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博扶贫记·龙池村③ | 一本还未写完的《驻村工作日志》
春去秋来,一转眼刘华成驻村扶贫快两年了,回首驻村扶贫路,在村里工作场景像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在他的脑海。

重博扶贫记·龙池村③ | 一本还未写完的《驻村工作日志》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12-15

相关链接>>

重博扶贫记·龙池村① | 一个偏远乡村的脱贫“蝶变”记

重博扶贫记·龙池村② | 一片产业托起村民的“致富”梦


2019年3月,距离巫溪县城14公里的龙池村来了客。

入村后,他绕着公路走村串户,摸排了村里基本情况,看望了这里的贫困户。

这位来客,正是驻村第一书记刘华成。

按照市委组织部安排,派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以下简称“三峡博物馆”)文物信息部副主任刘华成到巫溪县通城镇龙池村任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带着这份伟大而又艰巨任务,刘华成暂别三峡博物馆,踏进了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

在龙池村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底,龙池村建卡贫困户96户346人全部摘帽,实现整村脱贫。

春去秋来,一转眼刘华成驻村扶贫快两年了,回首驻村扶贫路,在村里工作场景像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在他的脑海。

而他那本常伴于身的《驻村工作日志》,也记录下了他和龙池村村民们的点滴故事。

刘华成和龙池村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驻村工作期间,他又有哪些讲不完的故事?今天,就同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一起去品读驻村第一书记刘华成的扶贫故事。


“与巫溪的6年之缘”


谈起巫溪,对刘华成来说其实并不陌生。

2013年,时任中共石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刘华成在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文明办调研处挂职。

那一年,在时任市委宣传部文明办调研处处长秦后彬的带队下,前往巫溪调研志愿服务工作。

此次调研,让刘华成和巫溪有了第一次接触。

想起那次经历,刘华成不禁感慨,那时的巫溪高速路还没有通车,前往巫溪就需要坐一天的车,交通特别不方便。

“这里的人很好,但生活条件相对比较艰苦。”这是巫溪留给刘华成的第一印象。

未曾料想,因为这一次机缘,6年后的2019年,缘分再次让刘华成和巫溪相遇。

而这一次,刘华成以第一书记的身份踏入巫溪县通城镇龙池村,带领这里的村民脱贫致富。

2019年初,按照市委组织部要求,三峡博物馆需选派一名驻村干部,入驻巫溪县通城镇龙池村担任第一书记,开展脱贫工作。

任务下达后,三峡博物馆立即组织以自愿的形式报名,选拔候选驻村干部,经过多番交谈,未能挑选出合适人选。

最后,领导找到该馆文物信息部副主任刘华成,当时他对领导说:“自己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到农村去本来不怕,但想到巫溪路途较远,加上以前对巫溪已有的印象,还是比较担心。”

“我的领导对我说,你就放心去,有什么问题,三峡博物馆这个家是你坚实的后盾。”刘华成说。

领导的一席话,让刘华成的心里有了底气。

经过几番交谈,刘华成欣然接受了这一艰巨任务。

整理好行装,和同事交接好工作,和家人短暂告别后,刘华成正式踏上了脱贫之旅。


“当好扶贫小学生”


2019年3月13日,刘华成带着行囊踏进了巫溪县通城镇龙池村。

这一次相遇,巫溪带给了刘华成新的印象,高速路通了,行程也缩短了。

从巫溪县城出发往东走14公里才能到达龙池村,沿途山路崎岖、蜿蜒曲折,让初入龙池村的刘华成,变得有些焦虑,这座坐落在山里的龙池村整体情况怎么样,他一无所知。

虽然龙池村对刘华成来说很陌生,但他也暗自许下了“当好龙池人 做好龙池事” 的庄严承诺,既然来了,就要沉下心为老百姓办事儿。

进村后,迫于了解龙池村实情,刘华成背着行囊便开始了走访,通过这次走访,初步了解了这里的情况,龙池村基础建设并没有他想象那么糟。

这让一直沉在他心底的石头终于落下了,他也有了开展脱贫工作的底气。

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面对陌生的农村工作,长期从事文化工作的刘华成显然是个门外汉。

怎么办?

