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都市中的赶场:奔赴一场烟火盛宴

新春走基层|都市中的赶场:奔赴一场烟火盛宴

来源:上游新闻2024-01-30

不是超市逛不起,而是赶场更有性价比!

“赶场”,一个在年轻人听来似乎有些遥远的词,近年来又悄然流行起来。城市中的赶场集便利、新鲜与丰盛为一身,充满了浓浓烟火气。近日,上游新闻记者体验了重庆中心城区几处有代表性的赶场地,百花齐放,各有特色。

赶着赶着,就赶到了丰收富足、充满期盼的新一年。

汪家堡农贸市场:年轻人云集 能找到童年味道

两江新区的蔡家汪家堡农贸市场是重庆中心城区最大的赶场地之一。每逢阳历3、6、9,来自四面八方的商贩和周边地区的居民就会一同涌入这个露天坝,把这里占得满满当当。炉子里升腾而上的热气,集市中此起彼伏的乡音,汇聚成城市生活中少有的市井气息。

这个赶集场品种极多,你能想到的食品和日用品几乎都能找到,小吃、果蔬、肉类、服饰、花卉、五金……

有的商贩凌晨3点就早早摆好了摊,将商品码得整整齐齐。王明兰把西红柿按照个头排好队,看上去着实可爱。她说,虽然赶场风格就是“糙”,但也希望尽力为顾客提供好的购物体验。

大二学生张旭从贵州来重庆旅游,第一站就选择来赶场!她将便携式录像机架在背包上,一路记录。“这个集市在网上很火,我好几个朋友都来过。了解一座城市从去她的市场开始......”她一边吃着集市上买的煎饼,一边调整镜头。跟她同行的,是好友陈丹艳,俩姐妹大清早就从大学城赶来,大呼不虚此行。“太热闹、太壮观了!平时很少有机会看到这么大的集市,什么都有,大开眼界!”

来赶场的90后袁婷婷说,来到这里似乎回到了童年。“小时候爸妈牵着我的手去赶集的记忆,依稀还留在脑海中,这里完完全全就是当年的味道,很亲切!”她的朋友艾旭智说,虽然这里硬件没大超市好,但更有生活气息,价格也便宜了20%左右,比如超市里卖4元一斤的香蕉,这里3元、2.5元就能称到,还特别新鲜。巧克力草莓也是13、14元一斤,性价比非常高。

7岁的姗姗由奶奶带着也来赶场了,她兴奋地东看看西瞧瞧,对啥都好奇。奶奶说,让小朋友来长长见识,认识各种农产品,太合适不过了。“赶场呀,就像一本百科全书,里头啥都有!”老人家笑呵呵地说了句挺有哲理的话。

七星岗民生商超:家门口的农产品“游乐场”

位于渝中区七星岗民生路的这个大卖场曾经是“上海一百”的百货商厦,后来成了家具城,现在又成了赶场的“民生农超”,每逢2、5、8开放。

入口不大,从外头看平平无奇,走进去人声鼎沸,大有天地。

新鲜的蔬菜水果、野生土货、卤菜、小吃、手工糕点,空气中弥漫着现榨菜籽油的香味。商品种类齐全,价格实惠,顾客大多是住在附近的中老年人。

88岁的邓婆婆一个人来逛,背了个帆布背包,认真挑选着苹果,“之前买过的,十块钱三斤,又甜又脆。”她说,一个人能走能动,赶个集完全不在话下。“离家不到十分钟路程的赶集太巴适了,有事没事都会来逛逛。”摊主陈先生说,这里的租金比固定摊位便宜,一天只要一百多元,实惠自然让利给了顾客,价格比外面便宜得多。

隔壁卖赣南脐橙的老板卖力吆喝,“快来买快来瞧,2块5一斤,不甜不要钱!”从国际村专程过来的万先生说,自己平时会逛超市,也会来此赶集,作为去超市的补充。他非常喜欢这里的热闹氛围,每周要来逛一两次,跟摊贩都熟识了,还认识了一起赶场的伙伴,见面打个招呼,摆摆龙门阵,交流一下哪个摊位的商品更好,其乐融融。

