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新民俗:不仅仅是“庆祝”——“爱国活动周”背后的文化现象解析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行走在欢度国庆黄金周的大街小巷,你一定已经发现了这些“暖心”的细节——
高楼广厦之间、店铺民宅之前,在往来穿梭的游人手中、在涂抹彩妆的脸上、在无数国人的心头,一面面国旗迎风招展。
在松柏掩映的烈士陵园,在英魂萦绕的纪念碑前,在接驳互联网的指尖,一朵朵真实或虚拟的鲜花、一句句表达着感恩与铭记的寄语,汇集成浩荡的思念滚滚向前。
在镁光闪耀的专业舞台上、在小区林立的电梯楼下、在洒满秋阳的农舍间,一场场热闹的表演、一首首发自内心的颂歌、一曲曲奔放热烈的舞蹈,争相抒发着对新中国无限的热爱与祝愿。
……
在这些细节背后,你应该也真切感受到了一种力量——它蕴藏在欢度国庆的人们的行为举止中,看似微不足道,却又强大到将14亿人紧紧凝聚。
这些充满力量的“细节”,就是“国庆新民俗”。
秦廷富 摄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在这个特殊的国庆黄金周,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为你解读“国庆新民俗”,并透过这种全新的文化现象,去体会个人和国家之间亘古永恒的情缘。
壹·寻“踪”
——你,一定为“她”送上了祝福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国庆新民俗,恰恰相反。
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疆域内,在56个民族同胞的心坎上,在国庆黄金周“祝福祖国”,都已经成为国人一种自觉自发的“习俗”。
●新民俗一:收看阅兵
10月1日上午,重庆江北机场T3航站楼候机厅,邓毅正在候机。
从9点过开始,邓毅就频频看表,沉静的眸子里隐隐有光闪烁,好像正热烈期盼着什么。
作为重庆文学院院长,这位“文人墨客”却在期盼一场“武”与“美”的盛会。
将近10点,邓毅急不可耐地掏出手机,点开了央视直播频道——
画面上,北京长安街人山人海,可见战车如龙、旌旗如林。
“阅兵式就要开始了!”邓毅眼里的光芒赫然明亮,急忙掏出手机。
10点整,阅兵开始。
在联合军乐团雄壮的军歌伴奏下,15000名受阅将士、15个徒步方队、32个装备方队、12个空中梯队,依次通过天安门广场。
人民军队盛壮的军容以及令人目不暇接的先进装备……当这一切掠过视线,邓毅的眼神渐渐沸腾。
登机前,邓毅给友人发了一条短信:“这是一个大国欢乐的图谱,这是一个时代展现的风姿!祖国的强大与发展,人民的幸福与安康,在世人眼里绽放光芒,这是每一位中国人的光荣时刻。我为祖国喝彩!”
●新民俗二:“国庆美食”
邓毅的心被阅兵式点“燃”时,市民袁琳正准备带儿子吃面。
和以往不同,这是一碗特殊的“寿面”。
10月1日一大早,袁琳和12岁的儿子赶往渝蓉高速围龙服务区。
像他们一样,数以百计的市民和过往游客汇集到服务区,只为吃一碗特殊“寿面”。
这天,“吃重庆小面 庆祖国华诞”新民俗活动在全市高速路沿线各服务区全面展开,市民和过往司乘人员前往服务区,就能吃上一碗祝福祖国的“国庆面”。
作为活动志愿者,袁琳很早就和儿子来到围龙服务区,争吃“国庆面”。
“吃一碗‘国庆面’——通过体验新民俗的方式,为祖国点赞!”袁琳说。
●新民俗三:“指尖祝福”
和前面两位不同,转业老兵卢亮霆在病床上迎来了国庆节。
因为罹患一种罕见的严重皮肤病,卢亮霆在9月30日刚刚接手了手术。
10月1日中午,儿子来看望。
给父亲削了一个水果,儿子掏出手机开始刷屏。
“你在看什么?”卢亮霆问。
儿子晃了晃手机:“我在给祖国点赞。”
闻言,卢亮霆“噌”地坐了起来,急声道:“也帮我‘赞’一个!”
