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井”不忘“吃水”人——一个山东扶贫干部的三重“角色扮演”
初见董桂林,并非想象中人高马大的北方汉子。他个子不高、身材结实,谈吐间透着一份儒雅;他的微信名也很婉约,叫做“渺渺”。

“挖井”不忘“吃水”人——一个山东扶贫干部的三重“角色扮演”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11-14

初见董桂林,并非想象中人高马大的北方汉子。他个子不高、身材结实,谈吐间透着一份儒雅;他的微信名也很婉约,叫做“渺渺”。

“这是一个心很细的男人。”经过两个小时的畅谈,我对他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2010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东西扶贫协作在全国推开。其间,山东省与重庆市“结缘”,开展扶贫协作。

这场“协作攻坚战”打响8年后,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财务处副处长董桂林来到重庆,和本地扶贫工作者一起并肩作战,以鲁渝文旅扶贫为突破口,向千百年来盘踞在西南群山中的“贫魔”发起挑战。

至2019年11月,这个山东汉子已经在重庆扶贫第一线完成了三重“角色扮演”——

2018鲁渝非遗扶贫培训成果展

“角色”一:文化扶贫模式“探路者”

2018年7月的最后一天,江北国际机场。

一架班机徐徐降落,经过一段滑行之后,机舱门打开,参与鲁渝扶贫协作的19位山东干部走下旋梯,踏上了重庆的土地。

董桂林就在其中。

初到重庆,他立即感受到了这座城市与故乡的迥然不同。“巴山渝水的风情和齐鲁大地的文化差异很大——这也是吸引我来重庆的原因之一。”

2019年,董桂林在丰都三建乡麻辣鸡块非遗扶贫培训过程中,观摩学员们现场制作产品

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门口的《川外赋》、一家卖盬子鸡的小店墙上挂着请文人题的诗、高速收费站的木刻对联……随处可见的传统文化符号,让董桂林感受到重庆人对文化的尊重与向往。

他突然意识到,对“文化”的尊重和向往,或许会成为鲁渝扶贫协作的突破口。

酉阳苗绣培训班里,学员们第一次尝试苗绣制作

时间再往前推几个月——前往重庆前,董桂林就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其间多次参加两地文化部门召开的会议,寻找以文化推动重庆脱贫攻坚的突破口。

最初,他们设想的是邀请部分重庆非遗传承人到山东高校培训。

但这个设想随即就被否定了。

董桂林

“我们开展扶贫工作,应该严格对标国家精准扶贫的导向。培训非遗传承人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点子,但和扶贫关联度不高,更谈不上‘精准’了。”

“那么,究竟要如何才能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扶贫动力呢?”

针对这个问题,鲁渝两地的扶贫干部没少费脑筋;“要精准扶贫,首先要对准‘贫根’——对于重庆深度贫困地区的深度贫困人群来说,最主要的致贫原因就是自我脱贫能力不足。因此,在推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挖井不忘吃水人’的需求导向,为贫困户量身订制扶贫帮扶措施。”

了解了“吃水人”的需求,董桂林和同事们展开“头脑风暴”,商讨了多种解决形式。

综合权衡之后,他们明确了一条路径:利用重庆富集的非遗资源,邀请技艺高超的非遗传承人培训当地贫困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

2019鲁渝共建非遗扶贫彭水苗绣技艺两河村提高培训班开班

“这样做的好处有二——一是可以把非遗资源转化为技能扶贫要素,通过‘授人以渔’提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二是可以帮助非遗项目拓展人力资源和传承人队伍,实现可持续发展。”董桂林说。

2018年,山东省财政部门提供了100万元项目资金,市文化和旅游委也配套了20万元经费。在市文化和旅游委非遗处处长王发荣的提议下,董桂林和同事们以这笔资金为“杠杆”,精心挑选了蜀绣等非遗培训项目,在彭水、酉阳、万州、巫溪等区县的贫困农村开辟了一块非遗技能扶贫“试验田”。

