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需要点面结合——读《日常生活史:问题与进路》
《日常生活史:问题与进路》是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历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师师义帆于2023年出版的著作。

学术研究需要点面结合——读《日常生活史:问题与进路》

来源:华龙网2024-03-11

《日常生活史:问题与进路》是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历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师师义帆于2023年出版的著作。作者敏锐地指出当前存在于日常生活史研究领域中的缺憾,即对日常生活的研究容易陷入到“碎片化”的陷阱中,而忽略对宏观环境的把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的创新性。于是,书中展示了历史上的知名学者是如何将具体的个案研究与宏观的社会环境相勾连,从而“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作者借此为日常生活史研究开拓新思路。

对于普罗大众日常生活的关注,是许多学术研究者的兴趣所在。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学者李小东认为,日常生活史的研究可以克服社会经济史的经济决定论,以及新文化史的“泛文化”“碎片化”问题。而从现实关怀的脉络来说,日常生活史是客观理性地审视日常生活变革、回应社会对于生活意义的关切。这是寻求研究创新、反思历史变革的重要研究思路。当前,“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呼声响彻全国,这既是对学者的时代要求,也是他们的历史使命。对日常生活史的关注恰好就是对这一呼吁的回应,是扎根在大地上的学问。

日常生活史迷人的地方在于,它生动、活泼地再现了在一个历史阶段中,大众朴实无华的生命经历,日常生活史是更具有生活质感和生命温度的历史,这一特点在本书所列举的几个模块便可管窥一二。比如,德国工人阶级的休闲活动、近代日本民众的性别化日常生活等,这些备受瞩目的研究对象,均源自大众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方面。学者们试图从司空见惯的生活细节中,深掘出对宏观历史的再阐释与再反思。这种新的范式,与以往以专注于研究宏观历史、精英历史的学者相互映衬,彼此补充,共同编织出一个立体的历史图景。

然而,对日常生活史的研究,容易陷入到对个体能动性的浪漫想象中,从而忽视历史的厚重与真实生活的质感。作者以“碎片化”为核心论点,认为这种碎片化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内卷型碎片化”,即丰富的个案研究虽然有助于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普通民众的实际生活,但这种细化并未从根本上挑战既有的对宏观历史图景的认知模式。作者指出,部分个案研究对典型性案例浓墨重彩的深描之后,缺少进一步追问、进一步提升的意识。以致于仅仅停留在了案例表面,忽视了案例之外宏观的、复杂的社会图景。这样一来,个案便脱嵌于社会环境,丧失了典型性。若不对个案进行抽象和提升,就会失去学术研究中对共性的提炼以及对理论的升华。典型个案昙花一现后,研究的学术生命力就迅速枯萎,难以长青。

第二种是“解构型碎片化”,解构型碎片化的研究并不反对“以小见大”,但其所见之大是对某些宏大理论的解构。而这种解构忽视了对历史图景的整体性把握,直接造成了对个体能动性的浪漫化想象。作者提醒道,过分强调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不仅无助于我们理解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错误,反而会给人留下一个浪漫化的关于民众微观抵抗的想象,失去对历史的批判精神。这种强烈的乐观主义倾向在当下的研究中也屡见不鲜,甚至部分研究是为了创新而创新,面对社会问题淡化批判的意味,转而强调一些若有若无的微观反抗,以此勉强证明底层民众的主体性,而对他们遭受到的不公视而不见。

在本书的附录文章中,师义帆老师着重强调了学术研究中“点面结合”的重要性,即所谓的“既见树木,亦见树林”。附录选择的几篇文章是师义帆老师结合自身经历给研究者的学术建议。在《学术书评与问题意识》一文中,他认为可以通过撰写学术著作的书评来训练学术新人的问题意识。从对某一本书的评论,到论述多本学术著作之间的联系,再到对多部学术著作分门别类地评析,问题意识就在一篇篇书评中被训练出来。正如作者所言,如果能从学术书评出发,分析不同研究路径各自的优势及局限,问题意识自然就会产生。在《既见树木,亦见树林——开题报告的话题与问题》一文中,师义帆则以开题报告为案例,意在告知读者判断问题意识的途径。作者认为,开题报告在于说清楚两点:一是你的选题为什么值得研究,即选题的重要性;二是你的选题为什么能研究,也就是选题的可行性。事实上,这也是判断所有研究问题是否成立、是否能够成功的标准。

对于学术研究而言,浩如烟海的文献与形单影只的作者、标新立异的个案与抽象晦涩的理论,是两对既矛盾又统一的结合体。如何平衡这两个矛盾呢?作者启发我们要做到点和面的结合,既要入得了书海,也要驾得了轻舟;既要体现个案之树,也要展现理论之林。纵观全书,作者的行文范式兼顾了学术类书籍的理论性与方法类书籍的实用性,无论读者是学者还是大众,都能够从作者的谋篇布局中感受到日常生活史的魅力,从而拓展日常生活史研究的普及度与影响力。

