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咖馆】卖出荣昌折扇“天价”、研制出夏布折扇 如今他的梦想是建一座微型扇博物馆
今年72岁的陈子福,就是一位从元镇西街走出来的荣昌折扇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曾卖出荣昌折扇400元的“天价”。

【艺咖馆】卖出荣昌折扇“天价”、研制出夏布折扇 如今他的梦想是建一座微型扇博物馆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06-30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6月30日17时讯(记者 吴思佳)炎炎夏日,树荫下,两三人、一把折扇、一壶茶,是老重庆城随处可见的场景。那时候,重庆人手中的折扇多产自荣昌。

荣昌区元镇西街一带,从清末民初起聚集了大量折扇铺,有“扇庄街”之称。今年72岁的陈子福,就是一位从元镇西街走出来的荣昌折扇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曾卖出荣昌折扇400元的“天价”、成功研制出2项非遗融合起来的夏布折扇,如今,他的梦想就是成立一座微型扇博物馆,让折扇流芳后世,让更多人接触并尊重这门艺术。

陈子福刻扇夹。摄影者 吕成伯

一别30年 陈子福卖出荣昌折扇最高价

1996年,陈子福辞去了干了30年的国有企业会计工作。当时的他每个月领320元的工资,但是为了给考上大学的儿子凑学费,他决定转行制扇。那年,正是荣昌折扇走下坡路的时期。他的做法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但这并没有阻止他的脚步。

“荣昌折扇被流水线生产的低价、粗糙折扇冲击体无完肤。”回想当年,陈子福摇头叹气,虽然心里没有底,但是他别无选择,“自己没啥本事,只会做扇子。”

当时,荣昌折扇靠“走量”赚钱,要实现规模化生产,必须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对于当时存款只有1000元的陈子福,无疑是“痴人说梦”。

陈子福制扇中

考虑再三,陈子福走上了另一条道路——制作工艺折扇。虽然当时这种折扇的市场非常惨淡,整个荣昌一年的销量不过几十把,但是陈子福有自己的想法:“销量不好是因为扇面上的图案都是机器批量印刷的,粗制滥造,没有‘文化味儿’。”

于是,陈子福凭借自己的国画功力,为扇面手绘图案,靠文化拯救工艺折扇。

现实与陈子福的设想背道而驰。半年过去了,他的工艺折扇一把也没卖出去。为了提高折扇的知名度,他甚至搭着梯子爬上工地围墙写宣传广告。

同年7月,首届全国扇子艺术大展将在北京举行。陈子福得知了消息后,意识到这是个推广荣昌折扇的好机会。于是,他带着20多把折扇前往参展。当他发现所带的折扇被淹没在现场众多工艺折扇中,他感到无望,但又不甘心。于是他直接在现场大声吆喝:“荣昌折扇,历史悠久、工艺精良……”很快,他的折扇被全部买走,甚至卖出了400多元的“天价”,创造了当时荣昌折扇的最高价。

夏布折扇 两项非遗的完美融合

荣昌四宝中,夏布也是其中一项,它轻柔胜丝,避暑爽身,是暑天衣料佳品。

1997年,陈子福瞄准了夏布,他想将夏布和折扇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含金量更好的工艺折扇。

制作一把折扇要经过108道工序,近一年时间里,陈子福重复了不知道多少个108道工序,配料、温度、粘贴等方面进行研究,终于成功研制了夏布折扇,填补了中国折扇历史上的一个空白。

勾、皴、点、染…… “因为夏布底纹古朴,作画用色要以赭石加水墨为主,一把折扇要画将近两天。”陈子福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一把好折扇,收折起来要紧闭,扇骨不能有破损,扇面光滑细润、没有松层起泡这是非常重要的。

全棕折扇

然而,当时鲜为人知的夏布折扇在市场上并不被接受。陈子福借鉴在北京展会上的成功经验,只要有展会、比赛,他就带着夏布折扇参赛。于是,夏布折扇屡屡获奖,也让更多人了解、认可了夏布折扇。

