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编辑宁小龄回渝为作家解惑:如何突破写作的障碍
“作家写东西有个障碍——思想的贫乏,不断重复自己、模仿他人,限制我们的是自己……”3 月 5 日下午,在重庆袁家岗嘉瑞酒店,《人民文学》原副主编、著名作家、著名编辑宁小龄在重庆市作协散文创委会迎新创作分享会上为作家们讲授了他的“创作的意识和策略”。宁小龄出生于重庆,对家乡充满感情的他受邀担任大渡口区作协顾问。
寻找新的思路至关重要
宁小龄从编辑的角度畅谈对文学创作的认知。创作的意识就是自觉对事物的认识,作者对语言和事物的认知需要感性的体会和体验,也需要理性的一面,对世界、对事物有思考。作家写东西有一个障碍,思想的贫乏,语言的技巧大多数人可以掌握,但是大量的作品基本上是重复别人,题材和思路接近、相似、雷同,很难超越,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比如写父亲的散文,总跳不出朱自清当年写《背影》的思路。编辑最希望看见新的思路、新的角度。比较是否有一些不同,不要和自己比较,和自己比较坐标是错误的,要和别人比较,要横向比较,但作者如果没有宽广的阅读面,是无法进行比较的。
他强调:“不管是小说和散文,一定要避开常规的思路,寻找自己新的思路写东西至关重要。我们写人物总有固定的思维方式,比如纳兰妙殊的《透明到灰烬》,故乡与亲人的记忆是永远暖热、永不枯竭的温泉,而这篇散文讲述了她的姥姥从家族权威到透明人再到得了阿尔茨海默病离去的过程,姥姥种种病态的反常的反应以及化为灰烬后,让所有亲人陷入经济上、精神上的困境。”
探索自己的写作道路
宁小龄认为写作不要受报纸副刊的局限,在有限的篇幅里写千字文和短篇幅,放不开,在非常小的空间里打圈圈,要能屈能伸、能长能短。
“生活远比文学作品精彩,我们面对的生活非常复杂非常精彩,远远超过作家的想象力,我们的作品写的不够。”他说,作者写作要有个方向,有个明确的目标、方向,为谁而写?是创作的策略。很多作者阅读量很少,看文学刊物看得很少,要关注当下的散文、小说创作是什么样的形态,你适合写哪种类型的散文?比如很多作者模仿汪曾祺,并以此为荣,其实你模仿不了汪曾祺,顶多是研究汪曾祺的文学爱好者,因为你的气质、修养、知识、阅历无法使你变成第二个汪曾祺。模仿虽然是创作的必经之路,但创作到一定程度,必须扔掉自己模仿的对象,找到自己的道路、个性、风格。
限制往往来自于自身
歌德有句话:“作家要善于在限制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宁小龄说,“曹雪芹、兰陵笑笑生、巴金、鲁迅所处的时代都有所限制,为何他们的作品都写出来了?限制和束缚都来自于我们自己,面临复杂的、丰富的文学资源的社会,没写好只能怪自己。过去我们创作总是强调社会、外界,其实限制是因为我们自己主观的不够,而不是客观的不够,是来自于我们的修养、我们的能力、天分、对社会的认识和思考不够。不要抱怨,决定性的原因在于自身。”
他还介绍了提高作品质量的方法,“多听意见,张艺谋的电影《归来》是改编于严歌苓的《陆犯焉识》,在拍摄前,他请了若干人给剧本提意见,这样才能使得作品更完善。”
重庆散文,静待花开
分享会上,散文创委会主任吴景娅建议:“作家要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写作经验、成熟的思想才会创作出更优秀的、有深度的作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多也是七八十岁的作家。写作不仅需要天赋,也需要时间,我真正的写作是从退休开始,我们的花开得比较慢一点。”
“诗歌比较收敛,散文可以让作者更丰富地表达。”九龙坡区作协主席大窗讲述了他写散文的感受,“当我将我写的散文装订成册,封面写上‘母亲’二字的时候,目不识丁的母亲用手一遍遍抚摸着那两个字,口中喃喃自语‘这就是我,这就是我’……”
重庆市散文学会会长刘建春希望:“阳春三月,百花齐放,也迎来散文的春天。”
郑劲松、陈广庆、程华、陈泰湧、敖斯汀、杨柳、贺芒、郑升等本市作家、文学编辑和大学教授就“2024我的散文创作新思维”和“我看重庆散文之突破”进行了主题发言。
此次活动由重庆市作协散文创委会主办,南岸区作家协会、大渡口区作家协会和嘉瑞酒店协办。重庆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刘运勇、重庆市作协创评室负责人陈梅、南岸区作协主席杨金帮、巴南区作协主席周玉祥和本市散文创作骨干40余人参加了分享会。
郭琳/文 白桦、李秀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