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逗乐”演义——一个本土相声社团的“笑心路”
从深秋到初冬,一连很多天,重庆本土相声社“逗乐坊”坊主宋好都有些忐忑。
虽身在重庆,宋好的心却始终牵挂着二千多公里外的天津。
直到11月13日。
这天晚上9点,宋好给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打了一个电话:“在天津卫视《笑礼相迎》相声大赛第二季角逐中,重庆逗乐坊相声演员刘延超、程世杰成功晋级五强!《笑礼相迎》是目前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原创相声综艺节目——这充分证明了逗乐坊的品质!”
言罢,一向沉稳的宋好“哈哈哈”纵声大笑起来。
为了这一声纵情的“笑”,逗乐坊整整“苦”了八年。
第一回
八尺男儿“痴”成迷 一心学“逗”下渝州
宋好是辽宁人,有着一米八五的身高、白净的皮肤以及斯文的谈吐。混迹在人群中,很容易把他当成一个在时髦写字楼里出入的白领。
但一提到相声,宋好就会画风大变,瞬间成为一个“话痨”。
和大多数相声演员一样,他说话语速极快,且很有语言天赋——同一个段子,他能用标准的北京片子、东北方言和重庆言子说成三个版本。
宋好和相声的故事很“老套”——从懂事开始,他就喜欢上了相声。
作为一个典型的“80后”,宋好的童年没有铺天盖地的互联网。于是,风趣幽默的相声,就成了他童年的一大乐趣。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和人们思想的解放,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相声艺术迎来了又一个发展高潮。
歌颂建设成就、传播美德良俗、讽刺不良现象……在这样的创作导向下,马季、姜昆、杨振华、高英培、侯耀文、牛群、冯巩、李金斗等一大批艺术家照亮了相声的天空,《如此照相》《新桃花源记》《假大空》《不正之风》《糖醋活鱼》《武松打虎》《五官争功》《虎口遐想》《小偷公司》等经典段子如泉喷涌,成为央视春晚等大众娱乐阵地不可或缺的节目,让数以百万计的群众“路转粉”。
“相声,由此成为和舞蹈、戏剧鼎足而立的三大群众文艺样式。”宋好说。
正是在这一时期,和家人一起围坐在电视机或收音机前听相声,也成了宋好生活中的“小确幸”。
听着听着,宋好渐渐有了登台的冲动,从小学到高中,他都是班里的文艺骨干。
2000年,在长春理工大学就读期间,宋好和几个同好发起组织了校曲艺协会,并成为了第一届会长,其间创立了“校园·笑缘”相声专场,此后每年举办一届,让包括宋好自己在内的众多学生过足了讲相声的“瘾”。
从此,“讲”的欲望一发不可收拾。
2001年,宋好参与了海客等网友发起的“中华相声网”筹建工作,并负责部分相声文字资料的编辑整理。同年,宋好求教于吉林省曲艺团的相声前辈、马三立之侄马敬伯先生,在此后的三年时间里完成了相声的启蒙,学习了《六口人》《报菜名》《夸住宅》《八大吉祥》等段子,为后来的演出打下了坚实基础。
其后,宋好多次辗转京津等地,观摩相声演出。那时,天津的相声茶馆远不如现在红火,而且台下多是老观众,很少有青年人。2003年,相声名家李金斗领衔创办了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相声的演出日渐红火起来。
但转了几圈之后,宋好深感京津人才云集,而彼时自己功力尚浅。
2004年,宋好选择了南下重庆,2007年正式拜师于侯宝林大师再传弟子——重庆相声“大腕儿”仇小豹,深入学习相声的表演和创作,开启了新的相声生涯。
宋好第一次见师父时,仇小豹开口就问:“什么是相声?”
宋好一愣,旋即背出了教科书式的定义:“相声发源于北京,是一门让人发笑的语言表演艺术……”
不等他说完,仇小豹笑着插话道:“你回答得都对,但不必这么复杂——所谓‘相声’,就是‘相世俗之相,声众人之声’!”
