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舞台艺术佳作,川剧《江姐》研讨会在渝举行
7月28日,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川剧《江姐》指导验收工作会在渝举行。

一部“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舞台艺术佳作,川剧《江姐》研讨会在渝举行

来源:重庆日报2021-07-29

7月28日,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川剧《江姐》指导验收工作会在渝举行,多位专家与该剧主创一起,围绕川剧《江姐》的艺术表现及提升等方面进行了专题探讨。

川剧《江姐》剧照

一次地方戏曲的创新尝试

据了解,川剧《江姐》取材于小说《红岩》,剧本来源于著名剧作家阎肃创作的同名歌剧,由重庆市川剧院院长、三度梅花奖得主沈铁梅领衔主演。作为近年来重庆文艺舞台上的一部重要作品,精彩的故事、独特的川剧韵味,使得该剧自创作之初便广受好评。去年,川剧《江姐》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此次在重庆举办的专家研讨会旨在为该剧目的进一步打磨和提升贡献智慧。

研讨会上,专家们对重庆市川剧院创排的川剧《江姐》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剧艺术品位高,视觉效果佳,演出节奏流畅,是一部“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舞台艺术佳作。

“这部作品越来越成熟,作品主题也非常鲜明,写实写意相互交融、相得益彰,为本土戏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四川省川剧院院长、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陈智林表示,上世纪60年代,歌剧《江姐》曾风靡一时,重庆市川剧院创排的《江姐》并没有满足于简单的复制,而是在视觉呈现效果上更符合当今观众审美,听觉上融入川剧打击乐、声腔等地方特色,“可以说川剧《江姐》是源于经典,但又有别于前作。这种让传统戏曲适应现代观众欣赏审美的艺术处理可称得上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再创造。”

一段红色经典历史

江姐题材回归重庆是水到渠成

作为一部主旋律题材作品,川剧《江姐》自首演以来,一直拥有很高的热度。在重庆诞生,从重庆启程,《江姐》的巡演之路,感动一直在发生。北京、成都……该剧所到之处刮起阵阵“红色旋风”,尤其是今年5月,该剧在北京开启了新一轮巡演,更是受到观众追捧。

“川剧《江姐》受到众多观众追捧,不仅因为沈铁梅用收放自如的唱段塑造了一位说重庆话的江姐形象,还因为重庆与江姐的联系。”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原主任、教授裴福林表示,《红岩》和江姐是重庆的故事、重庆的英雄,由重庆市川剧院来呈现这段红色历史,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历史形象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阎肃创作歌剧《江姐》之初,就融入了诸多川剧艺术元素,在这样的背景下,江姐这一题材回归重庆是水到渠成的。”原厦门市歌仔戏剧团团长朱伟捷认为,川剧《江姐》虽沿用了歌剧中的核心唱段唱词,但对其进行提炼加工,将川江号子、四川清音、高腔帮腔、川剧打击乐等艺术种类巧妙地融入了川剧表现手法之中,让人眼前一亮。

值得一提的是,川剧《江姐》的舞美上采用灰黑色为主调的重庆特色版画风格,不仅有地域特色,也呈现出庄严凝重的意境。在此次研讨会上,该剧的舞美、灯光等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赞扬。

“‘绣红旗’这场戏的处理很有新意。不同于之前的作品,川剧《江姐》中,红旗被一袭黄绸所替代,川剧表演程式与创新舞美相糅合,呈现出具有象征意味的金色五角星,在舞台灯光配合下给观者强烈视觉冲击。”裴福林说,这样的处理,不仅让整部剧的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也向观众生动传播了烈士英勇事迹背后的红岩精神。“此外,舞美呈现也很有味道,特别是用灯光营造的嘉陵江水,波光粼粼,美轮美奂。”

一堂文艺党课

让川剧“活”在当下

此外,与会专家还就未来重庆如何打造更多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川剧如何发展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要想打造一部经典的舞台艺术作品,创作者可考虑在传播推广上下功夫。”陈智林表示,广大文艺工作者可通过制作短视频等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让剧目呈现出新潮、当代的气质面貌,更能为年轻观众接受并理解,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场。

“同时,未来文艺工作者在创作舞台艺术作品时,还需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对人物情感的表达。”陈智林建议,未来重庆市川剧院在对《江姐》进行打磨时,可以将川剧《江姐》打造成一堂受观众喜爱的“文艺党课”,让观众从先辈的事迹中汲取力量。

“打造川剧《江姐》,就是希望让我们的传统艺术能再度迸发活力,进而更好地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表示,今年8月,川剧《江姐》还将再启巡演,在巡演中对作品进行不断打磨,用情、用心演绎剧中人物,为观众上一堂“好听好看又好懂”的文艺党课,进而让川剧“活”在当下,促进川剧的传承与发展。