资金和项目相继到位,一场将非遗资源转化为扶贫动力的尝试,随即在“试验田”上演——

2019年鲁渝共建酉阳县非遗传承人群(酉州苗绣)培训班开班

“角色”二:非遗资源转化为扶贫动力的“幕后推手”

2018年9月26日,万州区,三峡绣手工艺品有限公司。

龙驹镇花坪村的贫困户石思荣挪动着双拐,艰难却坚定地朝公司生产车间走去。

她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兴奋。

前不久,石思荣听到一个好消息——村里将开办渝鲁共建万州区非遗传承人群(蜀绣)培训班,专门教像她一样的贫困户和残疾人“找钱的本事”。

“培训一个月,授课老师都是有名的非遗传承人,而且管吃管住,每天还有30元的务工费!”

听到消息,石思荣觉得“天下掉了馅饼”。

参与藤编手工技艺培训后,学员们的水平提升迅速

40岁的石思荣因为先天残疾,至今都没有工作。丈夫为了养家糊口,远赴他乡打工。

为了改变这样的窘迫,石思荣当即决定:报名参加培训班!

通过培训班“手把手”“面对面”式培养,石思荣从一个“门外汉”迅速变成了三峡绣的“熟练工”。因为成绩优秀,她在培训班结束后,顺利加入三峡绣手工艺品有限公司,成了一名“上班族”。

城口县的贫困户凭借夏布技艺实现了居家就业

现在,她每天在家制作三峡绣,每月能有2000元的收入,公司还给买了“五险”。丈夫也回到家乡就业,上班地点只距离家1个小时车程。

这个家,再次有了人气,也有了欢声笑语。

同一年,199名贫困户和石思荣一起走进了渝鲁共建非遗传承人培训班的堂客,其中139人实现就业,就业率高达70%,最低收入有620元,最高的有2550元。

鲁渝共建开州区旗袍传统技艺非遗”扶贫培训班

2018年底,在2018鲁渝共建非遗扶贫培训成果展上,学员们结合所学内容绣出的图案收获了观众的阵阵赞叹。

看到学员们脸上的笑容,董桂林和同事们也笑了。

在“挖井不忘吃水人”的战术导向下,董桂林和同事们的“试验”在短短三个月里取得了显著成效。

“试验”成功,2019年,董桂林和同事们又争取了1000万元资金,启动了第二批19个培训班,对全市18个贫困深度乡镇进行了全覆盖。

培训学员的苗绣作品

在董桂林的提议下,18个鲁渝共建非遗扶贫工坊也在全部深度贫困乡镇建立起来,并投入资金375万元为承办单位添置设备,让学员毕业后能够就近到工坊工作。

至此,一个覆盖全市深度贫困地区的非遗技能扶贫体系建立完成,非遗资源转化为扶贫动力的通道也就此畅通。

这成为鲁渝扶贫协作脱贫攻坚的一张“名片”。

“今年初,在国务院扶贫办对鲁渝扶贫协作工作的考核中,作为创新工作案例,鲁渝共建非遗扶贫培训被列为加分项目。”董桂林一脸自豪。

石柱中益乡,一位妈妈学员背着婴儿参加旗袍培训

“角色”三:山里娃的梦想“守护者”

2018年12月的一天,董桂林前往巫山调研,巧遇正在福田乡凌云小学支教的老乡冯钢铭教授。

正当董桂林和冯钢铭站在水泥操场上聊着天,下课铃响了。

抬头望向教学楼,他们看见成群结队的孩子们走出校门,向家奔去。

回到那个冷冷清清,只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候他们的家里。

“经过我们调研,巫山县有67.5%的孩子是‘留守儿童’。”冯刚铭有些无奈地对董桂林说。

闻言,董桂林有些心疼。

他想为这些孩子做点什么。

2018年,“大宁河刺绣”培训班在巫溪县红池坝镇开班

在继续推进非遗培训的同时,他决定和同事们做成一件事——在深度贫困乡镇建设留守儿童梦想驿站。

说干就干——

依托贫困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扶贫干部们协调各方资源,设立了县级图书馆分馆,又结合“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整合市妇联、市教委等部门资源,配备适合留守儿童的书籍、学习用品、桌椅等设备。