临近春节,不少市民前来赶集采购年货。市民徐先生一口气买了200多元的城口腊肉,准备寄往天津。因为儿子要坚守岗位,春节无法赶回家,他一眼看到了儿子最爱吃的腊肉,想着将家乡味道捎给他。

徐先生提着一包腊肉和其他食物满意而归,远在天津的一个重庆小伙即将收到父亲的思念和惦记。

轨道站旁的“周日集市”:拜会隐于市的“烧白大神”

乘坐轨道交通6号线,从红土地站1B走出来,在周日必会看到有人拎着大包小包农产品匆忙走路。朝黄泥塝方向走几步,有小货车停在路口,伴随着一声声吆喝:“耙耙柑10块钱3斤”“包包白8毛一斤”“小苹果10斤20元”……这就是位于红土地的“周日集市”,每逢周日一大早,来自四面八方的摊主就聚集于此,挤满附近几条街道,直到中午12点后才慢慢散去。

“在这里摆摊一两年了,每周日都会来,这里的优势是位置,中心城区,轨道直达。”卖耙耙柑的摊主于加海20来岁,正热情地招呼摊位前的顾客。他用三个字来形容这个赶集场——“性价比”,“比如,日用品包装都比较简陋,但价格低,质量好,大家图的就是一个实惠。”

大隐隐于市。在赶集的摊位中,有着不少等人们去发掘的美味。一位主打卖烧白、粉蒸肉的摊主在市集里小有名气,每到周日就有市民排队来买。“老板,夹沙肉还有没有?我要四碗。”“没得了,你不早点来。下周日请赶早......”

买到的顾客则兴高采烈地拎着袋子离开。一位老顾客说,这家夹沙肉好吃得很,老板在这边摆了很多年,以前自己喜欢吃,现在儿子也喜欢吃,每到周末,就盼着这一碗夹沙肉。

集市的美味,亦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

市民王先生拖着个大拉杆包,四处寻找用得上的商品。周日上午他总喜欢来这里,为一家人采购未来一周的食材,“不是超市逛不起,而是赶场更有性价比!来这里逛一趟够吃一周。相比超市,我更喜欢这里的质朴、热闹、接地气。”

他说,这里最吸引他的是菜品种类多,比如刚刚路过卖菇类的摊位,蘑菇、平菇、金针菇、杏鲍菇、茶树菇、姬松茸、香菇、袖珍菇,十几种菌菇一应俱全。此外还有一些手工米花糖、酥饼,这些出自小作坊的小食带着刚出炉的香气。

观音桥赶场:闹市区里的“背篼菜”

在江北区观音桥金观音广场负一楼,这里曾是某知名品牌超市的经营场地,现成为中心城区内小有名气的赶场地。

赶场日是“3、6、9”,人们如潮水般涌入。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市场主要以蔬菜、肉类、水果、服装、日用品为主,只要想摆摊都可以来,只需支付清洁费,给摊贩提供宽松的经营环境。

“农民背篼菜区”是这里一大特色:老爷爷、老奶奶用背篓带来自家种的蔬菜,多为当季出产,每种数量不多,萝卜三四个、小白菜四五把,香菜一小把,种种青翠欲滴,卖完就收摊。“我们的菜都是自己种的,萝卜甜得很,像加了糖,不信买点回去尝尝,好吃下次再来......”摊主们对自家“土货”非常自信。

“草莓、草莓,铁山坪现摘草莓,25两斤,不打膨大剂哦!”一个摊位上,一篮篮小草莓很惹人注目,相比周边出售草莓的商贩,这些草莓个头迷你,却香气扑鼻,沁人心脾。“这是我们自家草莓园的草莓,我们做的是草莓采摘生意,大的被游客摘走了,小的没人要,就把这些小草莓摘下来赶集时来卖,卖的就是个新鲜。”

摊主敖先生说,顾客大都是回头客,有了赶集的场所,也让这些真材实料的农产品多了一条销路。

如今,重庆每个中心城区都有这样的市场,给都市中的人们提供了赶场的快乐和实惠,生活也多了几分期盼。

上游新闻记者 纪文伶 何艳 视频编辑 何闯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新春走基层|都市中的赶场:奔赴一场烟火盛宴

2024-01-30 12:10:03 来源:

不是超市逛不起,而是赶场更有性价比!