重庆日报全媒体 刘一叶

分享
新浪微博

一部“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舞台艺术佳作,川剧《江姐》研讨会在渝举行

2021-07-29 06:30:00 来源:

7月28日,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川剧《江姐》指导验收工作会在渝举行,多位专家与该剧主创一起,围绕川剧《江姐》的艺术表现及提升等方面进行了专题探讨。

川剧《江姐》剧照

一次地方戏曲的创新尝试

据了解,川剧《江姐》取材于小说《红岩》,剧本来源于著名剧作家阎肃创作的同名歌剧,由重庆市川剧院院长、三度梅花奖得主沈铁梅领衔主演。作为近年来重庆文艺舞台上的一部重要作品,精彩的故事、独特的川剧韵味,使得该剧自创作之初便广受好评。去年,川剧《江姐》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此次在重庆举办的专家研讨会旨在为该剧目的进一步打磨和提升贡献智慧。

研讨会上,专家们对重庆市川剧院创排的川剧《江姐》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剧艺术品位高,视觉效果佳,演出节奏流畅,是一部“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舞台艺术佳作。

“这部作品越来越成熟,作品主题也非常鲜明,写实写意相互交融、相得益彰,为本土戏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四川省川剧院院长、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陈智林表示,上世纪60年代,歌剧《江姐》曾风靡一时,重庆市川剧院创排的《江姐》并没有满足于简单的复制,而是在视觉呈现效果上更符合当今观众审美,听觉上融入川剧打击乐、声腔等地方特色,“可以说川剧《江姐》是源于经典,但又有别于前作。这种让传统戏曲适应现代观众欣赏审美的艺术处理可称得上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再创造。”

一段红色经典历史

江姐题材回归重庆是水到渠成

作为一部主旋律题材作品,川剧《江姐》自首演以来,一直拥有很高的热度。在重庆诞生,从重庆启程,《江姐》的巡演之路,感动一直在发生。北京、成都……该剧所到之处刮起阵阵“红色旋风”,尤其是今年5月,该剧在北京开启了新一轮巡演,更是受到观众追捧。

“川剧《江姐》受到众多观众追捧,不仅因为沈铁梅用收放自如的唱段塑造了一位说重庆话的江姐形象,还因为重庆与江姐的联系。”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原主任、教授裴福林表示,《红岩》和江姐是重庆的故事、重庆的英雄,由重庆市川剧院来呈现这段红色历史,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历史形象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阎肃创作歌剧《江姐》之初,就融入了诸多川剧艺术元素,在这样的背景下,江姐这一题材回归重庆是水到渠成的。”原厦门市歌仔戏剧团团长朱伟捷认为,川剧《江姐》虽沿用了歌剧中的核心唱段唱词,但对其进行提炼加工,将川江号子、四川清音、高腔帮腔、川剧打击乐等艺术种类巧妙地融入了川剧表现手法之中,让人眼前一亮。

值得一提的是,川剧《江姐》的舞美上采用灰黑色为主调的重庆特色版画风格,不仅有地域特色,也呈现出庄严凝重的意境。在此次研讨会上,该剧的舞美、灯光等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赞扬。

“‘绣红旗’这场戏的处理很有新意。不同于之前的作品,川剧《江姐》中,红旗被一袭黄绸所替代,川剧表演程式与创新舞美相糅合,呈现出具有象征意味的金色五角星,在舞台灯光配合下给观者强烈视觉冲击。”裴福林说,这样的处理,不仅让整部剧的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也向观众生动传播了烈士英勇事迹背后的红岩精神。“此外,舞美呈现也很有味道,特别是用灯光营造的嘉陵江水,波光粼粼,美轮美奂。”

一堂文艺党课

让川剧“活”在当下

此外,与会专家还就未来重庆如何打造更多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川剧如何发展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要想打造一部经典的舞台艺术作品,创作者可考虑在传播推广上下功夫。”陈智林表示,广大文艺工作者可通过制作短视频等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让剧目呈现出新潮、当代的气质面貌,更能为年轻观众接受并理解,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场。

“同时,未来文艺工作者在创作舞台艺术作品时,还需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对人物情感的表达。”陈智林建议,未来重庆市川剧院在对《江姐》进行打磨时,可以将川剧《江姐》打造成一堂受观众喜爱的“文艺党课”,让观众从先辈的事迹中汲取力量。

“打造川剧《江姐》,就是希望让我们的传统艺术能再度迸发活力,进而更好地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表示,今年8月,川剧《江姐》还将再启巡演,在巡演中对作品进行不断打磨,用情、用心演绎剧中人物,为观众上一堂“好听好看又好懂”的文艺党课,进而让川剧“活”在当下,促进川剧的传承与发展。

重庆日报全媒体 刘一叶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杜典韵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