同时,他们又招募志愿者进驻驿站,开展阅读、心理健康、艺术特长等辅导项目,丰富山区孩子的课余生活。

“把留守儿童的问题解决好,通过‘小手拉大手’,消除家长的后顾无忧,也能为脱贫攻坚凝聚助力。”

此外,董桂林还向中国孔子基金会申请,在重庆设立首个“孔子学堂”,作为进一步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阵地。

董桂林为扶贫企业授牌

目前,这项工作已经获得批准。“准备先期试点建设5个,分别建在巫山县双龙镇、酉阳县车田乡、石柱县忠义乡、奉节县平安乡和巫溪县红池坝镇。目前,基础设施和设备、图书资料采购收集工作已经完成,将很快向留守儿童开放启用。”

除了守护山区孩子的梦想,董桂林和同事们也呵护着另一群人的梦想。

9月11日,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重庆文化旅游周”系列活动举行。

活动期间,重庆丰富的文旅资源吸引了大量观众观展互动。

小巧可爱的夏布挂件

在“重庆印象·非遗作品展”中,展出了重庆的国家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共有5家非遗企业的旗袍、苗绣、夏布、木版年画、漆器在当地展示,其中,壹秋堂、旗美人等4家公司都是山东扶持的扶贫培训企业。

为帮助参与扶贫的非遗企业更好地发展,带动更多贫困人群和残疾人就业,董桂林积极“穿针引线”,促成了鲁渝协作产业合作投资基金对这些企业的帮扶。

……

秀山县非遗传承人群土家织锦培训班开班

采访结束时,双鬓已见银发的董桂林站起身,准备道别。

他沉吟片刻,忽然说道:“在重庆的经历,让我特别自豪。”

说着,他抬起头,一个字一个字地说:“这一年多,我做的工作和脱贫攻坚的关联度极高,直接惠及了数以百计的贫困户和残疾人——能有幸置身于这样一场举世瞩目的伟大事业的第一线,是我一生的荣燿。”

文/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吴思佳 图/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陈发源 赵玲(部分受访者供图) 

分享
新浪微博

“挖井”不忘“吃水”人——一个山东扶贫干部的三重“角色扮演”

2019-11-14 19:29:29 来源:

初见董桂林,并非想象中人高马大的北方汉子。他个子不高、身材结实,谈吐间透着一份儒雅;他的微信名也很婉约,叫做“渺渺”。

“这是一个心很细的男人。”经过两个小时的畅谈,我对他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2010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东西扶贫协作在全国推开。其间,山东省与重庆市“结缘”,开展扶贫协作。

这场“协作攻坚战”打响8年后,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财务处副处长董桂林来到重庆,和本地扶贫工作者一起并肩作战,以鲁渝文旅扶贫为突破口,向千百年来盘踞在西南群山中的“贫魔”发起挑战。

至2019年11月,这个山东汉子已经在重庆扶贫第一线完成了三重“角色扮演”——

2018鲁渝非遗扶贫培训成果展

“角色”一:文化扶贫模式“探路者”

2018年7月的最后一天,江北国际机场。

一架班机徐徐降落,经过一段滑行之后,机舱门打开,参与鲁渝扶贫协作的19位山东干部走下旋梯,踏上了重庆的土地。

董桂林就在其中。

初到重庆,他立即感受到了这座城市与故乡的迥然不同。“巴山渝水的风情和齐鲁大地的文化差异很大——这也是吸引我来重庆的原因之一。”

2019年,董桂林在丰都三建乡麻辣鸡块非遗扶贫培训过程中,观摩学员们现场制作产品

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门口的《川外赋》、一家卖盬子鸡的小店墙上挂着请文人题的诗、高速收费站的木刻对联……随处可见的传统文化符号,让董桂林感受到重庆人对文化的尊重与向往。

他突然意识到,对“文化”的尊重和向往,或许会成为鲁渝扶贫协作的突破口。

酉阳苗绣培训班里,学员们第一次尝试苗绣制作

时间再往前推几个月——前往重庆前,董桂林就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其间多次参加两地文化部门召开的会议,寻找以文化推动重庆脱贫攻坚的突破口。

最初,他们设想的是邀请部分重庆非遗传承人到山东高校培训。

但这个设想随即就被否定了。

董桂林

“我们开展扶贫工作,应该严格对标国家精准扶贫的导向。培训非遗传承人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点子,但和扶贫关联度不高,更谈不上‘精准’了。”

“那么,究竟要如何才能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扶贫动力呢?”