有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刘华成首先为自己制定了两项工作计划:一是读懂弄通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文件;二是向驻村工作队员深入了解龙池村情况。

说干就干,从那时起,刘华成除开每天工作,其余时间都在学习政策文件、查阅资料,为了增速提效,还充分利用巫溪县、通城镇相关会议机会进行强化学习。

“只有当好扶贫小学生,掌握脱贫政策,驻村工作才会顺利,精准脱贫才能找准方向。”刘华成说。

除自主学习外,刘华成还主动向身边领导、队员、同事、群众虚心请教。

龙池村驻村工作队有三人:第一书记刘华成,分别于2018年8月、2019年5月驻村的队员中国人寿巫溪支公司职员尚魁香和陈志强。尚魁香是队里驻村时间最长的队员,对村里情况烂若披掌。

经过协商,刘华成采取由“老人”带“新人”的形式,做好业务上的“传帮带”。

每天上班前,坚持“老人讲故事、新人听故事”活动,以分享式的“传帮带”对走上农村工作的新兵来说非常受用。

通过长期坚持和努力,刘华成从一个“新兵”转变成了熟练的“老兵”。

在龙池村村支“两委”的支持下,刘华成带着驻村工作队员进行大走访大排查,摸排村情、民情、贫情,为后期开展脱贫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走村串户成日常”


“如果问我在村里什么做得最多,我的答案是‘入户’。”刘华成如是说。

在刘华成的印象中,龙池村里的每家每户,他去了不下十次,尤其是贫困户、五保户、残疾户、边缘户和危房改造易地搬迁户的次数更多。

工作期间,刘华成把入户走访视为工作队日常“必修课”,采取重点与随机方式相结合。

在这样的工作安排下,刘华成驾着他的 “扶贫专车”走遍了村里每一个角落,熟悉了每一户的家庭情况。

在村公路上,无时无刻不出现着刘华成和队员的身影。“你们又去走访吗?”这句话已经成为村民每天的问候语。

随着走访的深入,刘华成对村里的脱贫工作逐渐由慌乱茫然变得清晰从容,一张统筹安排逐步实施的计划表了然于胸。

在一次走访中,刘华成发现村民游青苹住着旧房,他自己又无能力修缮,时常一个人望着房子发呆。

经过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研究决定,对游青苹的房屋进行维修,他享受了城乡建委房屋提升改造政策,国家补助7500元,然而想要维修房子,这点钱远远不够。

面对这个问题,龙池村村支“两委”通过召开村民院坝会专题商议这件事,动员村民为他义务修建,得到了村民的一致支持。

对此,龙池村党支部还召开会议,商议为其捐赠房屋维修资金,在村委会和他的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游青苹的新房改造工程开工了。

2019年10月,游青苹房屋改造完成,他的房子变了样,屋顶有了顶棚,室内地面抹上了水泥,窗户安上了玻璃……

和游青苹一样,范开学住的土墙房又破又旧且很容易坍塌,这也成了刘华成驻村以后心中最担心的一件事。

经过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多次入户观察,决定对范开学的土墙房进行重建,享受城乡建委D级危房改造补助款35000元,加上范开学出资一部分钱,土房重建工作启动了。

2019年11月,新房建成,范开学从道路不便的半山坡住进了新房,在政策的帮扶下,他还每年享有养老金和计生奖4000元收入。

从半山坡搬出来后,今年,范开学养了2只猪崽和数十只鸡鸭,收成了红薯1000余斤,玉米2000余斤,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刘华成说,在龙池村,像游青苹、范开学一样的困难户还有很多,在旧房改造和易地搬迁的政策扶持下,不少贫困户走出了大山,日子也越过越好了。

现在,刘华成时常带着自己的《驻村工作日志》,行至每处,就会记录下内心的感悟,或是用手机拍下来。


“精神扶贫是重点”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在扶贫工作期间,如何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是刘华成工作中的最大命题。

在刘华成看来,龙池村的基础条件较好,在除去物质帮扶之外,更需要注重的是精神脱贫。

作为一个文化从业者,从驻村那一刻起,刘华成就把精神文化扶贫作为重要工作。

刘华成说,要想贫困户脱贫致富,首要解决的就是思想脱贫,要斩掉村民等靠要的惯性思维。

近两年来,刘华成带领龙池村党员带头从身边小事做起,搞好自家卫生,并利用重大节庆开展活动,增强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让基层党组织更具活力。

驻村以来,刘华成组织召开党员大会、院坝会、贫困户等会议开展宣传教育活动100余场次,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在宣教活动基础上,每季度开展“五步感恩互动”和“乡风文明兑积分”活动,并颁发奖状、奖品,激发村民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涌现出了一批摒弃等靠要思想的贫困户,最终达到了真脱贫的效果。