儿子苦笑:“爸,一部手机一天只能赞一次。”
“把我的手机拿去!”卢亮霆“噌”地掏出手机。
这一天,卢亮霆注册了新账户,不仅为祖国送了祝福,还向革命先烈献了花。
●调查札记:“祝福祖国”形式拓展,“家国同心”已成“习惯”
和邓毅、袁琳、卢亮霆一样,在国庆长假期间,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都通过自己的方式为祖国送上祝福——
从写字楼到街边小店,争相挂出了一面面五星红旗。
从电视到互联网,置顶推荐的都是“国庆点播”专区。
从城市广场、旅游景区到乡镇集市和农家院坝,一场场热舞欢歌争相传颂着日益富强的祖国。
……
采访中,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发现,和过去相比,广大市民“与国同乐”的方式已经有了极大拓展。
经过梳理,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看国家庆典——每逢国庆,观看国家举行的阅兵式、群众游行、文艺晚会等重要活动,就如同在春节收看春晚一样,已经成为大多数市民的“首选动作”。今年国庆节当天,央视直播的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庆祝活动,就创造了6.84%的惊人收视率。
○祭革命先烈——到烈士陵园献花扫墓,以及近年来兴起的“指尖祝福”“网络祭扫”等活动,也成为人们寄托对先烈哀思的主要手段。如,由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开通的祝福祖国网络点赞平台,从9月30日到10月4日凌晨的96个小时内,便吸引超过30万人次登陆点赞。
○观文艺演出——今年上半年,重庆市相继推出群众合唱音乐会、广场舞展演、优秀原创剧目展演、诗歌朗诵会等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辅以各部门、行业举办的书画摄影展及文艺演出,在全市营造了庆祝国庆的喜庆氛围。其中,仅群众合唱音乐会和广场舞展演两场市级活动,便辐射群众上千万人次,吸引6万多群众参与。
○观看城市灯光秀——今年国庆,重庆朝天门、江北嘴持续上演了国庆灯光秀表演,累计吸引数十万人次观看,成为“8D魔幻都市”国庆旅游又一亮点。
○享“国庆美食”——今年,全市不少区县和行业依托本土美食资源,推出了诸如“吃国庆面”之类的群众性庆祝活动,在愉悦广大群众“舌尖”的同时,更浸润每一个人的“心头”。
○游祖国河山——趁着黄金周出游,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也是广大市民最喜欢的国庆活动之一。据统计,今年国庆长假第一天,重庆接待境内外游客就达到525.56万人次,同比增长11.2%。其中,全市21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以及市级评定授牌的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假日第一天就接待游客8.97万人次。
秦廷富 摄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
通过以上及其他“习惯”,每一个普通人都加入到庆祝国庆、祝福祖国的行列。人人如此、年年往复,“祝福祖国”就成为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一种新“习俗”,“国庆黄金周”也由此被赋予了“爱国活动周”的全新意义。
贰·塑“源”
——你,一定把“她”融进了血脉
文化社会学告诉我们,当特定人群形成了特定的价值取向,又在这种价值取向的引导下,形成了统一的行为习惯,一种文化定义上的新“习俗”便应运而生。
“国庆新民俗”及其所倡导的爱国主义文化,就是如此。
那么,又到底是什么催生了“国庆新民俗”?
○源头一:对昨日荣光的继承和发扬
9月28日晚,“歌唱祖国”——重庆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合唱音乐会完美落幕。
作为音乐会总导演助理,莫㵟沙心里还惦记着另一件和国庆攸关的大事。
她要陪爷爷看阅兵。
她的爷爷莫予一,是解放前参加革命的老干部,今年已经年过九旬。
10月1日一大早,祖孙俩并肩坐到了电视机前。
莫㵟沙发现,今天爷爷换上了一件新衬衫,还戴上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电视机荧屏上,当年轻的中国士兵迈着齐整划一的步伐越过天安门,当象征着新中国大国实力的滚滚铁流涌过长安街,莫予一身板挺得笔直,明亮眼眸中隐隐有光。
看到爷爷肃穆的表情,莫㵟沙眼眶有些发红。
她说:“爷爷那一辈共产党员,见证了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又陪伴她一路成长,崛起成为今天的模样——作为一个‘80后’,我向祖国致敬的同时,也是在向爷爷那样的老一辈致敬!对我们来说,最好的致敬方式,就是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优良传统,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努力奋斗。”
○源头二: 不忘旧时“苦”,感恩今日“甜”
在莫㵟沙祖孙收看阅兵式的同时,环保超市经营者李静也和丈夫一起坐在电视机前。
看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李静直言“感触颇多”。
身兼会计师和超市老板两个身份的她,和丈夫、女儿的小日子过得很滋润。
但她明白,“家”的幸福,与国的盛衰息息相关。
对此,李静如是说:“小时候,我常听老一辈说,旧社会我们家连饭都吃不饱。如今,广大老百姓能拥有这样的幸福生活,和国家富强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对新中国既充满热爱,又满怀感恩。”
○源头三:三千年“家国情怀”在新时代的延续和拓展
对李静记忆里的“苦”,她23岁的女儿似乎并不能感同身受。
但这个网名“糖煮”的小丫头,同样对祖国充满热爱。
作为一个典型的“90后”,“糖煮”从小衣食无忧、生活幸福。长大后,她喜欢上了弹吉他、射箭和汉服秀。
在“中西合璧”的兴趣爱好陪伴下,“糖煮”的生活充实而快乐。