如今,陈子福就自己的创新成果提交中国专利申请。他的荣昌夏布折扇作为珍贵的礼品,被远涉重洋带到了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如果你去荣昌买夏布折扇,看到上面有陈子福亲笔题的名字,那意味着这是一把品质最上乘的夏布折扇。”重庆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秘书长柳孔文说。

丝绸折扇

最大的梦想 建一座微型扇博物馆

如今,72岁的陈子福没了年轻时的眼明手捷,折扇也做得少了,但他却始终心系着它,“我想成立一个微型扇博物馆。”陈子福说,现在荣昌扇匠不过80人,折扇技艺正面临消亡的危机。他想通过努力,让折扇进入寻常百姓家,让更多人接触并尊重这门艺术。

陈子福认为,制扇的每道工序,就有相应的物件。“108道工序至少有108件物件,收集到这些物件,就是一部荣昌折扇文化的历史写真。”于是,陈子福在制扇之余,满世界寻找荣昌早年折扇制造工具和遗留作品。

竹匣夏布折扇

去年,他收了第四个徒弟李道良。33岁的李道良是制扇匠里年龄最小的一个,经常向陈子福请教问题,陈子福总是在电话那头说:“你等一下,我一会儿到你这来。”“老师什么都是亲力亲为,他觉得当面说清楚才能解决问题。”

“其实真正进这行的没几个人,天天拿着刀,手上磨得全是泡,也不找钱,没年轻人愿意做这个。”看着老师走远,李道良才向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说,“如今老师年纪大了,目的就是传承折扇文化,让更多人了解这行,我们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折扇技艺传承发扬下去。”

随着现代化进展越来越快,不少传统手工技艺逐渐被机械所替代,慢慢退出历史舞台,那些被传承下来的手工艺显得更加弥足珍贵。不仅是陈子福,还有千千万万的传承人,他们希望将来,从他们手中传下去的技艺,能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活力,永不消逝。

(本文图片由李道良提供)

分享
新浪微博

【艺咖馆】卖出荣昌折扇“天价”、研制出夏布折扇 如今他的梦想是建一座微型扇博物馆

2019-06-30 17:58:55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6月30日17时讯(记者 吴思佳)炎炎夏日,树荫下,两三人、一把折扇、一壶茶,是老重庆城随处可见的场景。那时候,重庆人手中的折扇多产自荣昌。

荣昌区元镇西街一带,从清末民初起聚集了大量折扇铺,有“扇庄街”之称。今年72岁的陈子福,就是一位从元镇西街走出来的荣昌折扇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曾卖出荣昌折扇400元的“天价”、成功研制出2项非遗融合起来的夏布折扇,如今,他的梦想就是成立一座微型扇博物馆,让折扇流芳后世,让更多人接触并尊重这门艺术。

陈子福刻扇夹。摄影者 吕成伯

一别30年 陈子福卖出荣昌折扇最高价

1996年,陈子福辞去了干了30年的国有企业会计工作。当时的他每个月领320元的工资,但是为了给考上大学的儿子凑学费,他决定转行制扇。那年,正是荣昌折扇走下坡路的时期。他的做法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但这并没有阻止他的脚步。

“荣昌折扇被流水线生产的低价、粗糙折扇冲击体无完肤。”回想当年,陈子福摇头叹气,虽然心里没有底,但是他别无选择,“自己没啥本事,只会做扇子。”

当时,荣昌折扇靠“走量”赚钱,要实现规模化生产,必须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对于当时存款只有1000元的陈子福,无疑是“痴人说梦”。

陈子福制扇中

考虑再三,陈子福走上了另一条道路——制作工艺折扇。虽然当时这种折扇的市场非常惨淡,整个荣昌一年的销量不过几十把,但是陈子福有自己的想法:“销量不好是因为扇面上的图案都是机器批量印刷的,粗制滥造,没有‘文化味儿’。”