不仅如此,作为刘华成的坚强后盾,三峡博物馆也一直在为扶贫工作贡献着力量。

近两年时间,三峡博物馆充分发挥博物馆优势,先后选送多个精品展到通城镇开展巡展,以文化的形式助力脱贫工作。

除展览外,三峡博物馆公众教育部6名讲解员来到龙池村,开展“小小讲解员”培训活动,增强孩子们文化自信,沁润孩子们的心灵。

通过龙池村支“两委”不断努力,驻村工作队持续助力,现在全村民风优良,村民勤劳奋进,大家都以生活在龙池村为荣,龙池精神已日趋成型。


“产业发展是关键”


要想脱贫致富,必然离不开产业。

刘华成认为,发展产业是脱贫工作的核心,是实现稳定脱贫的必由之路和根本之策。

对于龙池村而言,没有支柱产业的缺陷,成为了龙池村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一件头痛的事情。

在驻村工作期间,刘华成多次进行产业摸排,上山、下地,进行气候观察和土壤研究,试图挖掘产业突围口。

刘华成还前往长寿重庆川草阁农业有限公司、璧山协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考察药材种植项目,还联系过车厘子种植项目,但都因气候和土壤原因流产。

怎么办?

在气候和土壤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刘华成转变发展思路,从龙池村自身条件找出路。

几经周折,还是选择以乡村旅游和青脆李为主,辣椒、马铃薯、玉米、毛猪、土鸡等为辅的产业发展链。

如今,龙池村已实现整村栽种青脆李2000亩,年产量达到100万斤,年销售额达到500万元,乡村旅游也还比较红火。

不仅如此,龙池村村支“两委”还大力引进外来企业驻村发展产业,先后引进了李子树苗和烤烟项目,提供工作岗位,促进村民脱贫增收。

如今,龙池村村民们腰包“鼓”了,日子越过越“甜”了,在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共同努力下,兑现了“当好龙池人 做好龙池事”的庄严承诺。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情。将近两年的驻村,刘华成始终把农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挂在心头。

两年时间,伴随着刘华成成长的同时,龙池村也实现了整村脱贫目标。

“龙池,是我的第二故乡!” 刘华成说,从驻村那一刻起,这片热忱的土地就已成为他毕生的牵挂。

文/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首席记者 陈发源 图/部分图片由龙池村提供

分享
新浪微博

重博扶贫记·龙池村③ | 一本还未写完的《驻村工作日志》

2020-12-15 07:05:00 来源:

相关链接>>

重博扶贫记·龙池村① | 一个偏远乡村的脱贫“蝶变”记

重博扶贫记·龙池村② | 一片产业托起村民的“致富”梦


2019年3月,距离巫溪县城14公里的龙池村来了客。

入村后,他绕着公路走村串户,摸排了村里基本情况,看望了这里的贫困户。

这位来客,正是驻村第一书记刘华成。

按照市委组织部安排,派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以下简称“三峡博物馆”)文物信息部副主任刘华成到巫溪县通城镇龙池村任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带着这份伟大而又艰巨任务,刘华成暂别三峡博物馆,踏进了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

在龙池村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底,龙池村建卡贫困户96户346人全部摘帽,实现整村脱贫。

春去秋来,一转眼刘华成驻村扶贫快两年了,回首驻村扶贫路,在村里工作场景像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在他的脑海。

而他那本常伴于身的《驻村工作日志》,也记录下了他和龙池村村民们的点滴故事。

刘华成和龙池村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驻村工作期间,他又有哪些讲不完的故事?今天,就同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一起去品读驻村第一书记刘华成的扶贫故事。


“与巫溪的6年之缘”


谈起巫溪,对刘华成来说其实并不陌生。

2013年,时任中共石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刘华成在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文明办调研处挂职。

那一年,在时任市委宣传部文明办调研处处长秦后彬的带队下,前往巫溪调研志愿服务工作。

此次调研,让刘华成和巫溪有了第一次接触。

想起那次经历,刘华成不禁感慨,那时的巫溪高速路还没有通车,前往巫溪就需要坐一天的车,交通特别不方便。

“这里的人很好,但生活条件相对比较艰苦。”这是巫溪留给刘华成的第一印象。

未曾料想,因为这一次机缘,6年后的2019年,缘分再次让刘华成和巫溪相遇。

而这一次,刘华成以第一书记的身份踏入巫溪县通城镇龙池村,带领这里的村民脱贫致富。

2019年初,按照市委组织部要求,三峡博物馆需选派一名驻村干部,入驻巫溪县通城镇龙池村担任第一书记,开展脱贫工作。

任务下达后,三峡博物馆立即组织以自愿的形式报名,选拔候选驻村干部,经过多番交谈,未能挑选出合适人选。

最后,领导找到该馆文物信息部副主任刘华成,当时他对领导说:“自己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到农村去本来不怕,但想到巫溪路途较远,加上以前对巫溪已有的印象,还是比较担心。”

