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丨为“小萝卜头”增加一丝笑意,他32年前就做到了
2023年6月,71岁的匠人王陵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在女儿“丫头”的陪伴下,从渝北出发到合川,然后到自贡,再到四川甘孜等地。王陵充满喜悦地同自己曾经的雕刻作品“重逢”,并且瞻仰了红岩英烈江姐、“小萝卜头”雕像和“红军战士英雄群雕”。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前,鬓发斑白的老石匠百感交集,禁不住热泪盈眶,久久伫立。
20世纪70年代初,王陵被一家招工单位录取,成了一名传统石匠的传人。开始,他并不喜欢这门手艺;后来,凭借自己最原始的信念和坚忍不拔的意志,让自己拥有了一片展翅翱翔的艺术天空,成为城市雕塑背后的英雄。
1 “就是这点味道出来了”
1992年6月,重庆市少年宫雕塑广场,少年英雄“小萝卜头”的雕像制作正进入雕刻打磨的最后程序。一位身着蓝色工装、中等身材、目光如炬的青年雕刻师,手持铁锤和精细的钢钻,全神贯注地对着那汉白玉雕塑轻轻敲击,缓缓移动。他,便是名不见经传的石匠王陵,同行哥们都亲热地称他“大师兄”。
一天下午,听着那敲击石头的声音,少年宫的邢主任路过这里,她停下脚步对那雕像仔细打量后说:“啊呀,都差不多了……就是那个神态还笑点就好了!”“嗯,那个不要紧嘛,等我把这些都弄好了来。”王陵平心静气地回答说。
或许,在多彩的艺术世界,让石头开花、绽放并不难,可是要让这已经成型的石头雕像“神态还笑点”。试问大师兄:你行吗?按理,一尊被雕塑家设计打造的石膏雕塑,作为雕刻师能一丝不苟地将其翻刻成永久性材质的雕塑作品,就已经算本事了。然而,现在却是要满足别人的愿望“神态还笑点”,这对常人来说简直不可思议,对业界也必定是一道棘手的难题。
接连几天,王陵继续着小萝卜头雕像的收尾工作。有一天,他正满怀喜悦地抬头仰望并欣赏这件得意之作时,无意中看见邢主任正路经这里,他禁不住激动地呼叫:“邢主任,您过来看一下呢!”邢主任立马奔过来,当她凝视小萝卜头雕像的瞬间,忽然兴奋地双手击掌:“嗬,好了!就是这点味道出来了!”
回首往事,现年69岁的大师兄感慨不已地说,连雕塑老师都很难把握的“这点味道”,你要想做是极具风险的,稍有不慎就可能使整个作品毁于一旦。“这点味道”是小萝卜头看见蝴蝶飞向蓝天时,他向往自由的喜悦在面部神态的显现,那完全是在同人物心灵碰撞后的技巧运用,才可能达到的理想效果。他形象地比喻说:“其中的技巧有点相似于文学作品的润笔,包括如何打出娃娃嘴角的那点笑,如何抠出孩子那脸蛋胖嘟嘟的肉感,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心领神会。所谓:‘作料’就只抖那丁点儿,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掌握好‘火候’。”
小萝卜头的雕刻工作完成以后,少年宫又请王陵接着打赖宁的雕像,并且对年久失修的刘文学水泥雕像,用汉白玉石头进行了雕刻。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巍然矗立于重庆市少年宫雕塑广场的这几尊少年英雄雕像仍熠熠生辉,光彩照人!它们不知吸引了多少成长中的孩子前来瞻仰,在肃然起敬中穿越时空的帷幕,接受灵魂的洗礼和震撼。
2 选留下来的石匠高徒
1971年9月,19岁的王陵和他的60名师兄弟,被重庆沙坪坝区市政工程队招收为代培石匠。就从那时起,他和较僻静的高滩岩张家堡采石场结缘。这工种令人很扫兴很无奈,当时王陵和所有的师兄弟一样感到前途渺茫。好在他对自己有一个原则:既然学手艺,那就一定要把这门手艺学到手,先做好再说。最朴素的信念成了他坚持下来的精神支撑。
虽说文化程度不高,但王陵天赋聪慧,好学上进。那个年代书籍稀缺,但能买到鲁迅的书,这正是他的最爱。白天向师傅学手艺,举起重达数十斤的大锤喊着石工号子开采条石,业余时间就是看书或小敲小打搞点“自留地”。说不清为什么,到后来他居然喜欢上了这门手艺,对石头也有了钻研的兴趣,经常晚上“叮叮当当”,有时甚至一夜敲到天亮。
最初,他用3个月的时间敲出一个小小的擂钵,后来用一些不成材的废料精心打造了一张桌腿弯曲、造型别致的家用圆桌。其围边花纹是雕刻完整的《义勇军进行曲》五线谱,只要会识五线谱的人,就可以跟着那谱哼唱《义勇军进行曲》的曲子。当石桌一亮相,就轰动了整个采石场,师兄弟们都很喜欢和羡慕。后来每做出一件作品,他都视同对自己的鼓励,并从中感到欣慰,觉得日子没有白过。
两年后,代培石匠学徒期满,被兵分两路调往本区房管局、食品公司所属的基层,而王陵则是被师傅们从中选留下来的两名佼佼者之一。可没想到这一留,对王陵就是一辈子的坚守!
