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虹影:电影和文学在我的生命中缺一不可
“电影和文学在我的生命当中,就像左手和右手一样,缺一不可。”

作家虹影:电影和文学在我的生命中缺一不可

来源:重庆日报2021-11-09

“电影和文学在我的生命当中,就像左手和右手一样,缺一不可。”

“许多由小说改编的电影,都是为了要一个小说的底子,装进去新的东西。”

生于重庆的虹影是闻名海内外华文读者圈的女作家,她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作品长期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通过写作,她不断地出走与回归,并借此寻找自己。

前不久,虹影推出了新作小说《月光武士》,通过一个少年的成长呈现重庆这座城市的变迁。近日,同名电影在渝开机,虹影担任导演、编剧。

事实上,这不是虹影第一部被搬上大银幕的文学作品。上个月中旬,第六代导演娄烨执导的电影《兰心大剧院》公映,其原著小说《上海之死》的作者正是虹影。

在电影与文学的背后,虹影如何解读自己的创作?她又是如何看待小说的影视化改编?借《月光武士》开机之际,重庆日报记者与虹影展开了对话。

“好的影像作品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好演员、好剧本、好导演等等的融合”

重庆日报:从今年7月你开始推出新作《月光武士》,到10月31日同名电影开拍,在如此密集的时间段内创作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是一种什么体验?

虹影:小说创作和电影剧本差异是蛮大的,这方面我还需要学习。因为小说创作是更个人的,自由的。而电影剧本从初稿二稿,直到最终的本子,都需要考量各方面的因素。这是两种创作方式,一种是用文字来呈现故事,一种是用镜头来呈现故事。

一个好的影像作品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好演员、好剧本、好导演,包括后期的好剪辑、好音乐等等的融合。

事实上,在创作小说之初,我便开始构架故事的画面感。因为我是采用的图片的思维方式,所有的小说我都是先想好画面,然后再把它描写出来,这为剧本创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这也正是我在密集时间内,创作出不同艺术形式作品的原因。

重庆日报:电影《月光武士》采用多线叙述,折射出重庆这座城市20年的变化。这应该说是很宏大的命题,你是如何去展现的?

虹影:我在构架时就将目标聚焦在两个家庭的故事上,让他们在艰难岁月中互相守护,每个人都互为对方的月光,亦互为对方的武士,成为叫醒彼此的力量。在主人翁的身上,你会看到时代的影子。我想《月光武士》代表的是那种给人温暖的扶持的力量。

通过两个家庭的故事,我想表达的是重庆日新月异的城市进程。为了再现当年的社会风貌,电影筹备之初,剧组人员就向网友寻找征集七八十年代的旧衣。此外,我还设计了非常多的人物形象,以展现20年来重庆的城市变化。

“我们在影视化的过程中,把观众从影院带到书房”

重庆日报:如今信息传播媒介的改变,无疑对文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你认为这种影视化改编对原著作者有何影响?

虹影:电影和文学在我的生命当中,就像左手和右手一样,缺一不可。当下,人们更愿意用比阅读更轻松的方式接收内容。在我看来,这既带来了冲击,也带来了机遇。影视改编因其具象化的表达更具接受优势,使得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被广泛传播。我们便是在影视化的过程中,把观众从影院带到书房。

同时,电影也给我们带来很多灵感。比如,我书写《罗马》时,走在罗马的方块石上,我的脑海中浮现了意大利电影大师费里尼,还有《罗马假日》中格里高利·派克扮演的记者和奥黛丽·赫本扮演的落跑公主,正是这种艺术、历史、爱情、回忆、家乡等多种情绪混合,推动着我的写作。

重庆日报:你的不少作品都被拍成了电影,如《兰心大剧院》《上海王》等,你觉得文学作品被改变成影视剧的关键是什么?

