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下庄精神 根据毛相林事迹改编话剧《天坑问道》在施光南大剧院上演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6月16日21时讯(文/杜典韵)在重庆巫山县竹贤乡的大山深处,有一处被深锁“天坑”的下庄村,仅靠一条108道拐的羊肠小道与外界连通。住在坑底的近400名村民,近一半人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
1997年,38岁的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毛相林立志改变全村贫穷闭塞的“宿命”,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修公路。
于是,毛相林带领着村民用7年时间,以“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在绝壁上凿出一条8千米长、2米宽的“绝壁天路”。
路修通后,他又带头引路、誓拔穷根,因地制宜,历时15年,带领村民发展“三色”经济、乡村旅游,蹚出了一条致富路。202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3785元,是修路前的43倍。他用不屈不挠、苦干实干,铸就了“下庄精神”,曾获“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奖”等称号。
今(16)日下午,这段“敢向绝壁凿天路”的修路传奇,以话剧的形式被搬上了舞台,由重庆话剧院创排、以毛相林及下庄修路英雄群体为素材原型创作的话剧《天坑问道》在施光南大剧院上演。该剧用有声有色的群像塑造,再一次用“下庄精神”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该剧的舞美设计孟王欢介绍,当他第一次去下庄采风时,当地的天险直接打破了之前他对于舞台的所有预设。最后他决定把这个1100米的坑“搬到”9米的舞台上,只有这个独特的天坑再加上村民坚定开拓的精神,才造就了今天的“愚公精神”。
于是,他采用话剧舞台上少见的多空间呈现,首次将“囚困”人身体和身心的一个巨大“天坑”搬上舞台,将多年来天坑对村民生活和心理上形成的压迫,在视觉上直观地呈现出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七年修路的艰辛历程。而这样壮观的舞美,也给观众带来了强大的震撼。
本剧在以写实主义为主要表现手法的同时,又适当采用了隔空对话、心理时空拓展等现代主义的表现技巧。在正常叙事中,又适当嵌入了插叙与倒叙,以丰富戏剧情节的表现形态。对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揭示与刻画方面,除注意了动作和细节描写外,也注重了人物的深层心理剖析与情感宣泄。
而灯光上,灯光设计陈大煌则更着重人物内心刻画,以人为本,大量聚焦于角色的聚光,让观众把更多注意力投射到角色本身的内心表达上。而在灯光的烘托下,人心中的憋屈、不屈、坚韧、希望、力量、尊严都被一一刻画了出来,使人物刻画更加立体。
“那些用热血与生命在巫山绝壁上凿出一条幸福路的兄弟,理应奉为苦难中崛起的民族脊梁。”在剧目的海报上,有这么一句话。话剧《天坑问道》展现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对下庄人这个人物群像的描写和演绎。它展现了人民群众在党的基层干部的带领下,不等不靠不要,靠自己的双手和努力走出绝境。这不仅仅是向贫困挑战的精神,更是民族精神、民族魂魄的彰显。尤其是剧中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种最朴素精神力量的讴歌和礼赞,也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理念的深刻诠释。
(重庆话剧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