此言一出,宋好心中“砰”地一颤。
寥寥十字,便点明了相声的真谛——在“幽默诙谐”的背后,他记录和艺术化地表达着世间百态,也影响和改变着社会。
以“雅俗共赏”的作品,不断追求以“俗”塑“雅”的至臻化境——这既是相声作为一门世俗化艺术的使命和担当,也是一个相声演员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
在师父的教导下,这也成了宋好的梦想。
第二回
“笑”对创业百战艰 以梦为舟征途远
宋好师从仇小豹之后的几年里,全国相声版图也迎来了一场巨变。
继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群众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相声进入了一个相对沉寂的阶段。
当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进入后半段,相声的新一波发展高潮终于酝酿成型。
2006年,郭德纲领衔的德云社异军突起。在“让相声回归剧场”的响亮口号声中,德云社“创新+接地气”的内容和表演形式迅速席卷全国,在日益冷清的相声市场持续掀起热潮。
德云社“破冰”之后,众多民间相声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时间,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小剧场里段子横飞、笑声如潮,古老的相声艺术再次唱响“春之歌”。
这波行业发展的“热浪”,也点燃了宋好的心。
2011年,出师后的宋好决定创业,开办自己的相声社。
在确定创业地点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重庆。
促使他这样做的原因有二。
宋好决定扎根重庆后,曾经有朋友问他:“相声发源于北方——重庆相声底子薄,你干嘛选这?”
“谁说重庆相声底子薄?”闻言,宋好竟有些“义愤填膺”,以其惯有的极快语速纠正道——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作为陪都的重庆便云集了全国曲艺精英,发展出了极具影响力的‘抗战相声’。”
“新中国成立前后,以相声泰斗张寿臣的弟子叶利中为代表的艺术家扎根重庆,与作家张继楼先生整理、出版了大量传统节目。”
“上世纪80年代,重庆市曲艺团相声队就能进行全国巡演,涌现出了仇小豹、蒋明孝、赵清林、吴健、刘晓军等中青年相声艺术家,其中,白桦、邓小林还登上1991年央视春晚,让重庆一展风采。”
“直到今天,我师父仇小豹依然在教学辅导,培养后辈——重庆相声的底子一点都不薄!”
……
看好本土相声的深厚根基——这便是宋好倾心重庆的第一个原因。
而在着眼“过去”的同时,宋好也看好“当下”。
站在2011年的重庆,他环顾周边省市,发现西安、武汉、成都以及贵阳等省会都拥有了自己的本土相声社。
重庆却依旧一片空白。
宋好决心填补这个空白。
于是,他把几年来在重庆各大高校、艺术院团结识的相声同好组织起来。他们中,有宋好现在的搭档、毕业于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相声专业的任鹏,有大学时共同学艺、发起相声社团的徐海洋,有自幼拜师、就读于重庆大学电影学院的刘延超,有日后被观众称作“盛世组合”的程世杰、郭昌盛……
这群“80后”“90后”大男孩高矮胖瘦各异、学历家境不一,却都对相声有着“不约而同”的痴迷。
2011年11月,宋好带领这帮年轻人建立了重庆第一家民营相声社,取名“逗乐坊”。
第三回
“逗乐”之始先斗“苦” 虽“丧”尤“燃”辟新路
加入“逗乐坊”做兼职演员时,程世杰、郭昌盛还在长江师范学院念大四。
“逗乐坊”成立第一年,租用了南坪五小区一所培训学校的多功能厅作为演出场地,每周六举办一期相声专场。
于是,程世杰、郭昌盛开始每周“三段跑”——每周五放学后,先坐乡村巴士,从位于涪陵区李渡镇的学校来到涪陵城区,再转乘长途班车到重庆主城。等赶到演出地点,至少要花五个小时。然而,当他们风尘仆仆地来到演出现场时,面前的观众却寥寥无几。
“‘逗乐坊’开张之后,首先推出了三场‘尝鲜专场’,场场爆满。‘尝鲜专场’之后,观众开始直线下滑——因为亲朋好友不来了。”宋好苦笑。
在接近一年的时间里,逗乐坊相声专场能吸引三五十个观众,就算“火爆”。
最惨的时候,他们只卖出过一张票。
对那场演出,宋好记忆犹新。
那是一个周六的下午,宋好像往常一样走进后台,和搭档任鹏换上大褂,准备登台。
这时,有工作人员问他:“坊主,今儿就卖了一张票,咱还演么?”