“我的领导对我说,你就放心去,有什么问题,三峡博物馆这个家是你坚实的后盾。”刘华成说。

领导的一席话,让刘华成的心里有了底气。

经过几番交谈,刘华成欣然接受了这一艰巨任务。

整理好行装,和同事交接好工作,和家人短暂告别后,刘华成正式踏上了脱贫之旅。


“当好扶贫小学生”


2019年3月13日,刘华成带着行囊踏进了巫溪县通城镇龙池村。

这一次相遇,巫溪带给了刘华成新的印象,高速路通了,行程也缩短了。

从巫溪县城出发往东走14公里才能到达龙池村,沿途山路崎岖、蜿蜒曲折,让初入龙池村的刘华成,变得有些焦虑,这座坐落在山里的龙池村整体情况怎么样,他一无所知。

虽然龙池村对刘华成来说很陌生,但他也暗自许下了“当好龙池人 做好龙池事” 的庄严承诺,既然来了,就要沉下心为老百姓办事儿。

进村后,迫于了解龙池村实情,刘华成背着行囊便开始了走访,通过这次走访,初步了解了这里的情况,龙池村基础建设并没有他想象那么糟。

这让一直沉在他心底的石头终于落下了,他也有了开展脱贫工作的底气。

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面对陌生的农村工作,长期从事文化工作的刘华成显然是个门外汉。

怎么办?

有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刘华成首先为自己制定了两项工作计划:一是读懂弄通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文件;二是向驻村工作队员深入了解龙池村情况。

说干就干,从那时起,刘华成除开每天工作,其余时间都在学习政策文件、查阅资料,为了增速提效,还充分利用巫溪县、通城镇相关会议机会进行强化学习。

“只有当好扶贫小学生,掌握脱贫政策,驻村工作才会顺利,精准脱贫才能找准方向。”刘华成说。

除自主学习外,刘华成还主动向身边领导、队员、同事、群众虚心请教。

龙池村驻村工作队有三人:第一书记刘华成,分别于2018年8月、2019年5月驻村的队员中国人寿巫溪支公司职员尚魁香和陈志强。尚魁香是队里驻村时间最长的队员,对村里情况烂若披掌。

经过协商,刘华成采取由“老人”带“新人”的形式,做好业务上的“传帮带”。

每天上班前,坚持“老人讲故事、新人听故事”活动,以分享式的“传帮带”对走上农村工作的新兵来说非常受用。

通过长期坚持和努力,刘华成从一个“新兵”转变成了熟练的“老兵”。

在龙池村村支“两委”的支持下,刘华成带着驻村工作队员进行大走访大排查,摸排村情、民情、贫情,为后期开展脱贫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走村串户成日常”


“如果问我在村里什么做得最多,我的答案是‘入户’。”刘华成如是说。

在刘华成的印象中,龙池村里的每家每户,他去了不下十次,尤其是贫困户、五保户、残疾户、边缘户和危房改造易地搬迁户的次数更多。

工作期间,刘华成把入户走访视为工作队日常“必修课”,采取重点与随机方式相结合。

在这样的工作安排下,刘华成驾着他的 “扶贫专车”走遍了村里每一个角落,熟悉了每一户的家庭情况。

在村公路上,无时无刻不出现着刘华成和队员的身影。“你们又去走访吗?”这句话已经成为村民每天的问候语。

随着走访的深入,刘华成对村里的脱贫工作逐渐由慌乱茫然变得清晰从容,一张统筹安排逐步实施的计划表了然于胸。

在一次走访中,刘华成发现村民游青苹住着旧房,他自己又无能力修缮,时常一个人望着房子发呆。

经过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研究决定,对游青苹的房屋进行维修,他享受了城乡建委房屋提升改造政策,国家补助7500元,然而想要维修房子,这点钱远远不够。

面对这个问题,龙池村村支“两委”通过召开村民院坝会专题商议这件事,动员村民为他义务修建,得到了村民的一致支持。

对此,龙池村党支部还召开会议,商议为其捐赠房屋维修资金,在村委会和他的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游青苹的新房改造工程开工了。

