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旅戏评”方言话剧《书月楼》专题之四——讲述重庆民间艺人自己的风骨柔情
方言话剧《书月楼》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评书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袁国虎创作表演。

“巴渝文旅戏评”方言话剧《书月楼》专题之四——讲述重庆民间艺人自己的风骨柔情

来源:华龙网2024-05-09

编者案:2024年3月,重庆方言话剧《书月楼》在山城曲艺场首轮试演。该剧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山城故事,人物鲜明,台词地道,展现了重庆方言魅力,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组织青年剧评人观摩了该剧,并进行了专题评论。

黎明以前,一天之中最黑暗的时刻降临。彼时已然迎来曙光的北京,像远处忽明忽暗的灯塔给予仍被迷雾笼罩的重庆坚定的指引。随着说书人的醒木掷地有声地重击于桌上,观众们的思绪逐渐被拉回了1949年秋天的重庆。嘉陵江畔,茶馆里聚集了一批身份迥异的看客们,品茶听戏,围着几张桌子摆起龙门阵,书月楼的故事就在此地悄然发生。方言话剧《书月楼》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评书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袁国虎创作表演,通过多种中华传统文化结合,以精妙的戏剧结构、精湛的演员表演,讲述了重庆解放前夕山城革命先烈心存信仰、心向黎明的感人故事。

二十余位个性鲜明的角色如何合理且巧妙地依次登场,无疑十分考验剧作者的创作功力。《书月楼》以序幕为始,由耄耋之年的主角书龄童在评书桌前的说讲引出发生于1949年前的主线故事。此后的六个场次,既是书龄童亲历的真实回忆,也是本剧故事的主体。剧目从四川评书展开,重庆方言特有的感染力很快让剧场中的观众们仿佛身临三尺书台下,置身剧中的观众角色里。灯光转暗,舞台置景与道具开始变化,观众们又随着茶馆老板“当头炮”的叫喊声化身成了茶馆里的看客。第一场戏过半,随着唐包子、张班子、曾聋子、贾瞎子的表演定格,老年书龄童再次走上台,回忆起当年为书月楼“搭班子”的往事。这样的调度方式同样出现在第二场戏中,舞台右侧,月中仙和书龄童围桌而坐追忆儿时经历,谈及亲生父母时,月中仙与书龄童的表演定格,而灯光带动着观众们的视觉焦点转移到舞台左侧,小月中仙与当头炮正演绎着儿时画面。作为舞台艺术的话剧,舞美、音响与剧情的高度配合为剧目增添了更多层次与深度,多维度地生动诠释着剧作无穷的魅力,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场身临其境的沉浸式表演。

图片1

《书月楼》以“剧”为主体,与其说是评书中融入了话剧元素,不如说是一场极具故事性的话剧以评书艺术为结构连结。在人像展览式结构下,如何做到面面俱到的同时保持故事结构的环环相扣?老年书龄童以说书人身份的四次登场层层递进、紧密串联,通过评书独特的语言魅力与生动立体的舞台表演相配合,既打破了传统评书在表现形式上的局限,又以说书人的叙述把控戏剧节奏、娓娓道来,两种独立的艺术共同焕发出了新的生机。结尾,一束追光打在了老年书龄童身上,观众们如梦初醒。至此,书月楼的人们不再只是虚构的角色描绘,而成了一个个鲜活立体、有血有肉的真实存在,书月楼的理想之光穿透了几十年的时光,照到了每位落幕时送出掌声的人们。

图片2

以第一场中跑堂的茶艺表演与月中仙的四川清音徐徐展开,《书月楼》中出现了大量诸如茶艺、戏曲、民乐、名著故事等多种民间文艺形式的相互交织,观众在获得视听享受的同时也深切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样的元素设置既烘托了浓郁的戏剧氛围,也为剧目奠定了叙事基调。“今天这章书闹热哟,战潼关,马超追杀曹操”“别个姓贾,贾宝玉的贾…”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著元素出现,不仅使观众们倍感亲切并对故事情节更为感兴趣,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对观众达到了寓教于乐、提升审美情趣以及文化自觉的作用。贾瞎子的竹琴、月中仙的琵琶、张班子、唐包子的金钱板……,这些民间技艺,轮番登场,唱腔、音色和其他舞台表现,虽然昙花一现,没有完整呈现,但已经让人叫绝,回味无穷。

