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话剧院原创大型话剧《天坑问道》在渝举行专家研讨会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6月19日16时讯(文/杜典韵)6月17日,由重庆话剧院创排的原创大型话剧《天坑问道》在市文化和旅游委召开专家研讨会。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汇聚一堂,发表对前两日观看话剧《天坑问道》首演的感受,并就该剧的提升打造建言献策。
中国话剧协会主席蔺永钧,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刘贵明,重庆市文化旅游委艺术处副处长汤涛,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马也,国家一级编剧、北京市戏剧家协会李龙吟,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副主任麻文琦,一级舞台设计、市剧协副主席阳舸,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原副巡视员张乐,四川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邓齐平,国家一级导演李伦基以及话剧《天坑问道》的相关主创人员等参会。
会上,该剧编剧王伯男和导演梁东华分别介绍了话剧《天坑问道》的创作情况。
“从我亲自去到下庄采风过后,我的感情在整个创作过程当中就一直处于燃烧的状态。”王伯男说,“当我从繁华的上海去到那里的时候,我受到的冲击非常强烈。通过与当地人的交流,我被他们身上那种不等不靠的精神深深震撼,所以当时我就给张院长讲,我们这个戏不仅仅是一个脱贫致富的戏,更是一个弘扬民族精神的戏。”
“我十分认同王老师的想法。”梁东华表示,“这个戏到底要表达什么?我想表达的是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下庄精神,这种精神对我们中华民族来说是一种象征。我想要表现的并不是一定是毛相林这个人或者这条路,而是其背后的精神。同时,如何把脱贫题材的话剧排得不那么说教,这也是我们比较下工夫的地方。我一直提醒演员,要在细微处见人物,要去理解你的精神世界、世界观、价值观,明白你为什么要修这条路,才能有不同的表达。”
随后,专家们就剧目发表了各自的观看感受,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我在看这个戏之前是不知道天坑的具体情况的,也不理解为什么他们不直接搬出去而是要修一条路。看完之后我懂了,并且我认为这是这个戏有别于其他所有修路题材的戏的特点。”国家一级编剧、北京市戏剧家协会李龙吟表示,“我认为这个戏非常珍贵的一点,就是它修路的原因不完全是因为穷,而是因为闭塞,因为对更文明的生活的向往,是为了更好地活。”同时,他表示,这部戏演员扎实,音乐有代入感,表演服装特别有质感,符合下庄人的身份。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继续打磨的戏,希望能够把有价值的东西提出来,避免和一般的扶贫修路戏的同质化。
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副主任麻文琦对于剧中茅开山(参考毛相林的人物)以及当地村民身上那股自发、野生的热血意志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整体舞台呈现上,我感受到了创作者的匠心,不论是舞台造型还是音乐,所有的东西都是融合的。比如说舞台视觉上,有压迫囚禁感,在舞台空间里面是一种突破。”
国家一级导演李伦基认为,毛相林的事迹精神激励着这部剧的主创团队和所有参演艺术家。话剧《天坑问道》是用话剧的形式,在尊重真实生活原型的前提下,用戏剧思维、戏剧特征、戏剧结构表达出来的一部作品。
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原副巡视员张乐评价:“我个人感觉,整个戏从群体塑像的角度来讲是立起来的,也比较贴合下庄村民的生活实际,把下庄村的精神表现出来了。”
中国话剧协会主席蔺永钧评价,话剧《天坑问道》有非常独特的非同质化的特色,有别于其他的扶贫题材剧目,体现出了当地村民不靠不等自己干的精神特质,很鼓舞人心。导演擅长从细微处见人物,让整部剧更加朴实动人。
此外,专家们还对人物形象定位、是否增加舞台视频、铁匠铺等舞台设置,以及在基本精神内核上的挖掘与提炼等问题上提出了建议。
四川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邓齐平认为,这部戏应当对生活中的细节性东西进行挖掘、补充、强化,形成细节逻辑,从而在主题先行的情况下,落地生活和鲜活的人物。
会议最后,重庆话剧院院长张剑对各位专家的诚挚建议表达了感谢,并表示下一步将对该剧进行修改打磨,不断接近精湛、精良、精致的“三精要求”,让这部剧走得更远、更好、更稳。
重庆话剧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