虹影:许多由小说改编的电影,都是为了要一个小说的底子,装进去新的东西。在我看来,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其成败往往依赖于导演能否充分、深刻地理解并传达原著的精神内涵,并作出兼具文学性和艺术性的创作,做到既忠实于原著,又有自己的分寸感。

比如《兰心大剧院》,娄烨就把文字中一些人物心理的描述,和我内心预设的形象,通过视觉的方式表现在观众眼前,令我特别惊喜。举个例子,虽然在小说中,我也写了白玫(剧中人物)的前史和双面间谍的身份,但导演通过那些埋藏在小说人物之间的关系,把她善良的那部分挖掘出来,呈现得很精细。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成功的改编方式。

“我生命中的重庆,值得用一切艺术形式欣赏和赞美”

重庆日报:水对于你似乎有着特别的意义。当年《饥饿的女儿》英文版你坚持书名叫做《Daughter of the River》(河流的女儿),而《月光武士》也仍流淌着“河流”——长江上游。这个河流意象代表了什么?

虹影:河流代表着女性本身的命运,也代表了时间。我尝试着用这条河流代表我自己,作为一个见证人,也作为一个目击者、记录者,叙述着河流两岸人的生活和命运。

我生长在长江边,河流贯穿了我的生命及写作。我的诗、我的很多小说都流动着这条河流。在我的生活当中,可以说我就是这条河流。我融入在河里面,每夜与我交谈,给我新的生命和启示,我用我的文字赋予河流人性的力量,记录着河流两岸不同人物的故事。

重庆日报:作为一个从重庆出发、走向世界的知名作家,重庆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虹影:我出生在重庆,这儿有我少女时代的记忆和印记,有我看世界最原始的方式。我生命中的重庆,值得用一切艺术形式欣赏和赞美,注定在我的小说与生命里浓墨重彩。

我只要到了重庆,我听见了江水呼吸的声音,听见了船的鸣叫,听到了乡音,所有的故事就汹涌而来,我好像无法抵挡,随便抓一个故事来写就是一本书。

莫言写高密,我想我要写重庆。一个作者有他的文学地图,或者是他想象力的聚集点。重庆的岁月给我的养料是很多书本都无法给予的。

作为一个小说家、一个导演,讲故事的能力需要一次次锤炼。一讲到重庆的故事,我的内心就会很激动。

重庆日报全媒体 刘一叶

分享
新浪微博

作家虹影:电影和文学在我的生命中缺一不可

2021-11-09 07:31:26 来源:

“电影和文学在我的生命当中,就像左手和右手一样,缺一不可。”

“许多由小说改编的电影,都是为了要一个小说的底子,装进去新的东西。”

生于重庆的虹影是闻名海内外华文读者圈的女作家,她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作品长期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通过写作,她不断地出走与回归,并借此寻找自己。

前不久,虹影推出了新作小说《月光武士》,通过一个少年的成长呈现重庆这座城市的变迁。近日,同名电影在渝开机,虹影担任导演、编剧。

事实上,这不是虹影第一部被搬上大银幕的文学作品。上个月中旬,第六代导演娄烨执导的电影《兰心大剧院》公映,其原著小说《上海之死》的作者正是虹影。

在电影与文学的背后,虹影如何解读自己的创作?她又是如何看待小说的影视化改编?借《月光武士》开机之际,重庆日报记者与虹影展开了对话。

“好的影像作品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好演员、好剧本、好导演等等的融合”

重庆日报:从今年7月你开始推出新作《月光武士》,到10月31日同名电影开拍,在如此密集的时间段内创作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是一种什么体验?

虹影:小说创作和电影剧本差异是蛮大的,这方面我还需要学习。因为小说创作是更个人的,自由的。而电影剧本从初稿二稿,直到最终的本子,都需要考量各方面的因素。这是两种创作方式,一种是用文字来呈现故事,一种是用镜头来呈现故事。

一个好的影像作品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好演员、好剧本、好导演,包括后期的好剪辑、好音乐等等的融合。

事实上,在创作小说之初,我便开始构架故事的画面感。因为我是采用的图片的思维方式,所有的小说我都是先想好画面,然后再把它描写出来,这为剧本创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这也正是我在密集时间内,创作出不同艺术形式作品的原因。

重庆日报:电影《月光武士》采用多线叙述,折射出重庆这座城市20年的变化。这应该说是很宏大的命题,你是如何去展现的?