图片3

从角色演绎、戏曲演唱到器乐演奏与评书说讲,《书月楼》通过精妙的戏剧节奏与舞台呈现方式描绘了二十余位丰满生动的角色形象。除了编剧导演等幕后人员的精巧设计,更离不开台上话剧演员们的精湛表演与专业功底。大幕拉起,从怀抱琵琶,唱着清音《小放风筝》的月中仙开场,掩面无声恸哭的花蝴蝶结束,台上的演员们通过对角色细致入微的刻画,展现出了极高的个人专业素养。多位演员的表演甚至在台下已经开始,观众们的座位旁,马前兵叫喊着“盒儿票”缓步上台,自然地融入台上正在进行的表演中。书月楼跑堂手中供茶客们擦手的帕子也从台上扔到了台下。这样的表演方式无疑进一步为观众们带来了更具真实感的观剧体验,伴随着耳边响起的叫卖置身书月楼中,即便是无实物表演也同样极具感染力与亲切感。

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先生曾说过:“会说的说人物,不会说的说故事。”《书月楼》有着扎实的故事基底,更是在台前幕后的创作者们通力合作下,描绘出了一群栩栩如生、性格饱满而又形象分明的角色。大幕落下,敢爱敢恨的花蝴蝶出场时吟唱的《天涯歌女》仿佛还在耳边,抱着盒子叫卖着的“盒儿票”与穿着军装的马前兵重叠成了同一个身影。书月楼艺人班子身上拥有的是极为宝贵的独属重庆人的乐观与豁达,他们彼此调侃打闹,却也体现了最广大普通群众渴望过上好日子的深切盼望。从见风使舵贪生怕死的颤翎子、狗腿子,到独立勇敢的书龄童、月中仙,坚定守护黎明曙光的当头炮,无论主角与配角,正派还是反派,都在剧目中充分发挥能动性。演员们根据角色的命运变化灵活调整表演节奏与力度,准确地传递出了角色的情感内核,贡献了极为精彩、传神的演绎,与优秀的剧本相得益彰、锦上添花。

黎明之后,我们将步入怎样的世界?书龄童在第一次遇见月中仙的那个夜晚对她说,新中国成立之后,人人平等,当家作主,反对封建,反对压迫。漫长的黑夜里,总有人仰望星空,为了实现这样的理想世界,总有人前仆后继地追寻、奉献。即便走在这样的路上会不可避免地失去许多,也许是爱情,也许是亲情,但正如结尾老年书龄童所说的那样,信仰是大爱,舍下情爱成全大爱,情爱是大爱的基础,大爱是情爱的升华。

类型的创新表达、严谨的叙事结构、精湛的人物演绎加之极具美感的舞美呈现,评书剧《书月楼》进一步探索了新时代评书创作的可能性,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也为今后的新型评书创作提供了优秀的经验与启发。

文/重庆邮电大学 田新玥

分享
新浪微博

“巴渝文旅戏评”方言话剧《书月楼》专题之四——讲述重庆民间艺人自己的风骨柔情

2024-05-09 17:16:56 来源:

编者案:2024年3月,重庆方言话剧《书月楼》在山城曲艺场首轮试演。该剧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山城故事,人物鲜明,台词地道,展现了重庆方言魅力,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组织青年剧评人观摩了该剧,并进行了专题评论。

黎明以前,一天之中最黑暗的时刻降临。彼时已然迎来曙光的北京,像远处忽明忽暗的灯塔给予仍被迷雾笼罩的重庆坚定的指引。随着说书人的醒木掷地有声地重击于桌上,观众们的思绪逐渐被拉回了1949年秋天的重庆。嘉陵江畔,茶馆里聚集了一批身份迥异的看客们,品茶听戏,围着几张桌子摆起龙门阵,书月楼的故事就在此地悄然发生。方言话剧《书月楼》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评书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袁国虎创作表演,通过多种中华传统文化结合,以精妙的戏剧结构、精湛的演员表演,讲述了重庆解放前夕山城革命先烈心存信仰、心向黎明的感人故事。

二十余位个性鲜明的角色如何合理且巧妙地依次登场,无疑十分考验剧作者的创作功力。《书月楼》以序幕为始,由耄耋之年的主角书龄童在评书桌前的说讲引出发生于1949年前的主线故事。此后的六个场次,既是书龄童亲历的真实回忆,也是本剧故事的主体。剧目从四川评书展开,重庆方言特有的感染力很快让剧场中的观众们仿佛身临三尺书台下,置身剧中的观众角色里。灯光转暗,舞台置景与道具开始变化,观众们又随着茶馆老板“当头炮”的叫喊声化身成了茶馆里的看客。第一场戏过半,随着唐包子、张班子、曾聋子、贾瞎子的表演定格,老年书龄童再次走上台,回忆起当年为书月楼“搭班子”的往事。这样的调度方式同样出现在第二场戏中,舞台右侧,月中仙和书龄童围桌而坐追忆儿时经历,谈及亲生父母时,月中仙与书龄童的表演定格,而灯光带动着观众们的视觉焦点转移到舞台左侧,小月中仙与当头炮正演绎着儿时画面。作为舞台艺术的话剧,舞美、音响与剧情的高度配合为剧目增添了更多层次与深度,多维度地生动诠释着剧作无穷的魅力,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场身临其境的沉浸式表演。