10月3日,“糖煮”收到了一个朋友转发的视频。
那是老音乐人陈彼得以吉他自弹自唱的一首《青玉案·元夕》。
歌词作者,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
点开视频,74岁的陈彼得怀抱吉他,开始演唱——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华美的词和豪迈的歌,瞬间击中小丫头的心。
像大多数“90后”“网生代”一样,她立即搜索了这首歌的周边信息。
看到陈彼得的创作感言“辛弃疾当年梦想的盛世中国,如今已经成为现实”的时候,“糖煮”被瞬间戳中“泪点”。
“我喜欢射箭、汉服,就和喜欢这首歌一样……因为她们都是祖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她们都很美!”“糖煮”说。
○调查札记:“家国一体”长相依,吾辈自当永承袭
列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拥有五千年灿烂历史的中华文明,特别是走过70年峥嵘岁月的新中国,其历程之壮阔、其成就之辉煌、其情怀之宽广豪迈,足以让每一个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因此,在一年一度的国庆节,在人民共和国诞生的纪念日,对新中国光辉历程的回顾,对伟大祖国的称颂与传扬,便成为14亿国人通过“国庆新民俗”所体现的一种集体自觉。
而这种自觉,将在现在和未来持续释放出民族复兴的强大合力。
叁·聚“力”
——你,请一定要为“她”而奋斗
“国庆新民俗”,究竟是什么?
她是一封献给祖国的忠贞不渝的“情书”。
她是一场纵贯“你”“我”“他”整个人生的长情“表白”。
她更是将国运和每一个人的前途紧紧牵系的命运“纽带”。
“国庆新民俗”和“爱国活动周”,是倡导爱国主义文化的载体;但“爱国”,绝不仅限于“民俗”和“活动周”。
吴大兵、文丰安、马晓燕和黄意武,都是重庆社会科学院的学者。
10月1日,和数以万计的重庆人一样,他们收看了国庆庆祝活动。
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四位学者在激动之余,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句话。
那就是宋朝大儒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秦廷富 摄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作为对中国知识分子家国责任担当的高度总结,‘横渠四句’也被新时代赋予了新的意义。” 吴大兵代表四位同事对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说,展望新时代,站在祖国“强起来”的起点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重任在肩,更需要继往开来。我们要努力担负起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和四位学者一样,巴渝笑星、重庆曲艺表演艺术家凌淋也感到了“责任”的分量。
他说:“通过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我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和繁荣昌盛。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要尽自己的努力,创作更多喜闻乐见的作品,同时培养好曲艺人才,为祖国曲艺事业添砖加瓦。”
同一天,重庆图书馆员工和广大读者开展了一场“看阅兵、庆国庆”的活动。
在惊叹祖国富强的同时,大家也争相表态:“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要更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尽一份绵薄之力!”
……
国庆长假期间,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采访团队一直在奔走。
令团队倍感欣喜的是,从建设大数据智能化产业的最前沿,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第一线,从高楼林立的繁华城市,到稻花飘香的美丽乡间,从机关干部、企业白领、知识分子,到工人、个体户和农民……每一个巴渝儿女心中,“为祖国尽一份绵薄之力”都早已成为一种共识,并进而催生出一种极其强大的精神力量。
这种力量,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这,就是伟大的中国精神。
通过弘扬中国精神,提振全体中国人的“精气神”,鞭策14亿国人在各自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奋斗,从而将每个人的“绵薄之力”凝聚成全民族开拓进取的磅礴动力,去助推人民共和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去推动古老的中华民族追寻伟大复兴的梦想。
这,就是“国庆新民俗”的真谛。
我们的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
而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向萍 摄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既然如此,有幸生活在新时代的“你”“我”“他”,还在等什么?
无论是在“爱国活动周”还是日常工作生活中,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请像那些缔造了祖国70年光辉岁月的先辈那样——为了新中国,前进!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姜连贵 陆睿 吴思佳 杜典韵 陈发源 张义 实习生 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