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苑|写在世界读书日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是全世界的文化节日。设立世界读书日是西班牙政府向联合国提出来的。因为西班牙有一张世界级文化名片——塞万提斯,4月23日是他的忌日!巧合的是,4月23日也是伟大戏剧作家莎士比亚生日和忌日,按说英国更有资格提出这个建议,同一天有两位文化巨人离开,可见,这一天是一个多么刻骨铭心的日子,联合国理所当然的同意了!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已经成为世人的共识,成为愈来愈多人的自觉行为和良好习惯!书香正弥漫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心田。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教育的民族,具有悠久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从仓颉造字、孔子办学、科举考试到现在的全国统考,数千年来为政者无不把读书学习的成果作为识人用人的标准,民间无不把有识之士当做崇尚的榜样。耕读人家,书香子弟,更是人们的梦寐以求,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激励了无数莘莘学子无怨无悔地度过了十年寒窗之苦。正是这些良好的传统和作为推动了社会进步和人的素质不断提升。
当然,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倒行逆施的行为,比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明清的文字狱,都是对书籍、对读书人的残酷浩劫,不管他们出于什么原因和理由,都不可宽恕,一一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时刻警示着世人和执政者。
对书的喜爱以及对知识的渴望也成就了我的人生。我出生在豫北农村,父亲在信用社工作,也当过基层干部,家境还算比较宽裕。但兄弟姊妹多,生活负担自然要重一些,上学之余还是要帮家里干一些家务和农活。父亲上过私塾,能写会算,为人仗义,朋友多,在十里八乡小有名气。特别是四大名著、隋唐演义、史记等都能娓娓道来,天文地理、阴阳八卦也略知一二,还写了一手不错的毛笔字,是我的启蒙偶像,至今我还收藏着他传下来的清末民初刻印的《康熙字典》。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许正是受到他的影响或者遗传,我打小对书籍、对学习、对文学历史有特殊的青睐,只要听说谁谁有一本好书,就会千方百计弄到手里。劳动之余、家务事空闲,除了喜欢在村东口的老槐树下,伴着蛙声蝉鸣听艺人说书之外,就是手不释卷,孜孜以读。记得有一次做大锅菜,我一边烧火一边看书,弹出来的火炭,把棉裤都烧冒烟了我还全然不觉。我做家务、干农活求一个快,这样才有更多的时间看书。至于质量效果啊就谈不上了。大姐经常说,三弟就不是干活的料,他的志向在远方。大姐、大哥理解支持我,他们默默无闻的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务和农活。寒冬腊月,大哥骑上自行车,带上自家酿制的芝麻油,冒着漫天飞雪、刺骨的寒风,骑行几十公里,到比邻河南的太行山里的小山村走街串户,芝麻换油,赚取差价,贴补家里的日常开销。大姐除了干农活外,洗衣做饭,缝补浆洗,照顾弟妹,承担了大部分家务,大大减轻了多病母亲的负担。这么多的感动,激励着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我考上了高中,作文常常被老师点评,还张榜在学校的学习专栏里。再后来,当兵了,依然嗜书如命,关灯号吹过之后,仍然借着手电筒光亮看书一个小时左右。后来上了军校,提了干,当上了师政治部的新闻干事,从事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再后来,自加压力,读电大、考研究生,一路走来,不管是在家乡、在部队还是转业到地方,爱好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一直伴随着我的生活也伴随着我不断成长进步。
当年毛泽东主席曾说过,一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如今的世界,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社会已悄然来临,融入到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一枚小小的芯片可以装下千万册图书,甚至囊括一座图书馆,为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的人们提供了极大地便利。但我依旧喜欢嗅着墨香、手捧传统书籍阅读,时不时还会在书中做一些标注,择抄一些名句,写一点感悟。
最后,我给朋友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著名华裔作家岳南的鸿篇巨制《南渡北归》,堪称首部全景再现二十世纪学术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作者的感叹深沉而悲怆—大师远去再无大师!也展现出全球华人的软实力及“不断向上的力量”!厚厚的三部曲,洋洋洒洒180万字,细品慢嚼,你会感悟出在那个社会、那个多灾多难的时代环境中,一群学术巨匠的执着、敬业、高贵品行,此乃我民族之脊梁!一本是著名学者余秋雨所著的《文化苦旅》,孔子曾苦苦的行走在路上,老子曾缓缓的行走在路上,墨子曾匆匆行走在路上,先贤名士在艰难的、漫漫的苦旅中感悟出天地之道、人性之光,幸哉伟哉!一位哲人说过:停止了行进的脚步思想也就停止了!让我们一起放开求索的脚步,去感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去领略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风采!
朋友,爱好读书吧!书中不仅仅只有黄金缕、颜如玉,书更能让你变得儒雅、睿智,让你活得有价值、有尊严!
刘瑞江
2024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