针对这个问题,鲁渝两地的扶贫干部没少费脑筋;“要精准扶贫,首先要对准‘贫根’——对于重庆深度贫困地区的深度贫困人群来说,最主要的致贫原因就是自我脱贫能力不足。因此,在推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挖井不忘吃水人’的需求导向,为贫困户量身订制扶贫帮扶措施。”

了解了“吃水人”的需求,董桂林和同事们展开“头脑风暴”,商讨了多种解决形式。

综合权衡之后,他们明确了一条路径:利用重庆富集的非遗资源,邀请技艺高超的非遗传承人培训当地贫困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

2019鲁渝共建非遗扶贫彭水苗绣技艺两河村提高培训班开班

“这样做的好处有二——一是可以把非遗资源转化为技能扶贫要素,通过‘授人以渔’提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二是可以帮助非遗项目拓展人力资源和传承人队伍,实现可持续发展。”董桂林说。

2018年,山东省财政部门提供了100万元项目资金,市文化和旅游委也配套了20万元经费。在市文化和旅游委非遗处处长王发荣的提议下,董桂林和同事们以这笔资金为“杠杆”,精心挑选了蜀绣等非遗培训项目,在彭水、酉阳、万州、巫溪等区县的贫困农村开辟了一块非遗技能扶贫“试验田”。

资金和项目相继到位,一场将非遗资源转化为扶贫动力的尝试,随即在“试验田”上演——

2019年鲁渝共建酉阳县非遗传承人群(酉州苗绣)培训班开班

“角色”二:非遗资源转化为扶贫动力的“幕后推手”

2018年9月26日,万州区,三峡绣手工艺品有限公司。

龙驹镇花坪村的贫困户石思荣挪动着双拐,艰难却坚定地朝公司生产车间走去。

她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兴奋。

前不久,石思荣听到一个好消息——村里将开办渝鲁共建万州区非遗传承人群(蜀绣)培训班,专门教像她一样的贫困户和残疾人“找钱的本事”。

“培训一个月,授课老师都是有名的非遗传承人,而且管吃管住,每天还有30元的务工费!”

听到消息,石思荣觉得“天下掉了馅饼”。

参与藤编手工技艺培训后,学员们的水平提升迅速

40岁的石思荣因为先天残疾,至今都没有工作。丈夫为了养家糊口,远赴他乡打工。

为了改变这样的窘迫,石思荣当即决定:报名参加培训班!

通过培训班“手把手”“面对面”式培养,石思荣从一个“门外汉”迅速变成了三峡绣的“熟练工”。因为成绩优秀,她在培训班结束后,顺利加入三峡绣手工艺品有限公司,成了一名“上班族”。

