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曲艺团多措并举推进山城书场试点工作
山城书场是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挂牌的全国首批非遗曲艺书场示范点,聚焦“传承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曲艺、丰富群众生活”,市曲艺团将山城书场试点工作作为头等大事,举全团之力扎实推进非遗书场试点工作,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全市非遗曲艺书场试点树立标杆、作出示范。
推进曲艺作品创新创作
为丰富“山城书场”的演出内容,市曲艺团创新推出了驻场文旅曲艺晚会《记艺山城》,于今年4月在山城曲艺场试演,该作品以车灯、四川清音、四川盘子、相声、小品等曲艺形式为主要载体,多方位展示重庆传统文化艺术,彰显巴渝文化特色,目前正根据试演期间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开展修改打磨工作。同时,紧密结合庆祝建党100周年、乡村振兴等重点题材,推进了四川扬琴《28封情书》、四川评书《三块银元》、四川清音《千里寻夫车田乡》、四川盘子《重庆小面嘿》、相声《今非昔比》、快板书《丝路新歌》等一批曲艺新节目的创作工作,将于今年内全部走上舞台,并在山城书场进行演出。
举办系列曲艺展演活动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市曲艺团于2020年下半年逐渐恢复书场演出。同时,将驻场演出与送演出进基层等惠民活动相结合,让书场展演走进基层,走进千家万户。截至去年底,“山城书场”(含南天湖演出点)共完成非遗曲艺演出243场,观众人数超4.5万人次,其中:南天湖演出点完成演出135场。今年3月,山城曲艺场整体改装完成后,“山城书场”推出了三大演出品牌与观众见面:一是“山城轶事”系列,每周开展系列曲艺诵说、鼓曲专场演出活动;二是“嘿有梗”单口喜剧秀,融入相声、车灯、谐剧等传统曲艺形式,现已成为市民周末休闲娱乐的又一个打卡地,聚集了一众“粉丝”;三是驻场演出《记艺山城》,力争将其打造成为一张富有重庆文化底蕴和旅游特色的文旅新名片。截至6月底,“山城书场”已开展非遗曲艺演出90余场;南天湖演出点已于今年6月启动演出工作。此外,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于今年4月下旬会同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在渝开展了“曲韵巴蜀、艺荟双城”曲艺交流展演,还将于今年10月在渝举办“首届川渝曲艺展演大会”活动。
开展曲艺传承培训培养
市曲艺团坚持把培养曲艺传承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努力夯实曲艺传承发展工作的人才基础。于今年初制定了“非遗人才传承培训”计划,聘请黄吉森、李静明、陈再碧、叶吉淑、马光华、夏元龙、张开明、凌宗魁、仇钧等10名国家级、市级传承人为传承老师,从团里挑选了27名青年演员围绕四川清音、四川扬琴、四川评书、四川盘子、相声、谐剧及曲艺伴奏等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的传承培训,预计全年将开展传承培训400余课次。截止6月底,已开展包括四川清音、车灯、四川盘子、金钱板等曲艺专题讲座16次。
启动曲艺项目库建设
一是对市曲艺团4个国家级非遗项目、3个市级非遗项目及26名国家级传承人和市级传承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建档,共收集整理曲艺曲目节目100余个,同步完成了8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传承作品的视频音频录制工作。二是启动了曲艺非遗数字化展厅本建设,与重庆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开展合作,结合数字化录音技术,视频拍摄技术对市曲艺团现有曲艺非遗传承人的经典曲目进行录制采集,生成曲艺非遗数据库等数字化成果,同时将数字化成果以数字博物馆展厅的方式向市场成果转化,让传统曲艺紧跟时代发展,助推传统曲艺实现跨行业、跨专业融合的创新性发展。
创新曲艺宣传普及活动
一是与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广播电台、华龙网、上游新闻等市内主流媒体平台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及时宣传报道“山城书场”开展的相关演出和活动。二是与蜻蜓FM达成合作意向,于今年7月上线《重庆回声|非遗曲艺珍档》非遗有声专栏,每周上新推送曲艺曲目节目。三是以“山城书场”为活动场所,对外开展曲艺沙龙活动,聚集非遗传承人开展曲艺艺术交流、传承、曲目研习等活动,并在抖音同步线上直播。截止目前,已开展曲艺沙龙活动16次。四是开展曲艺进校园,今年以来已赴重庆大学、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等学校开展了专题讲座、专场演出等活动,为宣传普及曲艺知识、扩大曲艺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文图片来源重庆市曲艺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