“赶场”,一个在年轻人听来似乎有些遥远的词,近年来又悄然流行起来。城市中的赶场集便利、新鲜与丰盛为一身,充满了浓浓烟火气。近日,上游新闻记者体验了重庆中心城区几处有代表性的赶场地,百花齐放,各有特色。

赶着赶着,就赶到了丰收富足、充满期盼的新一年。

汪家堡农贸市场:年轻人云集 能找到童年味道

两江新区的蔡家汪家堡农贸市场是重庆中心城区最大的赶场地之一。每逢阳历3、6、9,来自四面八方的商贩和周边地区的居民就会一同涌入这个露天坝,把这里占得满满当当。炉子里升腾而上的热气,集市中此起彼伏的乡音,汇聚成城市生活中少有的市井气息。

这个赶集场品种极多,你能想到的食品和日用品几乎都能找到,小吃、果蔬、肉类、服饰、花卉、五金……

有的商贩凌晨3点就早早摆好了摊,将商品码得整整齐齐。王明兰把西红柿按照个头排好队,看上去着实可爱。她说,虽然赶场风格就是“糙”,但也希望尽力为顾客提供好的购物体验。

大二学生张旭从贵州来重庆旅游,第一站就选择来赶场!她将便携式录像机架在背包上,一路记录。“这个集市在网上很火,我好几个朋友都来过。了解一座城市从去她的市场开始......”她一边吃着集市上买的煎饼,一边调整镜头。跟她同行的,是好友陈丹艳,俩姐妹大清早就从大学城赶来,大呼不虚此行。“太热闹、太壮观了!平时很少有机会看到这么大的集市,什么都有,大开眼界!”

来赶场的90后袁婷婷说,来到这里似乎回到了童年。“小时候爸妈牵着我的手去赶集的记忆,依稀还留在脑海中,这里完完全全就是当年的味道,很亲切!”她的朋友艾旭智说,虽然这里硬件没大超市好,但更有生活气息,价格也便宜了20%左右,比如超市里卖4元一斤的香蕉,这里3元、2.5元就能称到,还特别新鲜。巧克力草莓也是13、14元一斤,性价比非常高。

7岁的姗姗由奶奶带着也来赶场了,她兴奋地东看看西瞧瞧,对啥都好奇。奶奶说,让小朋友来长长见识,认识各种农产品,太合适不过了。“赶场呀,就像一本百科全书,里头啥都有!”老人家笑呵呵地说了句挺有哲理的话。

七星岗民生商超:家门口的农产品“游乐场”

位于渝中区七星岗民生路的这个大卖场曾经是“上海一百”的百货商厦,后来成了家具城,现在又成了赶场的“民生农超”,每逢2、5、8开放。

入口不大,从外头看平平无奇,走进去人声鼎沸,大有天地。

新鲜的蔬菜水果、野生土货、卤菜、小吃、手工糕点,空气中弥漫着现榨菜籽油的香味。商品种类齐全,价格实惠,顾客大多是住在附近的中老年人。

88岁的邓婆婆一个人来逛,背了个帆布背包,认真挑选着苹果,“之前买过的,十块钱三斤,又甜又脆。”她说,一个人能走能动,赶个集完全不在话下。“离家不到十分钟路程的赶集太巴适了,有事没事都会来逛逛。”摊主陈先生说,这里的租金比固定摊位便宜,一天只要一百多元,实惠自然让利给了顾客,价格比外面便宜得多。

隔壁卖赣南脐橙的老板卖力吆喝,“快来买快来瞧,2块5一斤,不甜不要钱!”从国际村专程过来的万先生说,自己平时会逛超市,也会来此赶集,作为去超市的补充。他非常喜欢这里的热闹氛围,每周要来逛一两次,跟摊贩都熟识了,还认识了一起赶场的伙伴,见面打个招呼,摆摆龙门阵,交流一下哪个摊位的商品更好,其乐融融。