宋好先是一怔,短暂地思考过后,斩钉截铁说出了一个字:“演!”
登上舞台,宋好和任鹏面对的是满场空桌椅,台下只有三个人——一个拍照的,一个录像的,都是工作人员;剩下一个中年男子,就是唯一的观众。
“当时,台前幕后有十多个‘逗乐坊’的演职人员,就围着这一个观众转。你还别说,这哥们还真给力,该鼓掌时就使劲鼓掌,该大笑时就放声大笑——虽然有时候笑得都有些做作。”回忆当时情景,宋好眼睛里隐隐有光。
那场表演,让宋好和这个姓寇的观众成了好朋友,也让“逗乐坊”开始痛定思痛。
“为什么观众这么少?”
怀着这样的疑问,“逗乐坊”对自身观众群体进行了量化分析。
一分析才发现,他们的观众大多是北方人。
新的疑问又产生了:“为什么本地人不愿来?”
一琢磨,原来问题出在节目上。
“创业之初,我们讲的大多是传统段子,原创作品还缺少积累,并没有多少‘重庆元素’。”宋好说。
缺少本土元素,对本地观众的“粘性”就不够。
找到了“病根”,“逗乐坊”决定对症下药。
经过对观众调查以及团队的“头脑风暴”,“逗乐坊”决定明确定位,通过差异化发展打开局面。
“首先,我们明确了发展定位,那就是‘清新幽默、时尚健康’。”宋好说。
光有定位还不够,宋好又带领团队提出了一个“逗乐坊公式”——重庆“逗乐坊”相声=传统的艺术+时尚的内容+麻辣的味道。
对此,宋好这样诠释道:“‘传统的艺术’指的是对相声艺术规律的传承;‘时尚的内容’表现的是艺术的时代性;‘麻辣的味道’凸显的是本土相声社的‘本地属性’——这三者完美融合,便是‘逗乐坊’的核心竞争力!”
有了理念指导,“逗乐坊”从“软件”和“硬件”两条战线发动了突围。
先说“软件”——按照“逗乐坊公式”,“逗乐坊”团队将原创段子里需要体现的各种“料”逐一量化,制定了“创作配方”,传统段子、改编作品、原创节目——三个方向同时发展。
套用“公式”和“配方”,“逗乐坊”实现了段子的“标准化”生产,相继上演了《包你成名》《大比武》《如何是好》《山城趣话》《歌星百态》《收藏家》《游丰都》等上百个兼具传统相声优秀基因和重庆本土特色的原创段子。
随着内容生产水涨船高,改善“硬件”的机会也如约而至。
2013年1月,因为看好“逗乐坊”的健康定位和优质内容,在重庆曲艺名家凌淋牵线搭桥下,“逗乐坊”入驻位于三峡广场的沙坪坝区文化馆5楼“巴渝书场”,首场演出即告爆满,大大提振了团队的信心。
至此,“逗乐坊”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
第四回
初心益坚怀大义 羽翼迎风勇向前
2019年11月9日,星期六。
下午5点,沙坪坝区文化馆“巴渝书场”,每周例行的“逗乐坊”相声午场刚刚结束。
在后台换下大褂,相声演员王海波来到观众席,和搭档一起吃起盒饭。
当天晚上7点半,他们还有一个晚场要演。
对这样的专场,王海波早已轻车熟路。
王海波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天津人,曾多年经商。他从小酷爱相声、曲艺,定居重庆之后,几乎每个月都要“打飞的”回一趟天津,只为听一场“正宗的相声”。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了“逗乐坊”的相声,立马“路转粉”。
“我到园子(固定专场)一听,哟呵,行啊!没想到咱大西南的相声社能有这样的水平,跟京津的同行比一点不差!”王海波说着,“啪”地一拍大腿,“当时我就觉着,这下好啦,不用再每个月坐飞机回天津听相声啦,能省不少钱!”