文/董小玉、卢松岩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学术研究需要点面结合——读《日常生活史:问题与进路》

2024-03-11 14:02:27 来源:

《日常生活史:问题与进路》是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历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师师义帆于2023年出版的著作。作者敏锐地指出当前存在于日常生活史研究领域中的缺憾,即对日常生活的研究容易陷入到“碎片化”的陷阱中,而忽略对宏观环境的把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的创新性。于是,书中展示了历史上的知名学者是如何将具体的个案研究与宏观的社会环境相勾连,从而“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作者借此为日常生活史研究开拓新思路。

对于普罗大众日常生活的关注,是许多学术研究者的兴趣所在。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学者李小东认为,日常生活史的研究可以克服社会经济史的经济决定论,以及新文化史的“泛文化”“碎片化”问题。而从现实关怀的脉络来说,日常生活史是客观理性地审视日常生活变革、回应社会对于生活意义的关切。这是寻求研究创新、反思历史变革的重要研究思路。当前,“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呼声响彻全国,这既是对学者的时代要求,也是他们的历史使命。对日常生活史的关注恰好就是对这一呼吁的回应,是扎根在大地上的学问。

日常生活史迷人的地方在于,它生动、活泼地再现了在一个历史阶段中,大众朴实无华的生命经历,日常生活史是更具有生活质感和生命温度的历史,这一特点在本书所列举的几个模块便可管窥一二。比如,德国工人阶级的休闲活动、近代日本民众的性别化日常生活等,这些备受瞩目的研究对象,均源自大众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方面。学者们试图从司空见惯的生活细节中,深掘出对宏观历史的再阐释与再反思。这种新的范式,与以往以专注于研究宏观历史、精英历史的学者相互映衬,彼此补充,共同编织出一个立体的历史图景。

然而,对日常生活史的研究,容易陷入到对个体能动性的浪漫想象中,从而忽视历史的厚重与真实生活的质感。作者以“碎片化”为核心论点,认为这种碎片化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内卷型碎片化”,即丰富的个案研究虽然有助于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普通民众的实际生活,但这种细化并未从根本上挑战既有的对宏观历史图景的认知模式。作者指出,部分个案研究对典型性案例浓墨重彩的深描之后,缺少进一步追问、进一步提升的意识。以致于仅仅停留在了案例表面,忽视了案例之外宏观的、复杂的社会图景。这样一来,个案便脱嵌于社会环境,丧失了典型性。若不对个案进行抽象和提升,就会失去学术研究中对共性的提炼以及对理论的升华。典型个案昙花一现后,研究的学术生命力就迅速枯萎,难以长青。

第二种是“解构型碎片化”,解构型碎片化的研究并不反对“以小见大”,但其所见之大是对某些宏大理论的解构。而这种解构忽视了对历史图景的整体性把握,直接造成了对个体能动性的浪漫化想象。作者提醒道,过分强调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不仅无助于我们理解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错误,反而会给人留下一个浪漫化的关于民众微观抵抗的想象,失去对历史的批判精神。这种强烈的乐观主义倾向在当下的研究中也屡见不鲜,甚至部分研究是为了创新而创新,面对社会问题淡化批判的意味,转而强调一些若有若无的微观反抗,以此勉强证明底层民众的主体性,而对他们遭受到的不公视而不见。

在本书的附录文章中,师义帆老师着重强调了学术研究中“点面结合”的重要性,即所谓的“既见树木,亦见树林”。附录选择的几篇文章是师义帆老师结合自身经历给研究者的学术建议。在《学术书评与问题意识》一文中,他认为可以通过撰写学术著作的书评来训练学术新人的问题意识。从对某一本书的评论,到论述多本学术著作之间的联系,再到对多部学术著作分门别类地评析,问题意识就在一篇篇书评中被训练出来。正如作者所言,如果能从学术书评出发,分析不同研究路径各自的优势及局限,问题意识自然就会产生。在《既见树木,亦见树林——开题报告的话题与问题》一文中,师义帆则以开题报告为案例,意在告知读者判断问题意识的途径。作者认为,开题报告在于说清楚两点:一是你的选题为什么值得研究,即选题的重要性;二是你的选题为什么能研究,也就是选题的可行性。事实上,这也是判断所有研究问题是否成立、是否能够成功的标准。

对于学术研究而言,浩如烟海的文献与形单影只的作者、标新立异的个案与抽象晦涩的理论,是两对既矛盾又统一的结合体。如何平衡这两个矛盾呢?作者启发我们要做到点和面的结合,既要入得了书海,也要驾得了轻舟;既要体现个案之树,也要展现理论之林。纵观全书,作者的行文范式兼顾了学术类书籍的理论性与方法类书籍的实用性,无论读者是学者还是大众,都能够从作者的谋篇布局中感受到日常生活史的魅力,从而拓展日常生活史研究的普及度与影响力。

文/董小玉、卢松岩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发源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