于是,陈子福凭借自己的国画功力,为扇面手绘图案,靠文化拯救工艺折扇。

现实与陈子福的设想背道而驰。半年过去了,他的工艺折扇一把也没卖出去。为了提高折扇的知名度,他甚至搭着梯子爬上工地围墙写宣传广告。

同年7月,首届全国扇子艺术大展将在北京举行。陈子福得知了消息后,意识到这是个推广荣昌折扇的好机会。于是,他带着20多把折扇前往参展。当他发现所带的折扇被淹没在现场众多工艺折扇中,他感到无望,但又不甘心。于是他直接在现场大声吆喝:“荣昌折扇,历史悠久、工艺精良……”很快,他的折扇被全部买走,甚至卖出了400多元的“天价”,创造了当时荣昌折扇的最高价。

夏布折扇 两项非遗的完美融合

荣昌四宝中,夏布也是其中一项,它轻柔胜丝,避暑爽身,是暑天衣料佳品。

1997年,陈子福瞄准了夏布,他想将夏布和折扇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含金量更好的工艺折扇。

制作一把折扇要经过108道工序,近一年时间里,陈子福重复了不知道多少个108道工序,配料、温度、粘贴等方面进行研究,终于成功研制了夏布折扇,填补了中国折扇历史上的一个空白。

勾、皴、点、染…… “因为夏布底纹古朴,作画用色要以赭石加水墨为主,一把折扇要画将近两天。”陈子福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一把好折扇,收折起来要紧闭,扇骨不能有破损,扇面光滑细润、没有松层起泡这是非常重要的。

全棕折扇

然而,当时鲜为人知的夏布折扇在市场上并不被接受。陈子福借鉴在北京展会上的成功经验,只要有展会、比赛,他就带着夏布折扇参赛。于是,夏布折扇屡屡获奖,也让更多人了解、认可了夏布折扇。

如今,陈子福就自己的创新成果提交中国专利申请。他的荣昌夏布折扇作为珍贵的礼品,被远涉重洋带到了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如果你去荣昌买夏布折扇,看到上面有陈子福亲笔题的名字,那意味着这是一把品质最上乘的夏布折扇。”重庆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秘书长柳孔文说。

丝绸折扇

最大的梦想 建一座微型扇博物馆

如今,72岁的陈子福没了年轻时的眼明手捷,折扇也做得少了,但他却始终心系着它,“我想成立一个微型扇博物馆。”陈子福说,现在荣昌扇匠不过80人,折扇技艺正面临消亡的危机。他想通过努力,让折扇进入寻常百姓家,让更多人接触并尊重这门艺术。

陈子福认为,制扇的每道工序,就有相应的物件。“108道工序至少有108件物件,收集到这些物件,就是一部荣昌折扇文化的历史写真。”于是,陈子福在制扇之余,满世界寻找荣昌早年折扇制造工具和遗留作品。

竹匣夏布折扇

去年,他收了第四个徒弟李道良。33岁的李道良是制扇匠里年龄最小的一个,经常向陈子福请教问题,陈子福总是在电话那头说:“你等一下,我一会儿到你这来。”“老师什么都是亲力亲为,他觉得当面说清楚才能解决问题。”

“其实真正进这行的没几个人,天天拿着刀,手上磨得全是泡,也不找钱,没年轻人愿意做这个。”看着老师走远,李道良才向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说,“如今老师年纪大了,目的就是传承折扇文化,让更多人了解这行,我们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折扇技艺传承发扬下去。”

随着现代化进展越来越快,不少传统手工技艺逐渐被机械所替代,慢慢退出历史舞台,那些被传承下来的手工艺显得更加弥足珍贵。不仅是陈子福,还有千千万万的传承人,他们希望将来,从他们手中传下去的技艺,能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活力,永不消逝。

(本文图片由李道良提供)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发源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