾带领舞蹈队前往北京参加全国舞蹈赛事,并一举斩获大奖。
79岁的彭应贵,16岁考入重庆市川剧院戏曲训练班,师从宋桢柏、刘天振等名家,学习音乐理论创作,将所有的精力和热情都投注在川剧中。1993年退休后,他便开班讲学,培养新人,致力于普及川剧。
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如何让热爱文艺的居民找到归属?康美街道在广泛调查摸底,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结合辖区居民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精神文化需求等因素,成立社区学院,打造了“文明实践·兴趣康美”5大社团联盟34个社团,覆盖艺术、体育、科技、文化、便民服务等方方面面。
用热爱汇聚星星之火
5大社团联盟34个社团如何搭建?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担任社团联盟总指挥、社区党委书记担任副总指挥、5大社团联盟盟长和34个社团团长为指挥员的工作专班,先后12次深入社区、小区、园区,采取问卷调查、座谈讨论、街边随访等形式,对居民是否支持建社团、需要建哪些社团、对社团有何期待以及社区有多少文艺能人、群众有哪些兴趣爱好等17个问题展开调查研究,并组织居民代表、党小组长、文艺骨干等人员就如何“建设好、发挥好、利用好社区文化阵地,最大限度实现文化聚民、乐民、惠民”展开讨论交流,确保社团各类活动正规有序开展。
在广泛调查摸底,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结合辖区居民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精神文化需求等因素,街道组建成立了5大社团联盟(艺术社团联盟、体育社团联盟、科技社团联盟、文化社团联盟、便民服务社团联盟)和巧思手工社团、启迪智慧社团、碗碗茶闲聊社团、“快乐节拍”非洲鼓社团、创客社团等34个社团。
如今,热爱文艺又热心肠的何开碧创办了竹节舞、太极拳、腰鼓等多个社团,女儿张丽玲也在她的影响下创办“起舞榕树下”社团教授水兵舞。
彭应贵的新派渝剧课堂已经正式在社区开课,14名学员中不仅有本地居民,还有从沙坪坝等地慕名而来的爱好者。其中,60岁的社区居民刘正容,也从学生成为助教,每天忙碌却乐在其中。
康美街道充分发挥党组织对社团建设的组织领导和政治引领作用,引导小区在职党员、退休党员、流动党员主动加入社团、融入社团,艺术的种子在康美这片土地上萌芽、开花,结出邻里和谐、互帮互助的果实。
如今,居民闲暇之余到老年合唱社团练练嗓子、到碗碗茶闲聊社团聊聊家常、到巧思手工社团学学手艺、到“快乐节拍”非洲鼓社团打打鼓儿、到便民服务社团做做好事……居民的“小区归属感”“社区认同感”显著提高,有效实现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社会治理“硬支撑”,有力推动了小区治理走深走实。
创新基层治理新模式
“我们从居民需求入手,从文化角度发力,用‘社区兴趣社团+’创新基层治理新模式,推动社区治理走深走实。”康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王燕介绍。
据了解,康美街道根据社团需求,整合社区已有场所资源,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活动中心、养老服务中心等阵地,为各个社团建立了“7+N”个相对固定的活动阵地,目前碗碗茶闲聊社团、百家微讲坛社团、月月维修帮社团等社团的阵地正在建设中,不久后将为居民提供丰富的活动阵地。
值得一提的是,社区学院强大的师资力量,康美街道不但整合辖区现有学校、机构、企事业等单位,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建立了结对互助关系,让本土能人志士服务本土居民,织就校、企、社一张网,还邀请了专家级老师进行授课指导,不但让学员学有所乐,还学有所成,年底优秀的学员还会有机会展示学习成果,或登台演出。
为小区文艺能人搭建施展平台,为钟爱文体活动的居民找到“归属”,为乐于行善的热心群众提供解难帮困途径……康美街道正紧紧围绕构建群众向往的精神家园这条主线,充分发挥文化浸润人心、淳化民风、教育引导作用,努力实现“文化便民、文化聚民、文化乐民”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