就这样,王海波每逢周六必来,成了“逗乐坊”的“铁粉”。
时间一长,他光“听”还不满足了,于是开始登台“说”。一登台大伙儿才知道,深藏不露的王海波,不仅相声说得好,还能演唱韵味醇厚的京东大鼓。
移驻沙坪坝后,“逗乐坊”依托“巴渝书场”160多个座位的场地,坚持每周六举办两场相声专场。
其后几年,宋好和一帮相声同好不断写段子、练段子,又在这里不断说段子。
不懈坚持中,“逗乐坊”逐渐拥有了近千名“铁粉”。
“这些粉丝‘铁’到什么程度?说出来都感人!”“逗乐坊”运营负责人张阳洋说,“有时候,我们会接一些‘跑场’的业务——不管我们到哪里演出,总有不少‘铁粉’掏钱买车票机票来捧场!”
有了相对稳定且不断扩大的“粉丝”群体,“逗乐坊”也凭借不断提升的内容实力,频频主动出击——
2012年至今,“逗乐坊”多次参加市内外各种曲艺赛事,并多次荣获大奖。
2013年,全国曲艺小剧场艺术指导委员会成立,宋好任副秘书长。
2014年9月起,“逗乐坊”连续选派演员和优秀段子北上,参加“天津相声节”的演出。
2017年,全国曲艺表演场所协作发展联盟成立,重庆逗乐坊被聘为常务理事单位。
2017至2018年,“逗乐坊”节目先后登上央视3套《群英汇》《我爱满堂彩》栏目。
2014至2019连续六年,“逗乐坊”登上重庆卫视春晚舞台,创作、表演了9个语言类节目,受到广大观众好评。目前,宋好再次受邀担任2020年重庆卫视春晚语言类节目总导演。
这个月,在业界极具影响力的天津卫视《笑礼相迎》第二季大赛中,“逗乐坊”青年演员刘延超、程世杰在全国40对选手中脱颖而出。
……
在这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背后,“逗乐坊”并没有忘却“初心”。
“这些年,‘逗乐坊’主要做了三道‘证明题’。”宋好说着,竖起了三根手指——
第一件事,是“正名”——为相声小剧场“正名”。
“不能让人一提到小剧场就联想到‘低俗’二字,清新幽默、时尚健康的相声,完全可以有市场!”
第二件事,是“证明”——证明民营相声团体能承担应有的社会担当。
“这些年,‘逗乐坊’创作了一大批‘接天线、接地气’的作品,参加了数百场公益演出,如党的十九大召开后,‘逗乐坊’创作了相声《党心连民心》,并参加了重庆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宣讲十九大精神‘六进’演出。”
第三件事,是“挣名”——为重庆本土相声赢得荣誉。
“我们相信,凭借健康优质的内容,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逗乐坊’能够为重庆在中国相声版图上赢得一席之地,也能够让重庆相声在全国市场打开局面。”
说这话时,宋好眼里再见闪光。
12月7日,宋好团队张罗了一件大事——“逗乐坊”成立八周年庆典演出。
发稿当天,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又收到了一条来自“逗乐坊”的朋友圈信息。
发信人是“逗乐坊”运营负责人张阳洋。朋友圈内容就一句话:“才五分钟,八周年庆的演出票就抢光了,嘿嘿。”
文/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陆睿 图/“逗乐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