城口县的贫困户凭借夏布技艺实现了居家就业

现在,她每天在家制作三峡绣,每月能有2000元的收入,公司还给买了“五险”。丈夫也回到家乡就业,上班地点只距离家1个小时车程。

这个家,再次有了人气,也有了欢声笑语。

同一年,199名贫困户和石思荣一起走进了渝鲁共建非遗传承人培训班的堂客,其中139人实现就业,就业率高达70%,最低收入有620元,最高的有2550元。

鲁渝共建开州区旗袍传统技艺非遗”扶贫培训班

2018年底,在2018鲁渝共建非遗扶贫培训成果展上,学员们结合所学内容绣出的图案收获了观众的阵阵赞叹。

看到学员们脸上的笑容,董桂林和同事们也笑了。

在“挖井不忘吃水人”的战术导向下,董桂林和同事们的“试验”在短短三个月里取得了显著成效。

“试验”成功,2019年,董桂林和同事们又争取了1000万元资金,启动了第二批19个培训班,对全市18个贫困深度乡镇进行了全覆盖。

培训学员的苗绣作品

在董桂林的提议下,18个鲁渝共建非遗扶贫工坊也在全部深度贫困乡镇建立起来,并投入资金375万元为承办单位添置设备,让学员毕业后能够就近到工坊工作。

至此,一个覆盖全市深度贫困地区的非遗技能扶贫体系建立完成,非遗资源转化为扶贫动力的通道也就此畅通。

这成为鲁渝扶贫协作脱贫攻坚的一张“名片”。

“今年初,在国务院扶贫办对鲁渝扶贫协作工作的考核中,作为创新工作案例,鲁渝共建非遗扶贫培训被列为加分项目。”董桂林一脸自豪。

石柱中益乡,一位妈妈学员背着婴儿参加旗袍培训

“角色”三:山里娃的梦想“守护者”

2018年12月的一天,董桂林前往巫山调研,巧遇正在福田乡凌云小学支教的老乡冯钢铭教授。

正当董桂林和冯钢铭站在水泥操场上聊着天,下课铃响了。

抬头望向教学楼,他们看见成群结队的孩子们走出校门,向家奔去。

回到那个冷冷清清,只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候他们的家里。

“经过我们调研,巫山县有67.5%的孩子是‘留守儿童’。”冯刚铭有些无奈地对董桂林说。

闻言,董桂林有些心疼。

他想为这些孩子做点什么。

2018年,“大宁河刺绣”培训班在巫溪县红池坝镇开班

在继续推进非遗培训的同时,他决定和同事们做成一件事——在深度贫困乡镇建设留守儿童梦想驿站。

说干就干——

依托贫困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扶贫干部们协调各方资源,设立了县级图书馆分馆,又结合“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整合市妇联、市教委等部门资源,配备适合留守儿童的书籍、学习用品、桌椅等设备。

同时,他们又招募志愿者进驻驿站,开展阅读、心理健康、艺术特长等辅导项目,丰富山区孩子的课余生活。

“把留守儿童的问题解决好,通过‘小手拉大手’,消除家长的后顾无忧,也能为脱贫攻坚凝聚助力。”

此外,董桂林还向中国孔子基金会申请,在重庆设立首个“孔子学堂”,作为进一步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阵地。

董桂林为扶贫企业授牌

目前,这项工作已经获得批准。“准备先期试点建设5个,分别建在巫山县双龙镇、酉阳县车田乡、石柱县忠义乡、奉节县平安乡和巫溪县红池坝镇。目前,基础设施和设备、图书资料采购收集工作已经完成,将很快向留守儿童开放启用。”

除了守护山区孩子的梦想,董桂林和同事们也呵护着另一群人的梦想。

9月11日,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重庆文化旅游周”系列活动举行。

活动期间,重庆丰富的文旅资源吸引了大量观众观展互动。

小巧可爱的夏布挂件

在“重庆印象·非遗作品展”中,展出了重庆的国家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共有5家非遗企业的旗袍、苗绣、夏布、木版年画、漆器在当地展示,其中,壹秋堂、旗美人等4家公司都是山东扶持的扶贫培训企业。

为帮助参与扶贫的非遗企业更好地发展,带动更多贫困人群和残疾人就业,董桂林积极“穿针引线”,促成了鲁渝协作产业合作投资基金对这些企业的帮扶。

……

秀山县非遗传承人群土家织锦培训班开班

采访结束时,双鬓已见银发的董桂林站起身,准备道别。

他沉吟片刻,忽然说道:“在重庆的经历,让我特别自豪。”

说着,他抬起头,一个字一个字地说:“这一年多,我做的工作和脱贫攻坚的关联度极高,直接惠及了数以百计的贫困户和残疾人——能有幸置身于这样一场举世瞩目的伟大事业的第一线,是我一生的荣燿。”

文/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吴思佳 图/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陈发源 赵玲(部分受访者供图)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发源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