2019年10月,游青苹房屋改造完成,他的房子变了样,屋顶有了顶棚,室内地面抹上了水泥,窗户安上了玻璃……

和游青苹一样,范开学住的土墙房又破又旧且很容易坍塌,这也成了刘华成驻村以后心中最担心的一件事。

经过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多次入户观察,决定对范开学的土墙房进行重建,享受城乡建委D级危房改造补助款35000元,加上范开学出资一部分钱,土房重建工作启动了。

2019年11月,新房建成,范开学从道路不便的半山坡住进了新房,在政策的帮扶下,他还每年享有养老金和计生奖4000元收入。

从半山坡搬出来后,今年,范开学养了2只猪崽和数十只鸡鸭,收成了红薯1000余斤,玉米2000余斤,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刘华成说,在龙池村,像游青苹、范开学一样的困难户还有很多,在旧房改造和易地搬迁的政策扶持下,不少贫困户走出了大山,日子也越过越好了。

现在,刘华成时常带着自己的《驻村工作日志》,行至每处,就会记录下内心的感悟,或是用手机拍下来。


“精神扶贫是重点”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在扶贫工作期间,如何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是刘华成工作中的最大命题。

在刘华成看来,龙池村的基础条件较好,在除去物质帮扶之外,更需要注重的是精神脱贫。

作为一个文化从业者,从驻村那一刻起,刘华成就把精神文化扶贫作为重要工作。

刘华成说,要想贫困户脱贫致富,首要解决的就是思想脱贫,要斩掉村民等靠要的惯性思维。

近两年来,刘华成带领龙池村党员带头从身边小事做起,搞好自家卫生,并利用重大节庆开展活动,增强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让基层党组织更具活力。

驻村以来,刘华成组织召开党员大会、院坝会、贫困户等会议开展宣传教育活动100余场次,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在宣教活动基础上,每季度开展“五步感恩互动”和“乡风文明兑积分”活动,并颁发奖状、奖品,激发村民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涌现出了一批摒弃等靠要思想的贫困户,最终达到了真脱贫的效果。

不仅如此,作为刘华成的坚强后盾,三峡博物馆也一直在为扶贫工作贡献着力量。

近两年时间,三峡博物馆充分发挥博物馆优势,先后选送多个精品展到通城镇开展巡展,以文化的形式助力脱贫工作。

除展览外,三峡博物馆公众教育部6名讲解员来到龙池村,开展“小小讲解员”培训活动,增强孩子们文化自信,沁润孩子们的心灵。

通过龙池村支“两委”不断努力,驻村工作队持续助力,现在全村民风优良,村民勤劳奋进,大家都以生活在龙池村为荣,龙池精神已日趋成型。


“产业发展是关键”


要想脱贫致富,必然离不开产业。

刘华成认为,发展产业是脱贫工作的核心,是实现稳定脱贫的必由之路和根本之策。

对于龙池村而言,没有支柱产业的缺陷,成为了龙池村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一件头痛的事情。

在驻村工作期间,刘华成多次进行产业摸排,上山、下地,进行气候观察和土壤研究,试图挖掘产业突围口。

刘华成还前往长寿重庆川草阁农业有限公司、璧山协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考察药材种植项目,还联系过车厘子种植项目,但都因气候和土壤原因流产。

怎么办?

在气候和土壤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刘华成转变发展思路,从龙池村自身条件找出路。

几经周折,还是选择以乡村旅游和青脆李为主,辣椒、马铃薯、玉米、毛猪、土鸡等为辅的产业发展链。

如今,龙池村已实现整村栽种青脆李2000亩,年产量达到100万斤,年销售额达到500万元,乡村旅游也还比较红火。

不仅如此,龙池村村支“两委”还大力引进外来企业驻村发展产业,先后引进了李子树苗和烤烟项目,提供工作岗位,促进村民脱贫增收。

如今,龙池村村民们腰包“鼓”了,日子越过越“甜”了,在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共同努力下,兑现了“当好龙池人 做好龙池事”的庄严承诺。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情。将近两年的驻村,刘华成始终把农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挂在心头。

两年时间,伴随着刘华成成长的同时,龙池村也实现了整村脱贫目标。

“龙池,是我的第二故乡!” 刘华成说,从驻村那一刻起,这片热忱的土地就已成为他毕生的牵挂。

文/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首席记者 陈发源 图/部分图片由龙池村提供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发源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