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二圣镇:集体式发展打造生态“明星村”
曾几何时,重庆巴南二圣镇集体村千亩山地荒凉一片,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年轻劳动力大量外流,留守村里的人数不足500人……正是这个积贫积弱的“小荒村”,却在近几年以“黑马”之姿,一路披荆斩棘,连续拿下全国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西南片区唯一)、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生态休闲旅游示范村等多项荣誉。

巴南二圣镇:集体式发展打造生态“明星村”

来源:华龙网2018-05-24

  华龙网5月24日6时30分讯(通讯员 张礴)曾几何时,重庆巴南二圣镇集体村千亩山地荒凉一片,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年轻劳动力大量外流,留守村里的人数不足500人……正是这个积贫积弱的“小荒村”,却在近几年以“黑马”之姿,一路披荆斩棘,连续拿下全国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西南片区唯一)、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生态休闲旅游示范村等多项荣誉。

  一个占地不足10平方公里的“小荒村”,如何蝶变成游人如织的生态“明星村”?近日,笔者走进集体村,近距离体验“集体生活”,解开乡村振兴路上的致富密码。

二圣镇集体村村民开办农家乐致富增收 (资料图)

  集体“定制”

  万亩布局精准激活“荒村”活力

  初夏已至,天坪山蜿蜒的山涧公路旁繁花盛放,农民在盛放的花里劳作,独成一派美景。

  “大伙快起来,该施肥了。”一大早,村民王大力就开始吆喝邻居们帮忙给自家的梨树施肥,这是笔者走进集体村看到的第一幕。

  “不要看如今村里很热闹,2002年的时候,村里基本只有老人和小孩,是个地道的‘留守村’。” 村党委书记郑孝前坦言,为了改善贫困落后的局面,几经摸索,村里提出了“农业稳村、旅游兴村、生态强村”的发展思路。

  “这里海拔高,土壤肥沃,特别适合种植茶叶、果树等农产品。”郑孝前看着路边成片的梨树回忆道,2002年至2008年,集体村开启“农业稳村”的发展计划。所谓“农业稳村”,就是将所有村民集中起来,因地制宜发展大规模项目,集体生产一种或几种农产品,所以当时村里号召留守村民一起,流转4000亩土地集体种植高山梨。

  “在发展初期,我们完全按照集体大家庭的模式,实行统一设施建设、统一技术培训和信息传递、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产品包装和销售,同时分户按技术标准细化管理、分红分利,小户散户向大户集中,集中采购生产资料。” 郑孝前说,这样的模式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如今,集体村已形成8000亩高山梨、3000亩花卉苗木、3000亩茶叶三大主导产业,蓝莓、葡萄、草莓、高山生态鱼等100亩以上的特色产业,形成“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级有菜”的农业产业业态,打造出一批如“巴南银针”“高山梨”等全市知名的农产品。

  集体“下海”

  千户村民每年接待上百万游客

  大规模产业布局之后,该如何实现农户收入的多样性,如何在基层农村实现一产带动三产的难题?

  集体村给出答案:旅游兴村。

  “‘旅游兴村’是既定的发展思路,从2008年后,我们将产业布局的重点转移到旅游节会开发上,依靠梨花、茶叶等大规模产业,开发了梨花节、采梨节、格桑花节、采茶节。同时发动全村村民集体创业,在增产的同时保证增收。” 郑孝前说。

  在“旅游兴村”的背景下,村民的生活过得如何?

  沿着集体村盘山公路往下走,各类农家乐像满树梨花遍布整个集体村。农旅产业起步,一大批在外务工的村民开始返乡创业,集体村常住人口激增,潘仁胜就是其中之一。

  “没有打工的压力,在家门口赚钱反而更加容易,现在终于深刻理解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义了。” 潘仁胜说,听说村里开发了许多产业,他和妻子返乡后,用所有积蓄一口气流转了20亩土地种植梨树。

  “这些年梨树逐年增产,当季就能卖完,我还办起了农家乐,每年还能多赚近10万元的外快。”说起现在的生活,潘仁胜的脸上绽放出笑容。

  据介绍,集体村种植的高山梨价格从2008年每斤1元增长到2017年每斤6—8元,村民年均收入增长达20%,2017年村民年均收入达5万元,现在村里有农家乐28家,常住村民从几百人增长至2000多人,所有村民都在产业链上。

  集体 “奔富”

  村民人均年收入五年翻四番

  “乡村变景区,一到周末到处都是游客。”村民万正秀兴致勃勃地说,以前家里主要靠种地为生,自从2002年村里流转土地集体种茶后,一年能收获好几季,家里开办的农家客栈,每到周末都能住满。

  在集体村,像万正秀一样“鼓了腰包”的村民比比皆是。

  2000年,集体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000余元。这一数字在“集体”发展后骤然上升,根据郑孝前提供的数据显示,通过农村集体经营发展,2017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600元,再加上农家乐、家禽类农产品,每户村民每年收入至少10万元以上,五年几乎翻了四番。

  “卖花、卖果只是一个看点,我们通过各种节庆,更是宣传了一种生态、一个品牌,让市民发展到农户家里,深度接触乡村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 郑孝前说,这就是生态强村的理念。

  如今,以原生态的乡村产业、美景为核心,以特色节庆和地域文化为载体,集体村已经成为集田园风光欣赏、特色文化展示、乡村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农业旅游示范地。同时,品牌传播既带来社会效益,也实现经济效益;既为当地农业带来蓬勃生机,也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据介绍,2008年至2017年集体村已成功举办十届梨花节、采梨节和三届格桑花节,使田园变公园、田间变市场、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随手品。