图片1

《书月楼》以“剧”为主体,与其说是评书中融入了话剧元素,不如说是一场极具故事性的话剧以评书艺术为结构连结。在人像展览式结构下,如何做到面面俱到的同时保持故事结构的环环相扣?老年书龄童以说书人身份的四次登场层层递进、紧密串联,通过评书独特的语言魅力与生动立体的舞台表演相配合,既打破了传统评书在表现形式上的局限,又以说书人的叙述把控戏剧节奏、娓娓道来,两种独立的艺术共同焕发出了新的生机。结尾,一束追光打在了老年书龄童身上,观众们如梦初醒。至此,书月楼的人们不再只是虚构的角色描绘,而成了一个个鲜活立体、有血有肉的真实存在,书月楼的理想之光穿透了几十年的时光,照到了每位落幕时送出掌声的人们。

图片2

以第一场中跑堂的茶艺表演与月中仙的四川清音徐徐展开,《书月楼》中出现了大量诸如茶艺、戏曲、民乐、名著故事等多种民间文艺形式的相互交织,观众在获得视听享受的同时也深切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样的元素设置既烘托了浓郁的戏剧氛围,也为剧目奠定了叙事基调。“今天这章书闹热哟,战潼关,马超追杀曹操”“别个姓贾,贾宝玉的贾…”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著元素出现,不仅使观众们倍感亲切并对故事情节更为感兴趣,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对观众达到了寓教于乐、提升审美情趣以及文化自觉的作用。贾瞎子的竹琴、月中仙的琵琶、张班子、唐包子的金钱板……,这些民间技艺,轮番登场,唱腔、音色和其他舞台表现,虽然昙花一现,没有完整呈现,但已经让人叫绝,回味无穷。

图片3

从角色演绎、戏曲演唱到器乐演奏与评书说讲,《书月楼》通过精妙的戏剧节奏与舞台呈现方式描绘了二十余位丰满生动的角色形象。除了编剧导演等幕后人员的精巧设计,更离不开台上话剧演员们的精湛表演与专业功底。大幕拉起,从怀抱琵琶,唱着清音《小放风筝》的月中仙开场,掩面无声恸哭的花蝴蝶结束,台上的演员们通过对角色细致入微的刻画,展现出了极高的个人专业素养。多位演员的表演甚至在台下已经开始,观众们的座位旁,马前兵叫喊着“盒儿票”缓步上台,自然地融入台上正在进行的表演中。书月楼跑堂手中供茶客们擦手的帕子也从台上扔到了台下。这样的表演方式无疑进一步为观众们带来了更具真实感的观剧体验,伴随着耳边响起的叫卖置身书月楼中,即便是无实物表演也同样极具感染力与亲切感。

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先生曾说过:“会说的说人物,不会说的说故事。”《书月楼》有着扎实的故事基底,更是在台前幕后的创作者们通力合作下,描绘出了一群栩栩如生、性格饱满而又形象分明的角色。大幕落下,敢爱敢恨的花蝴蝶出场时吟唱的《天涯歌女》仿佛还在耳边,抱着盒子叫卖着的“盒儿票”与穿着军装的马前兵重叠成了同一个身影。书月楼艺人班子身上拥有的是极为宝贵的独属重庆人的乐观与豁达,他们彼此调侃打闹,却也体现了最广大普通群众渴望过上好日子的深切盼望。从见风使舵贪生怕死的颤翎子、狗腿子,到独立勇敢的书龄童、月中仙,坚定守护黎明曙光的当头炮,无论主角与配角,正派还是反派,都在剧目中充分发挥能动性。演员们根据角色的命运变化灵活调整表演节奏与力度,准确地传递出了角色的情感内核,贡献了极为精彩、传神的演绎,与优秀的剧本相得益彰、锦上添花。

黎明之后,我们将步入怎样的世界?书龄童在第一次遇见月中仙的那个夜晚对她说,新中国成立之后,人人平等,当家作主,反对封建,反对压迫。漫长的黑夜里,总有人仰望星空,为了实现这样的理想世界,总有人前仆后继地追寻、奉献。即便走在这样的路上会不可避免地失去许多,也许是爱情,也许是亲情,但正如结尾老年书龄童所说的那样,信仰是大爱,舍下情爱成全大爱,情爱是大爱的基础,大爱是情爱的升华。

类型的创新表达、严谨的叙事结构、精湛的人物演绎加之极具美感的舞美呈现,评书剧《书月楼》进一步探索了新时代评书创作的可能性,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也为今后的新型评书创作提供了优秀的经验与启发。

文/重庆邮电大学 田新玥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王景行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