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和平台需解决老问题换个新形象
平台和商家都应认真思考,网购大促销下一步应朝哪个方向走,又该用什么新形象打动消费者。

商家和平台需解决老问题换个新形象

来源:经济日报2021-07-03

近几年,各种满减、“百亿补贴”早已削弱了消费者对“6·18”“双11”的低价期待,假冒伪劣、营销短信骚扰等问题遭消费者“吐槽”。想解决成长的烦恼,平台和商家都应认真思考,网购大促销下一步应该朝哪个方向走,消费者的需求是什么,自己又该用什么新形象打动消费者。

近日,中消协发布了2021年《“6·18”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对比去年“6·18”网购大促销,今年消费者的吐槽明显减少:2020年,监测到“吐槽类”信息123.2万条,占消费维权信息总量的18.99%;2021年则为57.7万条,占比为3.57%。

商家和平台先不要急着自我表扬,吐槽量减少并不等于满意度提高。从网友的“6·18印象画像”来看,“史上最低调”“似无存在感”成为今年的关键词,还有人戏称“不买立减100%”,说明部分消费者对“6·18”网购大促销的关注和参与程度较低。

从网民吐槽的内容来看,去年主要集中在直播带货、价格竞争、短信骚扰、红包活动、假冒伪劣等方面;今年却集中表现在了产品质量、假冒伪劣、营销短信骚扰、快递和外卖配送等传统“槽点”上。其中,假冒伪劣、短信骚扰连续两年上榜。

这给部分商家和电商平台敲响了警钟——再不解决老问题,换个新形象,电商大促销可就真成“鸡肋”了。

先说老问题吧。比起买贵了,买到假货更容易失去消费者信任。而对各类销售主体的甄别把关,正是网络电商的法定责任。当消费者不再单纯追求低价,对品质越发在意,电商平台的品质管控能力与识假打假策略也应顺势而变。

再说,配送是网购、外卖等互联网消费的“最后一公里”,送货不上门、擅自放快递柜等问题极其影响消费者体验。大促销期间的物流压力大是客观现象,平台和商家应当与消费者、物流企业一起,用技术或者经济手段,改善投递链条。不仅要把产品“送出门”,还要注重消费者如何“接到手”。

还有,部分商家和平台急需改变观望心理,及时落实监管规定。监管部门多次以法律法规、行政约谈等方式为短信营销行为划红线,但总有部分经营者不收手。对此,监管部门还应依法加大打击力度,促进相关商家和平台规范营销。

从舆情监测来看,也有一些可喜的新变化。今年“6·18”比较特殊,是有关平台企业因“二选一”被罚或立案调查后的第一次网购大促销,也是5月25日《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后的第一次网购大促销。监管部门对平台合规经营的约束决心,让网络促销风气为之一变,所以去年被人吐槽最多的直播带货、价格竞争问题,今年没有上榜。

更重要的是,市场秩序趋于向好,给商家和消费者留出了敢于创新、回归理性的空间。近几年,各个平台几乎每周都做活动,各种满减、“百亿补贴”早已削弱了消费者对“6·18”“双11”的低价期待。而且,电商平台发展到今天的巨大体量,网络大促销一天动辄数十亿单,规模效应如果还靠低价来拉动,既没有转化为创新的动力,也没有在供应链上赋能商家,大家又怎能跳出同质化、低质量的竞争?欣慰的是,今年很多商家主动放弃打低价牌,转而借“6·18”之势,用各种互动话题、短视频等形式“种草”、推新品、带销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未来,“6·18”等大促销在低价之外,也许还会有推新品、助国潮、会员福利等新标签。以此为鉴,想解决成长的烦恼,平台和商家都应认真思考,网购大促销下一步应该朝哪个方向走,消费者的需求是什么,自己又该用什么新形象打动消费者。

分享
新浪微博

商家和平台需解决老问题换个新形象

2021-07-03 06:05:00 来源:

近几年,各种满减、“百亿补贴”早已削弱了消费者对“6·18”“双11”的低价期待,假冒伪劣、营销短信骚扰等问题遭消费者“吐槽”。想解决成长的烦恼,平台和商家都应认真思考,网购大促销下一步应该朝哪个方向走,消费者的需求是什么,自己又该用什么新形象打动消费者。

近日,中消协发布了2021年《“6·18”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对比去年“6·18”网购大促销,今年消费者的吐槽明显减少:2020年,监测到“吐槽类”信息123.2万条,占消费维权信息总量的18.99%;2021年则为57.7万条,占比为3.57%。

商家和平台先不要急着自我表扬,吐槽量减少并不等于满意度提高。从网友的“6·18印象画像”来看,“史上最低调”“似无存在感”成为今年的关键词,还有人戏称“不买立减100%”,说明部分消费者对“6·18”网购大促销的关注和参与程度较低。

从网民吐槽的内容来看,去年主要集中在直播带货、价格竞争、短信骚扰、红包活动、假冒伪劣等方面;今年却集中表现在了产品质量、假冒伪劣、营销短信骚扰、快递和外卖配送等传统“槽点”上。其中,假冒伪劣、短信骚扰连续两年上榜。

这给部分商家和电商平台敲响了警钟——再不解决老问题,换个新形象,电商大促销可就真成“鸡肋”了。

先说老问题吧。比起买贵了,买到假货更容易失去消费者信任。而对各类销售主体的甄别把关,正是网络电商的法定责任。当消费者不再单纯追求低价,对品质越发在意,电商平台的品质管控能力与识假打假策略也应顺势而变。

再说,配送是网购、外卖等互联网消费的“最后一公里”,送货不上门、擅自放快递柜等问题极其影响消费者体验。大促销期间的物流压力大是客观现象,平台和商家应当与消费者、物流企业一起,用技术或者经济手段,改善投递链条。不仅要把产品“送出门”,还要注重消费者如何“接到手”。

还有,部分商家和平台急需改变观望心理,及时落实监管规定。监管部门多次以法律法规、行政约谈等方式为短信营销行为划红线,但总有部分经营者不收手。对此,监管部门还应依法加大打击力度,促进相关商家和平台规范营销。

从舆情监测来看,也有一些可喜的新变化。今年“6·18”比较特殊,是有关平台企业因“二选一”被罚或立案调查后的第一次网购大促销,也是5月25日《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后的第一次网购大促销。监管部门对平台合规经营的约束决心,让网络促销风气为之一变,所以去年被人吐槽最多的直播带货、价格竞争问题,今年没有上榜。

更重要的是,市场秩序趋于向好,给商家和消费者留出了敢于创新、回归理性的空间。近几年,各个平台几乎每周都做活动,各种满减、“百亿补贴”早已削弱了消费者对“6·18”“双11”的低价期待。而且,电商平台发展到今天的巨大体量,网络大促销一天动辄数十亿单,规模效应如果还靠低价来拉动,既没有转化为创新的动力,也没有在供应链上赋能商家,大家又怎能跳出同质化、低质量的竞争?欣慰的是,今年很多商家主动放弃打低价牌,转而借“6·18”之势,用各种互动话题、短视频等形式“种草”、推新品、带销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未来,“6·18”等大促销在低价之外,也许还会有推新品、助国潮、会员福利等新标签。以此为鉴,想解决成长的烦恼,平台和商家都应认真思考,网购大促销下一步应该朝哪个方向走,消费者的需求是什么,自己又该用什么新形象打动消费者。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戴莉芸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