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常态化 形成新风尚“减糖”从创新变成标配
前段时间,某气泡水的道歉声明再一次将“减糖”这一概念在消费者心里放大。为身体健康而选择“无糖”产品,早已成为当下年轻人热衷的话题,每一款新产品的出现总能在流量的加持下风靡一时。消费者对减糖的需求正催生着相关企业的不断创新和政策的不断完善。
需求带动产品创新
“现在买饮料,除非遇到自己特别想喝的,否则会习惯性选择无糖的产品。”在北京市海淀区工作的“95”后女孩王丽告诉记者。而像她一样持有这样观点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他们对于低糖或无糖产品的需求正逐渐常态化。
日前,中国轻工企业投资发展协会、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组委会、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与天猫食品生鲜事业部联合发布的《2021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显示:随着消费者对饮料含糖量高不利健康认知的普遍提升和“抗糖化”等概念的流行,低/无糖饮料正在由满足部分人群的特色产品转变为适应大众的基础款产品。软饮料产品平均含糖量逐年显著下降,创新品牌通过塑造健康无糖形象抢占市场,减糖产品进入爆发期。
白皮书中提到,全球范围来看,约50个国家和地区征收了“糖税”,以对降低碳酸饮料、运动能量饮料等软饮料的含糖量。在国内,随着消费者对饮料含糖量及糖的健康性认知的不断提升,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低糖、健康的饮品,企业推出饮料产品的平均含糖量显著下降,无糖低糖产品数目占比也不断攀升。糖品类细分拆解,代糖等新型健康糖品类规模增长突出,代糖品类中,“0卡糖”“赤藓糖醇”等产品广受欢迎。代糖产品禾甘木糖醇位列食糖GMV第4名。天猫数据显示“0糖”“低糖”的搜索量同比增长了近200%。同时,中粮大数据平台社交声量数据也显示,2020年“0糖饮品”的社交声量同比增长近100%。
同时,减糖这一行动不仅仅局限于饮品,在调味品、烘焙、休闲零食等领域都有尝试。使用糖醇替代白砂糖提供甜味的糕点也吸引着众多消费者的购买。在北京市丰台区稻香村店内,就有不少老年人购买糖醇糕点。在线上电商平台,各类型的低糖或无糖食品更是应有尽有,涉及的品牌也非常多。奶冻、软糖、饼干、豆浆等产品皆有“低糖”可选。
持续开展探索行动
消费者对于低糖产品的需求促使着企业不断创新研发新型产品。而在日常生活中,减少糖的摄入,各地相关部门也在提供相应的引导,让“减糖”这一理念深入人心、落地扎根。
记者注意到,今年3月,多地发布了与减糖相关的倡议、方案。河北省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发出了《减油、减盐、减糖行动倡议书》,倡议各类餐厅不断创新改良菜品,对于低盐、低脂、低糖菜品进行醒目标示,增加菜单中低盐、低脂、低糖菜品比例。倡议单位食堂减少盐、油、糖含量较高的菜品供应,食堂就餐场所不摆放盐、糖;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制定了《北京市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开展餐饮行业减盐、减油、减糖行动,通过开展人员培训、健康菜品征集评选、烹饪比赛等活动,引导餐饮企业、集体食堂积极采取控盐、少油、限糖措施;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2021年天津市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实施方案》,将在各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要开展至少1次“减糖”相关的健康知识宣传教育课,推动有食堂的学校在菜肴中逐步减少添加糖使用量,降低学生在校期间添加糖摄入量。
在各地发布的各项涉及减糖的政策中,我们不难看出餐饮业减糖的决心。山西省某医院营养科医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减糖其实主要是减添加到食物或饮品中的各种添加糖,而水果中的糖和主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其实并不包括在内。《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每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如果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其实并不会摄入过多的糖,但大家对味道上的追求,往往会喜欢‘重口味’,这样一来,高盐、高油、高糖也就随之而来。在我看来,减糖不仅仅是使用代糖,而是要让人们从根源上认识到高糖的危害,并改变自身的习惯。各地发布的相关政策也是在不断探索这一条路。”
实习记者 闫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