3 学艺中偶遇民间高手
石雕《鲤鱼含花台灯》是王陵设计打造的一件很有创意的作品,其造型是鲤鱼口含一朵喇叭花,细细的电线丝形似喇叭花花蕊,一扭开关,台灯就会亮起来,很是新颖美观。王陵提着这盏石雕台灯回家,路人都投来好奇的目光问是什么材料制作的。他大哥看后惊喜地说,既然已经到达这种程度,何不如改行做工艺。王陵没有动摇,索性提着这玩意儿走出去请教外面的同行师傅。听人说文化宫在办一个重庆市工人雕塑培训班,于是他提着台灯去了文化宫。管理人员吴显林说:“都已经开学3个月了,你没得搞头啰。”可当他看到王陵手上的台灯和他出示的石桌照片时,态度一下子缓和下来,当即同意他作为旁听学员参加培训。
王陵因石雕台灯作品蕴含的功底,被学员们刮目相看,也引起老师的关注。培训班的授课老师都是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教授,在参加培训的过程中,从未学过美术的王陵对雕塑逐渐产生了兴趣。
杨发育教授在讲课时提到大足宝顶是雕塑的宝库,学雕塑的人一定要到那里去看看。王陵对此很上心,随后在单位打听到李炳清师傅的老家离宝顶很近,于是同他约定,趁李师傅回家探亲时,他特地请了一个星期的事假,一道去了大足宝顶。
第一天李师傅陪王陵到宝顶去参观,走到一座寺庙前,看见一位老木匠师傅正在那里雕刻。王陵发现他雕刻的东西与众不同,禁不住站在一旁看得入迷。那木匠师傅问他从哪里来?他答从沙坪坝来。师傅高兴地说他以前在沙坪坝磁器口竹木公司工作,王陵说自己认识该公司的某老师傅,木匠师傅说那正是他的老同事……素不相识的二人就这样越谈越投缘,也因此拉近了关系。木匠师傅姓王,名明清,因雕刻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壁雕作品《喜鹊闹梅》的梅桩而出名,被誉为民间木雕高手。
第二天王陵又从李师傅家出门去宝顶,走到半路突然淅淅沥沥下起了大雨,他没带雨具,只好一路冒雨奔跑到王师傅所在的寺庙。刚进门他有些尴尬地说:“哎呀,今天倒霉,遭淋雨了!”王师傅一看非常惊讶:“哎,早晓得你今天要来,昨天就不应该走嘛!”王陵说:“不走我没地方住。”“就住在这里呀!”王师傅说这话时一脸的认真。
会有这样的好事?王陵窃喜。他索性顺水推舟说:“那好,我今晚上就不走啦!”随后他兴致盎然地到宝顶下面去临摹雕塑。快到中午的时候,王师傅竟然叫同他一起学手艺的儿子来请王陵去吃午饭。晚上又安排儿子到朋友家住宿,将他的床铺腾给了王陵。由于木匠师傅的质朴、厚道和热忱,王陵有幸在“雕塑宝库”中浸润了7天,对石刻、雕塑有了更多的领悟。最让他感动和备受鼓舞的是王师傅欣然接受了他这个心诚的徒弟,并向他传授了一些木雕方面高深的技艺。
4 “回春”妙手排忧解难
王陵因大足宝顶一行满满的收获,使其匠艺水平得到升华,当他再回到雕塑培训班上课时,对老师的讲解、辅导更是如鱼得水,实践能力在学员中也出类拔萃。
授课老师龙德辉教授和他的夫人雕塑家罗耀辉教授本来聘了一位雕刻搭档,王陵与他们见面时仅“牛刀小试”后,罗耀辉教授便决定将自己为悼念周总理创作的作品《悼念》,交由王陵与雕刻搭档共同完成。在这过程中,王陵对石头的悟性,得到两位夫妻教授的充分认可,雕刻匠艺被美院雕塑系的教授们看好。
英雄江姐的故居在自贡大山铺。那一年,自贡市准备在青少年宫立一尊英雄江姐立体汉白玉雕像,但在翻石膏时被一个外行不小心翻塌了,雕像的头部和身体变形严重。情急之下,作者向他的老师四川美院杨发育教授求救,最后杨教授邀请王陵去了自贡画院,希望他能帮助“找回”江姐雕塑的原形。王陵依旧是平心静气地回答:“那不要紧嘛!”他满怀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胸有成竹地精雕细刻,用心打磨。雕像落成的那天,经王陵妙手雕刻而成的汉白玉江姐雕像形神兼备,光彩夺目!
1986年,为纪念红军飞夺泸定桥50周年,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决定在当地修建纪念碑。为此,美院隆太成教授、叶毓山院长两位雕塑家设计了纪念碑组合作品。内容包括:邓小平题词“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字样;聂荣臻撰写的碑文;红军战士英雄群雕。在选择作品的雕刻搭档时,两位作者一致选择了王陵。
原市政队一位高级工程师,对王陵的人品和才艺非常赏识,曾经多次感叹:“他王陵是自己不愿当‘老板’,愿意做匠人啊,这么好的手艺都是去成全了别人!”可一向低调的王陵却说:“作品毕竟是雕塑家设计的,通过与他们合作,我虽然没有什么名利,但从中锻炼和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又向老师们学到了从前不懂的专业知识,何乐而不为呢?”到后来,他发现自己虽然不求名利,但他的名字在业界几乎成了一个值得信赖的符号——行,他拿得下来!
(作者王文玉,系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