  “以农促旅,以旅强农。” 郑孝前谈起未来,以此路径,集体村将努力建设成为立足重庆、服务周边的休闲农业示范区和乡村旅游目的地,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旅游增色。

分享
新浪微博

巴南二圣镇:集体式发展打造生态“明星村”

2018-05-24 09:45:39 来源:

  华龙网5月24日6时30分讯(通讯员 张礴)曾几何时,重庆巴南二圣镇集体村千亩山地荒凉一片,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年轻劳动力大量外流,留守村里的人数不足500人……正是这个积贫积弱的“小荒村”,却在近几年以“黑马”之姿,一路披荆斩棘,连续拿下全国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西南片区唯一)、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生态休闲旅游示范村等多项荣誉。

  一个占地不足10平方公里的“小荒村”,如何蝶变成游人如织的生态“明星村”?近日,笔者走进集体村,近距离体验“集体生活”,解开乡村振兴路上的致富密码。

二圣镇集体村村民开办农家乐致富增收 (资料图)

  集体“定制”

  万亩布局精准激活“荒村”活力

  初夏已至,天坪山蜿蜒的山涧公路旁繁花盛放,农民在盛放的花里劳作,独成一派美景。

  “大伙快起来,该施肥了。”一大早,村民王大力就开始吆喝邻居们帮忙给自家的梨树施肥,这是笔者走进集体村看到的第一幕。

  “不要看如今村里很热闹,2002年的时候,村里基本只有老人和小孩,是个地道的‘留守村’。” 村党委书记郑孝前坦言,为了改善贫困落后的局面,几经摸索,村里提出了“农业稳村、旅游兴村、生态强村”的发展思路。

  “这里海拔高,土壤肥沃,特别适合种植茶叶、果树等农产品。”郑孝前看着路边成片的梨树回忆道,2002年至2008年,集体村开启“农业稳村”的发展计划。所谓“农业稳村”,就是将所有村民集中起来,因地制宜发展大规模项目,集体生产一种或几种农产品,所以当时村里号召留守村民一起,流转4000亩土地集体种植高山梨。

  “在发展初期,我们完全按照集体大家庭的模式,实行统一设施建设、统一技术培训和信息传递、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产品包装和销售,同时分户按技术标准细化管理、分红分利,小户散户向大户集中,集中采购生产资料。” 郑孝前说,这样的模式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如今,集体村已形成8000亩高山梨、3000亩花卉苗木、3000亩茶叶三大主导产业,蓝莓、葡萄、草莓、高山生态鱼等100亩以上的特色产业,形成“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级有菜”的农业产业业态,打造出一批如“巴南银针”“高山梨”等全市知名的农产品。

  集体“下海”

  千户村民每年接待上百万游客

  大规模产业布局之后,该如何实现农户收入的多样性,如何在基层农村实现一产带动三产的难题?

  集体村给出答案:旅游兴村。

  “‘旅游兴村’是既定的发展思路,从2008年后,我们将产业布局的重点转移到旅游节会开发上,依靠梨花、茶叶等大规模产业,开发了梨花节、采梨节、格桑花节、采茶节。同时发动全村村民集体创业,在增产的同时保证增收。” 郑孝前说。

  在“旅游兴村”的背景下,村民的生活过得如何?

  沿着集体村盘山公路往下走,各类农家乐像满树梨花遍布整个集体村。农旅产业起步,一大批在外务工的村民开始返乡创业,集体村常住人口激增,潘仁胜就是其中之一。

  “没有打工的压力,在家门口赚钱反而更加容易,现在终于深刻理解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义了。” 潘仁胜说,听说村里开发了许多产业,他和妻子返乡后,用所有积蓄一口气流转了20亩土地种植梨树。

  “这些年梨树逐年增产,当季就能卖完,我还办起了农家乐,每年还能多赚近10万元的外快。”说起现在的生活,潘仁胜的脸上绽放出笑容。

  据介绍,集体村种植的高山梨价格从2008年每斤1元增长到2017年每斤6—8元,村民年均收入增长达20%,2017年村民年均收入达5万元,现在村里有农家乐28家,常住村民从几百人增长至2000多人,所有村民都在产业链上。

  集体 “奔富”

  村民人均年收入五年翻四番

  “乡村变景区,一到周末到处都是游客。”村民万正秀兴致勃勃地说,以前家里主要靠种地为生,自从2002年村里流转土地集体种茶后,一年能收获好几季,家里开办的农家客栈,每到周末都能住满。

  在集体村,像万正秀一样“鼓了腰包”的村民比比皆是。

  2000年,集体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000余元。这一数字在“集体”发展后骤然上升,根据郑孝前提供的数据显示,通过农村集体经营发展,2017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600元,再加上农家乐、家禽类农产品,每户村民每年收入至少10万元以上,五年几乎翻了四番。

  “卖花、卖果只是一个看点,我们通过各种节庆,更是宣传了一种生态、一个品牌,让市民发展到农户家里,深度接触乡村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 郑孝前说,这就是生态强村的理念。

  如今,以原生态的乡村产业、美景为核心,以特色节庆和地域文化为载体,集体村已经成为集田园风光欣赏、特色文化展示、乡村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农业旅游示范地。同时,品牌传播既带来社会效益,也实现经济效益;既为当地农业带来蓬勃生机,也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据介绍,2008年至2017年集体村已成功举办十届梨花节、采梨节和三届格桑花节,使田园变公园、田间变市场、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随手品。

  “以农促旅,以旅强农。” 郑孝前谈起未来,以此路径,集体村将努力建设成为立足重庆、服务周边的休闲农业示范区和乡村旅游目的地,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旅游增色。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余浩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