临近春节,不少市民前来赶集采购年货。市民徐先生一口气买了200多元的城口腊肉,准备寄往天津。因为儿子要坚守岗位,春节无法赶回家,他一眼看到了儿子最爱吃的腊肉,想着将家乡味道捎给他。

徐先生提着一包腊肉和其他食物满意而归,远在天津的一个重庆小伙即将收到父亲的思念和惦记。

轨道站旁的“周日集市”:拜会隐于市的“烧白大神”

乘坐轨道交通6号线,从红土地站1B走出来,在周日必会看到有人拎着大包小包农产品匆忙走路。朝黄泥塝方向走几步,有小货车停在路口,伴随着一声声吆喝:“耙耙柑10块钱3斤”“包包白8毛一斤”“小苹果10斤20元”……这就是位于红土地的“周日集市”,每逢周日一大早,来自四面八方的摊主就聚集于此,挤满附近几条街道,直到中午12点后才慢慢散去。

“在这里摆摊一两年了,每周日都会来,这里的优势是位置,中心城区,轨道直达。”卖耙耙柑的摊主于加海20来岁,正热情地招呼摊位前的顾客。他用三个字来形容这个赶集场——“性价比”,“比如,日用品包装都比较简陋,但价格低,质量好,大家图的就是一个实惠。”

大隐隐于市。在赶集的摊位中,有着不少等人们去发掘的美味。一位主打卖烧白、粉蒸肉的摊主在市集里小有名气,每到周日就有市民排队来买。“老板,夹沙肉还有没有?我要四碗。”“没得了,你不早点来。下周日请赶早......”

买到的顾客则兴高采烈地拎着袋子离开。一位老顾客说,这家夹沙肉好吃得很,老板在这边摆了很多年,以前自己喜欢吃,现在儿子也喜欢吃,每到周末,就盼着这一碗夹沙肉。

集市的美味,亦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

市民王先生拖着个大拉杆包,四处寻找用得上的商品。周日上午他总喜欢来这里,为一家人采购未来一周的食材,“不是超市逛不起,而是赶场更有性价比!来这里逛一趟够吃一周。相比超市,我更喜欢这里的质朴、热闹、接地气。”

他说,这里最吸引他的是菜品种类多,比如刚刚路过卖菇类的摊位,蘑菇、平菇、金针菇、杏鲍菇、茶树菇、姬松茸、香菇、袖珍菇,十几种菌菇一应俱全。此外还有一些手工米花糖、酥饼,这些出自小作坊的小食带着刚出炉的香气。

观音桥赶场:闹市区里的“背篼菜”

在江北区观音桥金观音广场负一楼,这里曾是某知名品牌超市的经营场地,现成为中心城区内小有名气的赶场地。

赶场日是“3、6、9”,人们如潮水般涌入。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市场主要以蔬菜、肉类、水果、服装、日用品为主,只要想摆摊都可以来,只需支付清洁费,给摊贩提供宽松的经营环境。

“农民背篼菜区”是这里一大特色:老爷爷、老奶奶用背篓带来自家种的蔬菜,多为当季出产,每种数量不多,萝卜三四个、小白菜四五把,香菜一小把,种种青翠欲滴,卖完就收摊。“我们的菜都是自己种的,萝卜甜得很,像加了糖,不信买点回去尝尝,好吃下次再来......”摊主们对自家“土货”非常自信。

“草莓、草莓,铁山坪现摘草莓,25两斤,不打膨大剂哦!”一个摊位上,一篮篮小草莓很惹人注目,相比周边出售草莓的商贩,这些草莓个头迷你,却香气扑鼻,沁人心脾。“这是我们自家草莓园的草莓,我们做的是草莓采摘生意,大的被游客摘走了,小的没人要,就把这些小草莓摘下来赶集时来卖,卖的就是个新鲜。”

摊主敖先生说,顾客大都是回头客,有了赶集的场所,也让这些真材实料的农产品多了一条销路。

如今,重庆每个中心城区都有这样的市场,给都市中的人们提供了赶场的快乐和实惠,生活也多了几分期盼。

上游新闻记者 纪文伶 何艳 视频编辑 何闯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李辉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