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唱响红梅赞歌,川剧《江姐》研讨会在重庆召开
11月1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川剧《江姐》研讨会在渝举行,主创团队、文艺评论专家、媒体代表等就这部红色经典剧目的艺术特色和独特内涵和艺术表达进行了探讨。在研讨会中,专家们对该剧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该剧具有敏锐而独到的视角,用本土戏曲来表现重庆发生的故事,有力地弘扬了重庆本土文化,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一段经典历史
川剧《江姐》巡演感动一直发生
作为一部主旋律题材作品,川剧《江姐》自首演以来,该剧所到之处刮起阵阵“红色旋风”。尤其是,今年5月,该剧在北京开启了新一轮巡演,更是受到观众的追捧。如此叫好又叫座的场景,足见这部剧实现了热度和口碑双丰收。
作为一部主旋律题材作品,如何能够收获这样的成绩?在参会嘉宾看来,关键是题材的重要性。而川剧《江姐》的剧本来源于著名剧作家阎肃创作的同名歌剧,聚焦小说《红岩》中的江姐,提炼出了共产党人向死而生的英雄形象。
“我看过很多个版本的《江姐》,但川剧《江姐》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研究所所长、教授傅谨表示,川剧《江姐》把江姐的革命追求艺术化、情感化、地方化,让一部红色经典成为今天观众能“靠拢”的文艺作品,这样的行为无疑值得现在的文艺工作者学习。
“川剧《江姐》用红梅不惧严寒、傲然开放的品质来抒发江姐始终不屈不挠的品质。”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一级导演冉常建则认为随着对剧目打磨的深入,这部作品越来越成熟,作品主题也非常鲜明,写实写意相互交融、相得益彰,为本土戏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一曲红梅赞
悠长的艺术声腔令人耳目一新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一曲《红梅赞》,一部不朽的红色经典,是几代观众心中的记忆。
在川剧《江姐》中的经典唱段响起时,湖北省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副总经理、一级作曲李道国勾起了他的回忆。他表示,上世纪60年代,歌剧、川剧《江姐》曾风靡一时,重庆市川剧院创排的《江姐》并没有满足于简单的复制,而是在视觉呈现效果上更符合当今观众审美,听觉上融入川剧打击乐、声腔等地方特色,令人耳目一新。“川剧《江姐》的音乐主题带着优美柔情的唯美旋律,体现了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有机融合,让传统戏曲适应现代观众欣赏审美的艺术处理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该剧源于经典,但又有别于前作,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创造。”
此外,川剧《江姐》的舞美整体上采用灰黑色为主调的重庆特色版画风格,不仅完美还原当时地域特色,也呈现出一种庄严凝重的意境。在此次研讨会上,该剧的舞美、灯光等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赞扬。
“‘绣红旗’这场戏的处理很有新意。不同于之前的作品,川剧《江姐》中,红旗被一袭黄绸所替代,川剧表演程式与创新舞美相糅合,呈现出具有象征意味的金色五角星,在舞台灯光配合下给观者强烈视觉冲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研究所所长、教授傅谨说,这样的处理,不仅让整部剧的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也向观众生动传播烈士英勇事迹背后的红岩精神。“此外,舞美呈现也很有味道,特别是用灯光营造的嘉陵江水,波光粼粼,美轮美奂。”
一堂文艺党课
现代技术唱响红梅赞歌
此外,与会专家还就未来重庆如何打造更多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传统戏曲如何吸引年轻观众,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要想打造一部经典的舞台艺术作品,创作者可考虑引进现代化的技术。”河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一级编剧陈涌泉表示,未来《江姐》可通过使用LED屏幕、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现代化技术手段,让传统故事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进而让剧目呈现出新潮、当代的气质面貌,更能为年轻观众接受并理解,进而让更多观众走进剧场。
“同时,未来文艺工作者在创作舞台艺术作品时,还需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对人物情感的表达。”傅谨建议,未来重庆市川剧院在对《江姐》进行打磨时,可以将川剧《江姐》打造成一堂受观众喜爱的“文艺党课”,加入更多的互动,让观众从先辈的事迹中汲取力量。
“打造川剧《江姐》,就是希望让我们的传统艺术能再度迸发活力,进而更好地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重庆市川剧院副院长徐超表示,未来重庆市川剧院还将对《江姐》不断进行打磨,进而让更多观众领略川剧的独特魅力。
重庆日报全媒体 刘一叶