虹影:我在构架时就将目标聚焦在两个家庭的故事上,让他们在艰难岁月中互相守护,每个人都互为对方的月光,亦互为对方的武士,成为叫醒彼此的力量。在主人翁的身上,你会看到时代的影子。我想《月光武士》代表的是那种给人温暖的扶持的力量。

通过两个家庭的故事,我想表达的是重庆日新月异的城市进程。为了再现当年的社会风貌,电影筹备之初,剧组人员就向网友寻找征集七八十年代的旧衣。此外,我还设计了非常多的人物形象,以展现20年来重庆的城市变化。

“我们在影视化的过程中,把观众从影院带到书房”

重庆日报:如今信息传播媒介的改变,无疑对文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你认为这种影视化改编对原著作者有何影响?

虹影:电影和文学在我的生命当中,就像左手和右手一样,缺一不可。当下,人们更愿意用比阅读更轻松的方式接收内容。在我看来,这既带来了冲击,也带来了机遇。影视改编因其具象化的表达更具接受优势,使得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被广泛传播。我们便是在影视化的过程中,把观众从影院带到书房。

同时,电影也给我们带来很多灵感。比如,我书写《罗马》时,走在罗马的方块石上,我的脑海中浮现了意大利电影大师费里尼,还有《罗马假日》中格里高利·派克扮演的记者和奥黛丽·赫本扮演的落跑公主,正是这种艺术、历史、爱情、回忆、家乡等多种情绪混合,推动着我的写作。

重庆日报:你的不少作品都被拍成了电影,如《兰心大剧院》《上海王》等,你觉得文学作品被改变成影视剧的关键是什么?

虹影:许多由小说改编的电影,都是为了要一个小说的底子,装进去新的东西。在我看来,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其成败往往依赖于导演能否充分、深刻地理解并传达原著的精神内涵,并作出兼具文学性和艺术性的创作,做到既忠实于原著,又有自己的分寸感。

比如《兰心大剧院》,娄烨就把文字中一些人物心理的描述,和我内心预设的形象,通过视觉的方式表现在观众眼前,令我特别惊喜。举个例子,虽然在小说中,我也写了白玫(剧中人物)的前史和双面间谍的身份,但导演通过那些埋藏在小说人物之间的关系,把她善良的那部分挖掘出来,呈现得很精细。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成功的改编方式。

“我生命中的重庆,值得用一切艺术形式欣赏和赞美”

重庆日报:水对于你似乎有着特别的意义。当年《饥饿的女儿》英文版你坚持书名叫做《Daughter of the River》(河流的女儿),而《月光武士》也仍流淌着“河流”——长江上游。这个河流意象代表了什么?

虹影:河流代表着女性本身的命运,也代表了时间。我尝试着用这条河流代表我自己,作为一个见证人,也作为一个目击者、记录者,叙述着河流两岸人的生活和命运。

我生长在长江边,河流贯穿了我的生命及写作。我的诗、我的很多小说都流动着这条河流。在我的生活当中,可以说我就是这条河流。我融入在河里面,每夜与我交谈,给我新的生命和启示,我用我的文字赋予河流人性的力量,记录着河流两岸不同人物的故事。

重庆日报:作为一个从重庆出发、走向世界的知名作家,重庆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虹影:我出生在重庆,这儿有我少女时代的记忆和印记,有我看世界最原始的方式。我生命中的重庆,值得用一切艺术形式欣赏和赞美,注定在我的小说与生命里浓墨重彩。

我只要到了重庆,我听见了江水呼吸的声音,听见了船的鸣叫,听到了乡音,所有的故事就汹涌而来,我好像无法抵挡,随便抓一个故事来写就是一本书。

莫言写高密,我想我要写重庆。一个作者有他的文学地图,或者是他想象力的聚集点。重庆的岁月给我的养料是很多书本都无法给予的。

作为一个小说家、一个导演,讲故事的能力需要一次次锤炼。一讲到重庆的故事,我的内心就会很激动。

重庆日报全媒体 刘一叶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杜典韵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